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ppt

11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78450146
  • 上传时间:2024-08-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61MB
  • / 1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6.1 Z变换变换6.2 Z变换的性质变换的性质6.3 信号的信号的Z变换求法变换求法6.4 反反Z变换变换 6.5 离散时间系统的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6.6 数字滤波器的概念数字滤波器的概念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1 Z变换变换     6.1.1  Z变换的定义             一般来说,常把具有单位响应h(n)的离散时间非时变系统的双边Z变换(简称Z变换)定义为(6―1) 而对信号x(n)的双边Z变换定义为(6―2)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正像有双边和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一样,Z变换也分为单边Z变换和双边Z变换6―2)式所示的是双边Z变换,而单边Z变换定义为(6―3)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  已知x(n)=u(n)求其Z变换表达式             解 由(6―2)式可知:(6―4)        由等比数列求和的性质可知,(6―4)式的级数在|z-1|≥1时是发散的,只有在|z-1|<1时才收敛。

      这时无穷级数可以用封闭形式表示为(6―5)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1.2  Z变换的收敛域              1. 收敛域的定义             与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的定义相类似,Z变换的收敛域的定义为:能使某一序列x(n)的Z变换                                                                   级数收敛的z平面上z值的集合序列Z变换级数绝对收敛的条件是绝对可和,即要求 (6―6)因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为满足上述绝对可和的条件,就必须要对|z|有一定范围的限制这个范围一般可表示为            由此可见Z变换的收敛域为z平面上是一个以Rx-及Rx+为半径的两个圆所围成的环形区域,如图6.1所示6―7)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1   环形收敛域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2. 序列x(n)的特性与X(z)的收敛域            由(6―6)式很容易知道X(z)的收敛域不仅与|z|有关,还与序列x(n)的特性有关。

      为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序列的不同分四种情况讨论            1) 有限长序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1)  n1<0,n2>0时,有        上式中除了第一项的z=∞处及第二项中的z=0处外都收敛,所以总收敛域为0<|z|<∞有时将这个开域(0,∞)称为“有限z平面”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2)n1<0,n2<0时,有           显然其收敛域为0≤|z|<∞,是包括零点的半开域,即除z=∞外都收敛             (3)n1>0,n2>0时,有                       显然其收敛域为0<|z|≤∞,是包括z=∞的半开域,即除z=0外都收敛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4)特殊情况,n1=n2=0时,这就是序列                                         ,它的收敛域为整个闭域z平面,即0≤|z|≤∞              2) 右边序列的Z变换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1) n1≥0时,这时的右边序列就是因果序列。

               因此,n1≥0时的右边序列的收敛域可以写成|z1|<|z|≤∞,如图(6.2)所示         (2) n1<0时,Z变换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2   右边序列收敛域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求指数序列x(n)=anu(n)的Z变换            解 显然指数序列是一个因果序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3) 左边序列图6.3   指数序列收敛域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4   左边序列收敛域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3 求左边序列x(n)=-bnu(-n-1)(b<1)的Z变换        解 由信号的Z变换的定义可知 若公比|b-1 z|<1,即|z|<|b|时此级数收敛此时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5   收敛域零、极点分布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4. 双边序列            当n→±∞,序列x(n)均不为零时,称x(n)为双边序列,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左边序列和一个右边序列之和。

      对此序列进行Z变换得到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1.3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如果信号x(n)是与连续时间信号xc(t)的理想取样函数xp(t)对应的序列,那么x(n)的Z变换X(z),可以由该理想取样函数xp(t)的拉氏变换式导出连续时间信号xc(t)被理想取样后的函数xp(t)可表示为            其中xc(nT)为连续时间函数xc(t)在t=nT时刻的值是一个离散时间序列,记为x(n)取样函数xp(t)的拉氏变换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8)   (6―9) (6―10)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6   s平面与z平面的对应关系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个映射关系,将s写成直角坐标的形式:s=α+jβ,而将z写成极坐标的形式z=rejω这样将s平面变换到z平面后就可以写成(6―11)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 Z变换的性质变换的性质     6.2.1  线性特性             设x1(n)X1(z)其收敛域为A,x2(n)X2(z),其收敛域为 B, 则 有 ax1(n)+bx2(n)aX1(z)+bX2(z)其 收 敛 域 为A∩B(这里a,b为常数)。

      这一关系显然是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同一特性相对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它的证明从略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2 移序特性             若x(n)←——→X(z)的收敛域为A,则x(n-n0)←——→z-n0 X(z)的收敛域也为A,但在零点和无穷远点可能发生变化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4 求信号x(n)=u(n+1)的Z变换及其收敛域      解 因为u(n)←→                             利用Z变换的移序特性,有                                                 因为u(n)是一个因    果序列,而u(n+1)是非因果序列,所以它的收敛域在无穷远处发生了变化,即删除原有的无穷远点,u(n+1)的Z变换的收敛域为1<|z|<∞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3 频移特性         若x(n)←→X(z),则e jθnx(n)←→X(e-jθz)。

              证明: 设 e jθn x(n)的Z变换为F(z),则有             上述特性表明,信号在时域内乘以复指数信号      ejθn,相当于在z平面作一旋转,即全部零、极点的位置旋转一个角度θ为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5求信号x(n)=[sin(θn)]u(n)的Z变换及其收敛域            解 由于因此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7   收敛域及零、极点图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4  尺度变换特性          若x(n)←→X(z)的收敛域为R,  且收敛域为|a|R          证明: 令                              ,则它的Z变换  所以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5  z域微分特性         若x(n)←——→X(z),收敛域为R,则nx(n)←→   收敛域为R           证明 设序列y(n)=nx(n),则它的Z变换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6 已知x(n)=nu(n),求其Z变换及其收敛域。

              解 由例6―1可知,u(n)的Z变换  并由z域微分特性可知, 其收敛域为|z|>1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6  卷积特性            若x1(n)←→X1(z),x2(n)←→X2(z),其收敛域分别为A、B,则x1(n)*x2(n)←→X1(z)X2(z),其收敛域为A∩B            证明 设x1(n)*x2(n)的Z变换是X(z),则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7如果x1(n)=u(n),   且y(n)=x1(n)*x2(n),求y(n)的Z变换Y(z)          解 先分别求x1(n),x2(n)的Z变换X1(z),X2(z):  收敛域为|z|>1 收敛域为|z|> 收敛域为|z|>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8已知     ,求u(n)*u(n)            解令y(n)=u(n)*u(n),则它的Z变换为由例6―6可知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由例6―1可知 所以 而所以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7 时域反转特性         例6―9已知x(n)=u(-n),求其Z变换及其收敛域。

              解 由例6―1可知u(n)的Z变换由时间反转特性可知,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8  时域求和特性           若x(n)←——→X(z)的收敛域为R,则,其收敛域为R∩(|z|>1)          证明    因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9 初值定理           如果因果序列x(n)的Z变换为X(z),而且    存在,则         证明             当z→∞时,在上式级数中除第一项x[0]外,其它各项都趋于零,所以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故有 由此递推,得到一般式  (6―12)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0  已知                                                 ,求y[0],y[1],y[2]      解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2.10  终值定理             若因果序列x(n)的Z变换为X(z),而且X(z)的极点除了在z=1处允许有一阶极点外,其余极点均在单位圆内,则              证明 设y(n)=x(n+1)-x(n),由于x(n)为因果序列,于是y(n)的Z变换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两边同时对z→1取极限有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因为X(z)的极点除了在z=1处允许有一阶极点外,其余极点均在单位圆内,而且x(n)又是因果序列,因而y(n)=x(n+1)-x(n)的Z变换Y(z)的收敛域是最外部极点的外部,一定包括z=1,因此,求极限可以与求和来交换运算次序,这样就有: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表6―1   Z变换的性质及定理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3 信号的信号的Z变换求法变换求法     6.3.1 常用信号的Z变换             为了便于Z变换及其反变换的计算,把一些常用信号的Z变换列于表6―2中。

      对于这些信号的Z变换,可以直接由定义计算,也可以根据一些常用信号的Z变换,再应用Z变换的性质获得下面就用后一种方法讨论表6―2中的部分信号的Z变换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表6―2  Z变换表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3.2 求序列Z变换的方法          求序列的Z变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利用Z变换的定义直接求解序列的Z变换;         (2)借助Z变换性质从已知变换推导出未知的Z变换;         (3)利用幂级数展开的方法求Z变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1 求下列序列的Z变换,并表明收敛域,画出零、极点图: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解 (1)已知序列                             ,Z变换为           当                  时,级数收敛于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 6.8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2)已知                                    则其双边Z变换为       当|z|<        时,级数收敛于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3)已知                                            则其Z变换  |z|>0时,级数收敛于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  6.9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4)已知,                   则双边Z变换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  6.10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2求序列x(n)=cosnα·cosnβ·u(n)的Z变换。

                解  利用欧拉公式将x(n)化为指数函数: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3 证明下列Z变换式(n≥0): 常数 常数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4 已知序列x(k)的Z变换为X(z),若将x(k)由k=0到k=n的各项进行求和,给出新序列         (1)求g(n)的Z变换G(z);         (2)若令x(k)=k2,求g(n)及G(z)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4 反反Z变换变换 6.4.1 幂级数展开法(长除法)          因为x(n)的Z变换定义为z-1的幂级数,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一般而言,对于因果序列f(n)的单边Z变换F(z)即为 把它与Z变换的定义式(6―2)比较可以看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5求                         的逆变换x(n)(收敛域为|z|>1)            解 由于X(z)的收敛域为|z|>1,因而x(n)必然是因果序列。

      此时X(z)按照z的降幂排列形成下列形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6 设有Z变换式                                      ,试用幂级数展开法进行反Z变换这里的f(k)为有始序列            解 要用展开F(z)为幂级数的方法求f(k),为此将F(z)进行长除: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7 求收敛域分别为|z|>1和|z|<1两种情况下,                                                   的逆变换x(n)             解 对收敛域|z|>1,X(z)相应的序列x(n)是因果序列,这时X(z)写成     ,进行长除,展开成级数     这样得到x(n)=(3n+1)u(n)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4.2  部分分式法             当F(z)有n个单阶极点a1,a2,…,an时,则                      展开为再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z,可得 最后,利用表6―2中的第(1)号和第(3)号公式,即可得原序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8 设有Z变换式                                     ,试用部分分式展开法进行反Z变换。

      这里的f(k)为有始序列             解 把               展开为     再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z,可得         因为这里的f(k)为有始序列,所以其收敛域为|z|>1和|z|>0.5的公共部分即|z|>1        由表6―2中的第(1)号和第(4)号公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所以,当|z|>1时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19求                                   的逆变换x(n),其中|z|>1            解 把                展开为   再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z,可得因为|z|>1,由表6―2中的第(1)号和第(4)号公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0  已知一有始序列y(n)的Z变换为                                                                    ,求y(n)。

              解 由于                                                   很难一下子求     出其部分分式,通常采用与拉普拉斯反变换一样的待定系数法将上式化为三个分式的和的形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与上例相同的分析可以得到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如果利用长除法求反Z变换可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4.3 留数法            反Z变换也可以像拉普拉斯反变换那样利用留数定理来计算,即            其中C是包围F(z)zk-1的所有极点的闭合积分路径,它通常是在z平面的收敛域内以原点为中心的一个圆为证明此式,只要把式中积分函数中的F(z)展开成幂级数,这样上式的积分即成为(6―13)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由复变函数理论可知,上式中除m=k的积分项外,其余各个积分均为零对于m=k的积分则有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14) 在C内的留数         式中Res表示极点的留数,zm为F(z)z k-1的极点。

      如果F(z) z k-1在z=zm处有s阶极点,此时它的留数由下式确定:(6―15)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若只含有一阶极点,即s=1,此式简化为            在利用式(6―14)~(6―16)的时候,应当注意收敛域内的环线所包围的极点的情况,以及对于不同的n值,在原点处的极点具有不同的阶次6―16)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1 设有Z变换式     ,试用留数法进行反Z变换这里的f(k)为有始序列               解 先求被积函数F(z)zk-1的极点            因为f(k)为有始序列,所以仅考虑k≥0时极点的情况:显然其极点在z=1和z=-0.5,那么被积函数在这两个极点处的留数分别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由于这里的f(k)为有始序列,故  f(k)=[1+(-0.5)k]u(k),与例6―16,例6-18的结果相同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2  求        的逆变换x(n),其中|z|>1。

              解 先求被积函数X(z)zn-1的极点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 6―23求       的逆变换      解 先求被积函数X(z)z k-1的极点       因为X(z)的收敛域为|z|>1,所以x(k)必然为因果序列当k≥2时X(z)z k-1只含有两个一阶极点:z1=1和z2=0.5此时由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当k=0时,X(z)zk-1除含有两个一阶极点z1=1和z2=0.5外,还含有一个二阶极点z3=0可以分别求出它们的留数            对于二阶极点z3=0,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而对于一阶极点,        这样x(k)=8-13+6=1,(k=0),当k=1时,X(z)z k-1含有三个一阶极点z1=1和z2=0.5,z3=0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这样x(k)=8-6.5+2=3.5,(k=1)综上所述,可以得到X(z)的逆变换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5 离散时间系统的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     6.5.1  系统函数            从第三章的内容可知,一个线性非时变系统,其输入、输出一定满足如下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6―17)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把差分方程两边同时进行Z变换,并利用Z变换的线性和移序特性可以得到 通常把 (6―18)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在 时 域 分 析 一 个 离 散 时 间 系 统 时 也 常 用y(n)=x(n)*h(n),该式反映了系统的激励与系统响应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该式两边同时进行Z变换就得                   Z{y(n)}=Z{x(n)*h(n)}                         (6―19)             H(z)=Z{h(n)}或h(n)=Z-1{H(z)}                     (6―20)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5.2  系统函数的计算            从式(6―18)可以看出,一个满足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系统,其系统函数一定是z的有理函数在式(6―18)中并没有给出系统函数H(z)的收敛域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位响应它们都满足同一个差分方程的情况             例6―24求由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y(n)+5y(n-1)+6y(n-2)=x(n)-x(n-1)     所描述的离散时间因果系统的系统函数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解 对方程两边同时进行Z变换有                   Y(z)-5z-1 Y(z)+6z-2 Y(z)=X(z)-z-1 X(z)   因此            因为该系统是因果系统,其收敛域在最外的极点之外为|z|>3。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5 如果将上例差分方程中各项的序号都加n0,则其差分方程就变为      y(n+n0)-5y(n+n0-1)+6y(n+n0-2)=x(n+n0)-x(n+n0-1)   试求该方程所描述的离散时间因果系统的系统函数             解 方程两边同时进行Z变换后得到所以 收敛域为|z|>3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5.3 系统分析举例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系统单位响应h(n)的问题:h(n)是激励δ(n)产生的零状态响应;h(n)同时也是系统函数H(z)的反变换,故可由H(z)求得h(n)   例6―26  一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解 将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7一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y(n)-3y(n-1)+3y(n-2)-y(n-3)=x(n) 求其单位响应           解 方法1(用解齐次方程的方法):       将y(n)-3y(n-1)+3y(n-2)-y(n-3)=x(n)可以写成                h(n)-3h(n-1)+3h(n-2)-h(n-3)=δ(n)            首先求出差分方程的齐次解,然后再用δ(n)等效为初始条件,进而求出h(n)。

      齐次解的特征方程为a3-3a2+3a-1=0,其解为a1=a2=a3=1(三重根),故齐次解为                                        h(n)=C1n2+C2n+C3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初始条件除h(0)=δ(0)=1外,其余h(-1)=h(-2)=0,代入得                    h(0)=1=C3                     h(-1)=0=C1-C2+C3                     H(-2)=0=4C1+2C2+C3     解之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5.4  利用单边Z变换分析离散系统             关于双边Z变换的分析完全适应于单边Z变换根据双边反Z变换有            由单边Z变换的定义可以证明单边Z变换的位移性质如下:           若x(n)←→X(z)则(6―21) (6―22)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8  初始条件为                                       的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y(n)-3y(n-1)+2y(n-2)=x(n)     若输入信号x(n)=u(n),求输出的系统时域响应y(n)。

                  解对该方程两边同时取单边Z变换,并利用单边Z变换的位移性质可以得到:Y(z)-3[z-1 Y(z)+y(-1)]+2[z-2 Y(z)+z-1 y(-1)+y(-2)]=X(z)即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由于右边第一项与初始条件和系统特性有关,因此对应于零输入响应,而第二项只与输入和系统特性有关,所以对应于零状态响应代入初始条件及                                                               可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进行反变换以后得到系统响应为            y(n)=2(2)nu(n)+[-3-n+4(2)n]u(n)         其中第一部分为零输入响应,第二部分为零状态响应由本例可以看出,运用单边Z变换求系统响应时的步骤是:            (1)对差分方程两边进行单边Z变换,并代入初始条件;           (2)解出单边Z变换Y(z);           (3)对Y(z)进行反变换,即得到时域响应y(n)。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29  用Z变换的方法求解线性差分方程                      y(n)+y(n+1)+y(n+2)=u(n)  其中y(0)=1,y(1)=2            解 对y(n)+y(n+1)+y(n+2)=u(n)两边同时进行单边Z变换得到     代入初始值y(0)=1,y(1)=2后,上式变形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这样Y(z)的逆变换为代入A、B、C的值,经化简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例6―30 已知由差分方程             所描述的增量线性系统的初始条件为y(-2)=1,y(-1)=1,系统的输入激励为x(n)=(-1)nu(n),求系统响应y(n)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解  对 两边同时进行单边Z变换,有 代入初始条件后得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对Y(z)进行反变换,即得到时域响应y(n)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6 数字滤波器的概念数字滤波器的概念            在3.2中曾经指出,在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处分别加上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等接口,就可以把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以便利用计算机这一有效手段来进行处理。

      数字滤波器的应用就是这种信号处理的典型例子包含数字滤波器及上述接口的混合系统的示意图如图6.11所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11  包含数字滤波器的混合系统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6.1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首先假设数字滤波器的转移函数H(z)为已知,要求实现这种滤波器至于如何求得H(z),留到下面再讨论            一个离散时间系统如数字滤波器,当其转移函数已知时,就很容易写出它的差分方程来,两者的一般对应关系如式(6―17)和式(6―18)所示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所谓级联实现,是指由差分方程直接作出框图(有些书籍中把这种实现方式称为直接实现)这种实现方式在第一章中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            并联实现形式是将转移函数H(z)分解为若干个一级或二级的简单转移函数或者还可能有一常数等项之和,即                       H(z)=H0(z)+H1(z)+H2(z)+…+Hr(z)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分解方法并不是唯一的,通常总是用代数方法把H(z)展开为部分分式。

      与上式相对应的方框图如图6.12所示,其中除常数乘法器H0外,其余每一个方框都是一个一阶的或二阶的子系统这些系统都可以表示为简单的模拟框图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图6.12   并联实现形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串联实现形式是将转移函数H(z)分解为若干个一阶或二阶的简单转移函数的乘积,即                         H(z)=bmH1(z)H2(z)…Hr(z)         其中,bm是式(6―18)中分子多项式最高次项的系数与此式相对应的方框图示于图6.13,除常数乘数器bm之外,其余各方框也都可用一阶或二阶的模拟图来表示      图6.13  串联实现形式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在数字滤波器的差分方程,       y(k+n)+a n-1 y(k+n-1)+…+a0y(k)                   =bmx(k+m)+b m-1 x(k+m-1)+…+b0x(k)            中,若同时包含有ai及bi项,则此滤波器称为递推滤波器。

      若从an-1到a0的诸系数ai均为零,则此滤波器称为非递推滤波器,后者是前者的一种特殊情况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6章 离散时间体统z域分析    6.6.2数字滤波器系统函数的确定            由上面所述可知,只要给定了数字滤波器的系统函数,滤波器的实现问题就不难解决,所以主要的问题在于怎样去确定系统函数滤波器的设计任务就是根据滤波要求去确定系统函数或差分方程的诸系数ai及bi,一旦这些系数确定了,系统函数就随之确定,滤波器也即可实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