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doc
5页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也就是“ 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 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 的拥护才能长久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例一: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人民高于君主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例二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因此,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正确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A项属于荀子思想,C项属于墨子思想,D项属于法家思想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关注“民”之为“邦本”的这种内在矛盾注定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根本症结但是,“民惟邦本”的思想已然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腐朽, 它必然会促使其中一些人利用民本思想来反对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明末清初的政治批判思潮就是这样一种“新民本”思想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它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又有所更新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在限制君主权力上,传统民本思想片面地通过谏诤等柔性措施来实施,而新民本思想则全面地通过君相“同议可否”、学校议政等硬性措施来执行新旧民本思想虽都强调民众是君主制度的基础和君主统治的前提,君主政治必须以重民和爱民为前提,但传统民本思想与“尊君”观念紧紧相联,而新民本思想则与“限君”观念密切相关;传统民本思想通过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而新民本思想则通过全盘否定三代之后的君主来达到限制君主权力的目的然而,新民本思想仍是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而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为基础葬送君主专制制度,这使它保有浓厚的传统特色,而缺乏近代民主特质。
因此,它的思想本质仍然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例三:《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渭“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从对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可知,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只是着力于对传统社会的完善,而并不是为了推翻传统政治体系,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①、②、④是正确的而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错误的,恰好相反,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不反如汤武一般的贤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因此,③是错误的,应该排除掉正确答案是D练习】1.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3.《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4.明嘉靖年间,户部官员海瑞公开上书皇帝,批评其大兴土木,纲纪荒废海瑞的政治理念来自A.传统儒学的“民本”精神 B.“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思想C.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原则 D. 行政与监察两制度的制衡原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材料二 “中国人很知民众政治之必要,但从没有想出个方法叫民众自身执行政治。
所谓by people 的原则,中国不惟事实上没有出现过,简直连学说上也没有发挥过——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材料三 “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作主的,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在明末清初有何发展?(2)材料二中“by people的原则”与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相同?为什么?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践行这一原则的?(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落实“by people的原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参考答案】1、A 解析: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尊君”和“民本”这样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中国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分散性决定必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须尊君;而自然经济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又须注重“民为帮本”,故正确答案为A.2、A 解析:BCD反映的都是孔子的思想,只有A项才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3、A 解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段话是说:从已经生成的宇宙看,在已有的事物中,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它们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是四大事物之一种天地之性,人为贵”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以人最为尊贵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句话是说,人民是神的主人……上天按照民愿行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是说,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这些材料都反映出对人的关注,都体现了人文精神4、A 解析:这是长期接受儒家思想中士大夫要担当社会责任的理念5.(1)基本思想:民贵君轻发展: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主张,主张限制君权,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不同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为专制主义服务;“by people的原则”反映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践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思想,发动资产阶级革命3)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6、(1)因素:民心 主张:仁政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