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词乎的用法总结.docx
8页虚词乎的用法总结1.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1..生乎(在,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在,于)吾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对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3..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表示疑问,吗)? 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4..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叹息,啊)?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5..吾尝疑乎(对于)是我曾经怀疑过这话6..君将哀而生之乎(吗)? 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者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感叹,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8..浩浩乎(在)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9..山川相缭,郁乎(助词,无意)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吗)?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吗)?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11..知不可乎(在)骤得。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1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13..长硖归来乎!(吧)食无鱼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1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吧)!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2.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1..生乎(在,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在,于)吾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对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3..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表示疑问,吗)?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4..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叹息,啊)?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5..吾尝疑乎(对于)是我曾经怀疑过这话6..君将哀而生之乎(吗)?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者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感叹,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8..浩浩乎(在)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9..山川相缭,郁乎(助词,无意)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吗)?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吗)?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11..知不可乎(在)骤得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1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13..长硖归来乎!(吧)食无鱼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1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吧)!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3.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乎”的用法乎 1.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一、而:(1)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 表示并列关系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 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示顺承关系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表示转折关系: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6.表示假设关系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例:吾恂恂而起8.表因果关系例:野芳发而(因而)幽香2)代词:1.你;你的例:而翁(你的父亲)2.这样,此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3)助词: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例: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语气词1.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例: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4)动词:1.如,好像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二、之:(1)动词:到,往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2)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例: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3)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宋何罪之有?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公将鼓之三、于:(1)介词“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2)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3)助词: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4)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5)动词:1.往;去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例:昼尔于茅,宵尔索陶3.如;好像例:《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四:乎:(1)动词: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2)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例:汝识之乎? 2.相当于“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例: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勉速行乎!无重而罪!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7. 表示商榷语气例: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8.表示肯定语气例: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3)介词: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春秋”何以始乎隐? 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例:叫嚣乎东西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例:不动乎众人之非誉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例: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例:吾尝疑乎是4)后缀.例: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5. 【文言虚词的用法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来归纳,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6.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