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玉米虫害症.doc
7页粘虫粘虫俗称绵虫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及四川省粮食作物上的重大害虫幼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玉米、水稻、麦类、高粱、青稞等禾谷类作物及禾本科牧草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1、2 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形态特征:成虫前翅淡黄褐色,略带灰色,有的满布黑褐色小点,中央近 前缘有 2 个淡黄色圆斑,外面一个圆斑,下方连有一小白点和 2 个小黑点,从顶角到后缘 1/3 处有暗色斜线一条,外缘有 7 个小黑点;后翅端部灰褐色,基部色淡卵馒头形,纵脊不规则,只到中部为止幼虫头红褐色,有暗色的网状纹和黑色的八字形纹;体形变化很大,常有黑褐、红褐及白色的纵线蛹的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散生很浅的小点刻,第五至第七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列马蹄形的黑色雕纹,腹面前缘有几排较密的小刻点发生规律:粘虫在四川省年发生世代数随各地气候和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在海拔 1000 米左右的盆地边缘山区,一年发生 4-5 代,全省都以第二代(6 月下旬至 7 月上中旬)为害玉米、水稻最严重四川大发生世代(2 代)的虫源主要来自我国东部江淮流域、小麦 1 代粘虫常发区。
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需取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才能正常发育和繁殖成虫取食、产卵、迁飞等活动均在夜间进行并具有“迎风取食,背风产卵”的习性卵多产在玉米、水稻、小麦等萎蔫枯黄的的叶尖各龄幼虫食量差异很大,5 到 6 龄为暴食期,约占总食量的 90%,幼虫有假死性和有成群结队迁移为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多在玉米附近 3-5 厘米深土内或在近水面的稻叶鞘内或茎间化蛹粘虫是中温喜湿的害虫,当平原日均温超过 25 摄氏度以上时,粘虫蛾向温凉山区迁飞,若盛蛾期连续 3 天日均温下降到 21 摄氏度以下或高山平均温度下降到 14 摄氏度时,粘虫则向平坝稻区迁移为害(称为“粘虫下坝”)若遇天气干旱或暴雨年份,往往危害轻天敌对粘虫发生有抑制作用主要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蚂蚁、线虫、蜘蛛、步行甲及一些菌类等防治方法: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采摘卵块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 3 龄之前等 3 个关键环节有条件的,应做好地区甚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1)诱捕成虫:利用成虫(蛾)产卵前需补充营养、容易诱杀的特点,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用谷草把和糖酒醋液诱杀糖酒醋液配比:糖 3 份、酒 1份、醋 4 份、水 2 份,调匀即可。
夜晚诱杀 (2)诱卵采卵:利用成虫产卵习性,把卵块消灭于孵化之前从产卵初期到盛期以后为止,在田间插设小谷草把或萎蔫玉米苗,在谷草把上洒糖酒醋液诱蛾产卵,效果很好应及时采摘卵块加以消灭 (3)药剂防治:玉米地苗期百株有虫 20-30 个,生长中后期百株有虫 50-100个时,即应用药剂防治可用 2.5%敌百虫粉剂,每亩喷 2-2.5 千克,或 2.5%敌百虫粉 2 千克左右对细土 10-15 千克,拌匀后顺垄撒施,防老龄幼虫;或 90%晶体敌百虫 1000-2000 倍液、80%敌敌畏 2000-3000 倍液喷雾,效果都很好;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 1500-2000 倍液防治 玉米螟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 200 种以上,但主要危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棉花、甘蔗、粟等四川省危害玉米的钻心虫除玉米螟外,还有大螟、高粱条螟、桃蛀螟及粟灰螟等,以玉米螟和大螟为主在夏、秋玉米及二季玉米上,受害最严重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引起霉烂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 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形态特征:玉米螟的一生也分为 4 个阶段,即成虫(蛾子)、卵、幼虫、蛹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雌性成虫头胸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白色,前翅淡黄褐色,有 3 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雄性成虫头胸背面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有 2条带纹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黑褐色,聚产成不规则形的卵块,作鱼鳞状覆盖排列幼虫云白色,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褐色,有黑点蛹褐色,胸部背面略有脊起,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发生规律:玉米螟在四川省的年发生世代数因受海拔高度和湿度的制约,可划分为 4 个发生世代区:3-4 代区,如川东、川南、川北的沿江河谷地带;3 代区,如成都、雅安、绵阳、乐山等地;1-2 代区,如茂汶、城口等山区;1 代区,海拔 12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在 3-4 代区,第一代的幼虫为害春玉米,第 2 代为害夏玉米,第三代为害秋玉米和二季玉米。
以幼虫在玉米、高粱、棉花等稿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由于各种越冬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大,影响了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致使发生期极不整齐同时也由于玉米螟在不同的寄主上危害,而这些寄主的营养价值也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不整齐,因而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昼潜伏,夜出活动;当玉米进入喇叭口期,玉米螟产卵对植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性,在 50 厘米以上、茂密且嫩绿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背面靠中脉处虫害发生的因素: (1)虫口基数:上一代虫口基数的多少,是影响玉米螟危害轻重的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严重的危害2)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可减小螟虫为害3)玉米品种: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大玉米组织中存在一种抗螟物质丁布,成虫将卵产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上,其孵化的幼虫死亡率高此外,某些品种玉米的物理性状,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如叶面茎秆上的毛长而密,则螟害轻4)温湿度: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
各个虫态生长发育的适温为 16-30 摄氏度,相对湿度 60%以上玉米螟主要发生在温度适宜的 6-9 月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2)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4 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3)心叶期防治: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株达 10%,或夏秋玉米的吐丝期,虫穗率达 5%时,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颗粒剂和药液灌注可用 10%甲拌辛颗粒剂,亩用 0.5-1 千克,兑 5 倍细砂,制成毒砂,撒在玉米心叶内药液灌注法可用 80%敌敌畏乳油,稀释成 2500-3000 倍液,在每株玉米心叶内灌 10-15 毫升,防治效果可达 85%以上,同时对玉米蓟马的兼治效果可高达97% (4)穗期防治:用 50%的敌敌畏乳剂 0.5 千克,加水 500-600 升,在雌穗苞顶开一小口,注入少量药液,1 升药液一般可灌雌穗 360 个 (5)生物防治:赤眼蜂在消灭玉米螟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放蜂,每亩放蜂 1 万-3 万个,设 2-4 个放蜂点。
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卵卡高度距地面 1 米为宜另外可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7216、白僵菌等施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灌心叶,用每克含孢子 100 亿以上的菌粉 1 千克加水 1000-2000 升,灌注心叶另一种方式是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菌土一般用 1 千克杀螟杆菌加细土或炉灰 100-300 千克颗粒剂一般配成 20 倍左右(白僵菌粉 1 千克与 20 千克炉渣颗粒混拌即成),每株施 2 克左右 红蜘蛛玉米红蜘蛛属于螨类,又称火龙、火蜘蛛、红砂等症状识别: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危害玉米,发生早的年份,在玉米 6 片叶时即开始危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片组织养分,使被害叶片先呈现密集细小的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退绿变黄,最后干枯死亡被害玉米籽粒秕瘦,造成减产形态特征:红蜘蛛的一生分成螨、卵、幼虫、若虫 4 个阶段成螨体形椭圆,体红色或锈红色,有足 4 对卵圆球形,表面光滑,初产的卵无色透明,以后逐渐变为橙红色,孵化前出现红色眼点幼虫初孵时圆形,体色透明或淡黄,取食后体色变绿,有足 3 对幼虫蜕皮后变为若虫,体形椭圆,体色由橙红变红,背面两侧斑点明显 发生规律:玉米红蜘蛛成虫在根际土缝内潜伏越冬。
早春气温上升后红蜘蛛出土,集中于一些杂草上取食、繁殖,待春玉米出苗后,再通过风吹、爬行等途径,转移到附近的玉米苗上危害红蜘蛛在田间呈点片状危害,从虫源所在地扩散到玉米全田,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红蜘蛛发生消长与气温的关系不大,但与降雨量关系密切一般在大雨后数量下降,干旱少雨,则数量上升玉米红蜘蛛的天敌有深点食螨瓢虫、食螨蓟马、草蛉等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成虫:早春和秋后灌水,可以消灭大量的越冬红蜘蛛 (2)药剂防治:用 40%乐果乳剂和 20%双甲脒乳油混合液(1:1)1000-1500 倍,效果很好 地老虎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经常发生危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形态特征: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条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 1 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卵均为半圆球形,初产时黄色,以后变 暗小地老虎幼虫身体表面布满黑色圆形小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体表则没有显著颗粒蛹的区别在于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背面的点刻,小地老虎背面的点刻比侧面的大,第四节上也有点刻,而黄地老虎背面与侧面点刻相同,第四节上很少有点刻。
发生规律:小地老虎 1 年可发生 4-5 个世代小地老虎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黄地老虎以幼虫在麦地、菜地及杂草地的土中越冬两种地老虎虽然 1 年发生多代,但均以第一代数量最多,危害亦最重其他世代发生数量很少,没有显著危害所以测报和防治都应以第一代为重点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各龄幼虫的生活和危害习性不同一、二龄幼虫昼夜活动,啃食心叶或嫩叶;三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动危害,咬断幼苗基部嫩茎,造成缺苗;四龄后幼虫抗药性大大增强,因此,药剂防治应把幼虫消灭在三龄以前地老虎成虫日伏夜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特别对短波光的黑光灯趋性最强,对发酵而有酸甜气味的物质和枯萎的杨树枝有很强的趋性这就是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能诱杀害虫的原因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湿润,杂草滋生,地老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又有充足的食料,适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数大,成为第二年大发生的基础防治方法:地老虎的防治,必须采取诱蛾、除草、药剂、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危害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是防治地老虎的上策,可大大减少第一代幼虫的数量方法是利用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诱杀 (2)铲除杂草:杂草是成虫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转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径。
在玉米出苗前彻底铲除杂草,并及时移出田外作饲料或沤肥,勿乱放乱扔铲除杂草将有效地压低虫口基数 (3)药剂防治:播种时可用药剂拌种出苗后经定点调查,平均每平方米有虫 0.5 个时为施药适期①拌种:可用 50%辛硫磷乳油 0.5 千克加水 30-50 升拌种子 350-500 千克②施毒土:用 10%甲拌辛颗粒剂每亩用量 0.5-1 千克,加细土 40 千克混匀撒施③毒饵诱杀:对 4 龄以上幼虫用毒饵诱杀效果较好将 0.5 千克 90%晶体敌百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