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林的圣诞蜡烛.doc
8页13、科林的圣诞蜡烛一、教材分析《科林的圣诞蜡烛》是爱尔兰作家芭芭拉•拉夫特里的故事,讲述了圣诞前夜,少年科林的爸爸所在的船由于没有灯塔导航而飘荡在浓雾弥漫的大海上,迟迟未归,科林因紧张爸爸而没有点燃家里的圣诞蜡烛,但她千方百计,凭借着对爸爸诚挚的爱,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万难,重新点亮了为船只导航的灯塔课文先讲在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的兴奋,本来一种星期前就应当回来的爸爸,至今杳无音信接着讲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从自己村和邻村的人家那里小半杯、小半杯地讨回了连大人都觉得是奇迹的4桶煤油,终于使灯塔——这支巨大的“圣诞蜡烛”点燃了然后讲科林在睡梦中听到了“船进港了”的声音,等她睁开眼睛,跑到门口,看到一条帆船停在港湾中,于是冲出屋子,奔向海港 文章没有直接写“爱”,而是写了科林怎么样去点燃可以拯救爸爸的那根“大蜡烛”的行动从“行动”中体现“爱”,使这篇文章别有一番韵味这道巨大的光柱就这样越过山沟,穿透浓雾,射向黑沉沉的海面但它射出的又何止是亮光?其中更有科林那纯洁而执著的爱父之情啊!让爸爸平安归来,就是她唯一的愿望。
正是对爸爸无法割舍的爱,激发她无穷的力量,最后想尽措施救回自己的爸爸赞扬了科林对她人的诚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来临的科林虽然由于紧张爸爸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她却点燃了给无数人家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蜡烛”,这根巨大的“蜡烛”最后为科林带来了幸福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在预习中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步履沉重”、“奔波相告”等词语的意思二、过程与措施:2、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3、联系课文的内容,体会科林点燃灯塔的决心和为之付出的辛苦三、情感、态度和价值:4、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教学重点:1、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2、理解课题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爸爸诚挚的爱教学难点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教学准备]⒈学生预习规定:⑴ 自主结识生字理解词语,阅读文后注释⑵ 对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⑶ 为课文标注小节号⒉教师准备教学媒体[教学设计]播放《平安夜》歌,创设宁静、祥和的氛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窗们请看,这是美丽的爱尔兰风光,我们都懂得在怡人的爱尔兰人们有欢度圣诞节的习俗每逢圣诞前夜,这里的人们就会点燃圣诞蜡烛,唱起这首《平安夜》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圣诞前夜,爱尔兰的小渔村里,故事的题目是《科林的圣诞蜡烛》看教师写“诞”,齐读课题提示“蜡烛”二字的部首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1、在读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结识这样几种词语: 步履沉重 瞟了瞟 嘀咕 气喘吁吁 摇曳 夸脱2、每当圣诞节前,爱尔兰人都会点起象征这幸福吉祥的圣诞蜡烛,文中的主人公科林究竟有无点燃她的那支圣诞蜡烛,并简要说说理由板书:没有点蜡烛3、谁能用几句话说说科林在圣诞节前夜做的事?教师小结板书 点亮灯塔三、品味语言,感受真情㈠ 理解科林不想点燃蜡烛的因素,体会科林无比担忧的心情⒈自读1-3小节,找出科林没有点燃妈妈给她的圣诞蜡烛的因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⒉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整合信息,体会科林的心情⒊出示1-3小节,指引朗读⒋理解“注视”, 由“注视”想象科林当时的想法⒌出示:目前连给帆船导航的灯光都没有,爸爸的船怎么能进港呢?指引读句,进一步体会科林没有点燃蜡烛的因素。
板书:焦急阐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科林没有点燃妈妈给她的圣诞蜡烛的因素,一方面是科林紧张爸爸的安危,更重要的是,她时刻思考着点亮灯塔的措施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边读边思,提取和因素有关的信息,从而感受爸爸身处险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科林内心的担忧和焦急㈡品读课文描述的三个场景,从科林的言行中感受她诚挚的爱和顽强的毅力1)默读课文,用简要的话说说科林做的事情小组合伙读课文7-22节,想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科林如何的心情?可以在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2)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询问措施 收集煤油 3)理解科林点亮灯塔的过程,感受科林的急切、执着(1) 她边走边想:目前连给帆船导航的灯光都没有,爸爸的船怎么能进港呢? 是啊此时此刻,科林心里正担忧着——因此,她边走边想—— (2) 几次“跑”的动作: ①科林匆匆跑上山顶 出示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科林为什么跑?没等达菲先生把话说完,科林就牵着毛驴跑掉了 为什么不等达菲先生说完科林就跑了?②她跑回了自家的小屋,从厨房里拿了四只水桶,转身就往外跑 为什么跑?“我再去弄些煤油来科林说着就朝山下跑去为什么跑?为了能快点点燃灯塔,科林是不断地在跑,从这五个跑中你感受到科林的心情是多么——(板书:急切) ③就这样科林不断地跑跑了一种小时,谁来读。
科林跑不动了,可她还是在急急地跑,谁来读?科林跑得很累,跑了三个小时呢,谁来读?齐读3) “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科林牵着毛驴用同样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 烛光摇曳变红,什么意思?圣诞前夕,在爱尔兰人的家里,一根点燃的蜡烛一位这任何走进门口的陌生人都将受到欢迎,她提出的所有规定都会得到尽量的满足那科林为什么还半杯半杯地要?(4)出示“达菲先生沉吟着:“可是,目前村里谁家有哪怕1夸脱煤油?人们都买不起,只能挖泥炭来生火这是个缺少煤油的小渔村,科林只能半杯半杯的要那科林需要多少煤油?出示:“噢,用放在地窖里德那盏大油灯目前我这儿没有油——要好几夸脱油才够呢理解1夸脱,看看课后注释,1牛奶瓶是200毫升,1夸脱相称于5瓶的牛奶瓶,好几夸脱那可得好几十瓶牛奶瓶呢!需要这样多油,小渔村那的人又穷买不起油,油很少,因此科林要——同样的话问遍每一幢房子“同样的话”、“问遍”、“每一幢”?(创设情景读)暮色中,科林牵着毛驴,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轻轻叩响门,急切地问道——天越来越黑,科林骑着毛驴,又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轻轻叩响门,急切地问道——来到第三家人家科林又叩响门急切地问道—— 来到第四家人家科林又叩响门急切地问道……一种小时里科林不断地反复着这样一句话,两个小时后,也就是在这三个小时里科林总是不断地反复着这样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虽然话很简朴但是不断地问感觉很累、很辛苦)看出科林心情是如何的?(科林很执着)目前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来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读。
3、就这样,虽然科林跑得很累了,虽然科林问得很累了,但科林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在一小时后,——(两只水桶里灌满了煤油)两小时后,科林——(又从邻村收集了两桶煤油短短的三个小时内,科林收集了——(四桶煤油),你们看这可是缺少煤油的小渔村,真是一种——(奇迹)难怪达菲先生看到了,瞪大了眼睛,夸奖道——(居然有这样的奇迹)再读达菲先生的话,读出惊奇、赞叹的语调㈢理解“科林的圣诞蜡烛”的特殊含义,感受科林由衷的幸福 1、科林的行动最后换回的是什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科林的心情板书:惊喜2、再读句子,感受科林凭着她对爸爸的爱,她的智慧,靠着顽强执着,千辛万苦得到了幸福说话训练:想象科林父子会面的场景,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把这个场景说清晰 四、理解课题,总结全文1、结合板书回忆课文内容2、进一步理解课题含义,揭示文章的主旨科林虽然由于紧张爸爸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她却点燃了灯塔,灯塔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科林的蜡烛已不仅仅是一支蜡烛,它已经变成一种化身,象征平安,象征幸福)(板书:平安、幸福)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3、总结:科林对爸爸的爱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我们也均有爸爸,我相信我们每一种同窗也都深爱着自己的爸爸,心中有爱,就应当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无论是大事,还是些微局限性道的小事。
愿科林的圣诞蜡烛也点亮我们心中的灯 阐明:师生合伙,结合板书,整体回忆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体会课题所涉及的深刻内涵——“科林的圣诞蜡烛”指的不仅仅是她点亮的灯塔,还涉及了她内心对爸爸诚挚的爱,引导学生体会在困境面前,有爱就能发明奇迹,树立对的的人生观附板书: 13、科林的圣诞蜡烛没有点蜡烛 点亮灯塔努力收集煤油 急切询问措施 对爸爸诚挚的爱焦急-----急切、执着----自豪---惊喜 13、科林的圣诞蜡烛作业设计一、对的读课文,并将你觉得容易读错或写错的词在下面的横线上对的书写并注音二、思考并简要回答课题中的“圣诞蜡烛”指的是什么?科林是怎么点燃她的圣诞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感受。
1、她注视着矗立在山顶上的灯塔七天前,一场特大的北风使灯塔的电线短路,整整七天没有灯光为进港的船只导航2、当她牵着毛驴爬到半山腰时,灯塔忽然闪出了亮光,一道巨大的光柱越过山沟,穿透浓雾,射向黑沉沉的海面达菲先生把大油灯点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结合课文提供的信息,想象科林父子会面的场景,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把这个场景写清晰设计阐明: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本课没有难懂的字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基于课文篇幅较长,因此第一题的设计让学生先读,在对的朗读的基本上掌握易错的字、音通过以往的语文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