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重庆市社会建设的特点及与深圳的比较.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6287207
  • 上传时间:2018-06-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重庆市社会建设的特点及与深圳的比较(要点)重庆与深圳的市情具有显著差别:一是自然条件截然不同重庆面积广阔,土地面积约 8.24 万平方公里,下辖 19 区 15 县 4 自治县,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组团式城市;深圳全市土地面积为1953 平方公里,下辖 6 个行政区,城市结构十分紧凑二是人口结构迥异重庆全市户籍人口 3275 万,常住人口 2884 万;深圳常住人口 1046 万,户籍人口仅 267.9 万人,只占 25.6%三是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目前,两市经济总量比较接近,但差异明显在发展速度上重庆更快,深圳稍显平稳,2011 年,重庆市实现GDP10011.13 亿元,同比增长 16.4%,增速高居全国第一,而深圳市实现 GDP11502.06 亿元,同比增长 10%,2012 年第一季度更在经济总量上被重庆超越;在经济结构上,重庆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大致为 9.3:52.8:37.9,深圳则为 0∶46.5∶53.5,深圳经济结构更为优化,但重庆升级潜力更加突出四是政府权限各有千秋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具有省级政府权限;而深圳虽属于副省级城市,但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这些不同,使两市社会建设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在社会建设目标定位、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等方面出现诸多不同,甚至存在概念差异。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重庆的社会建设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为深圳提供对照接下来,本文将从有限的几个方面介绍了重庆社会建设的特点,并尽可能与深圳进行对比由于重庆并未出台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从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接待广东党政考察团时的一番讲话来大致了解该市的思路,即“重庆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增加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通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2开展“大下访”、 “唱读讲传”等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重庆将积极探索对非政府组织、流动人口以及基层社区的服务和管理,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一)建设目标形象具体重庆社会建设目标基本囊括在“五大建设”之内,即建设“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并配合通俗化的解读例如提出“让居民多吸氧;让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安安心心过日子;让孩子长得壮,老人能长寿;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住得舒服”等其优点在于:用“大白话”进行宣传,容易引起共鸣,易于吸引群众参与,特别是适合在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发动群众,有助于营造社会合力相比之下,深圳社会建设工作目标缺乏简明扼要、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解读,不利于普通市民认知掌握。

      二)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对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上,重庆与深圳的也有显著区别对重庆而言,社会建设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环境,并且较多地侧重于促进经济发展,而深圳市则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并将社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见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产生这一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客观上并无高下之分实际上,重庆近年来除了继续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制造、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还提出“一头在外、多头在内”的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经济发展成就巨大通过原材料和零部件 80%本地配套,吸引了以惠普、宏基、华硕为龙头的三大品牌商、富士康等六大代工厂、200多家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 1 亿台产能、近万亿销售值和 1000 亿美元进出口、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推动了信息产业成3为第一支柱产业,也将新增 100 万就业人口实际利用外资从不到10 亿美元,提高到 63 亿美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总量跃居中西部第一据预测,5 年后,重庆全市 GDP 有望达到 5 万亿联系到 2012 年以来深圳经济排名的持续下跌,重庆的认识和做法无疑值得深圳思考,深圳有必要省视现有的思路,即以深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建设是否足以提高到与经济建设同等的地位?(三)重点围绕基本民生福利。

      重点保障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公共安全等生存需求以住房为例,重庆主城 1218 万平方米成片危房、176 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每年改造农村危旧房 10 万户针对城市居民住房“单轨制”供给的制度缺陷,重庆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提出住房问题的 30—40%由政府保障、60—70%由市场配置的“双轨制”模式,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仅 2011 年,就有 1350 万平方米公租房开工,建设 22 万套,占全国总量的 1/10,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行动最快的城市实际上,重庆市政府也在抑制房价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使重庆成为近年来商品房价格涨幅相对较小的大城市之一,即使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城市相比,其商品房价格也明显更低将基本民生福利作为社会建设工作重点,重要考虑之一是该市人均 GDP 和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较多(据 2008 年统计,重庆市贫困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居第 8 位,广东省则列第 30 位),与深圳相比,重庆的这一做法具有比较明显的“补课”意味深圳基本民生福利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贫困人口“包袱”较轻,当前的社会建设着眼点主要是围绕广东省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走出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建设新路”的要求,力求从“依靠群众4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

      从社会建设的层次来说,深圳市略胜一筹四)党委政府“唱主角”重庆的社会建设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党委和政府成为主角,自上而下发动,这样尽管成效显著,但社会的主动性有所欠缺其工作措施主要有:一是紧紧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三万计划”,即“万名干部驻村计划”、“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计划”、 “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求加快新农村建设、培养锻炼干部二是深入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 1 周时间,新提任领导干部、新招录公务员用1 个月时间,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密切干群联系三是实施“三项制度”,即“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以进一步突破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隔阂据统计,这三项制度已覆盖97.8%的城乡居民户,建立民情档案 21.6 万册,共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 366.4 万件,帮助解决 308 万件,群众满意度达 96.5%四是开展“结穷亲”活动,要求市管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帮扶 1 户困难党员、1 户困难群众,市级机关处级干部、区县管干部每人结对帮扶 1 户困难党员或困难群众,一般干部职工以支部为单位集体结对帮扶 1户以上困难群众或困难党员,每年到“穷亲”家中不少于两次。

      这方面,深圳强调从由党委政府“撑船”向由党委政府“掌舵”转变,政府“搭台”,让社会“唱戏”,深化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从本质上更加符合社会建设的初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