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半棵树 》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13页半棵树,--牛汉,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走近作者,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课文导读,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⑴主意象一:半棵树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⑵主意象二:雷电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探究问题,(1)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的意味? 注意“人们说”这三个字,“人们”可能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但他们传布的信息、制造的舆论,也是一种威胁的力量。
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2)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深层感悟,“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类拔萃者,实际上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又是无法摧毁的树的外部形体的残损与内在精神的完整,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控诉也是一种反讽。
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挑战,已身受重创的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树的“倔强”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击到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半棵树的象征意味,语言品味 一、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 诗人用描述式的语言入诗,增强形象的表现力,表现在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二、修饰语的准确生动 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这主要得益于诗人用词的准确生动,特别是修饰语的使用更渲染了诗歌的情境。
如开头“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作了形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