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doc
3页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上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或涵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具体体现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方面 职业教育应当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就是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却被许多人忽视掉了,不仅在社会上是这样,而且在我们职教界本身也是这样人们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价值观上,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误解:似乎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文素养就好,人身价值就高,发展潜力就大,将来就能造就事业的辉煌;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要大打折扣了 正因为此,职业教育在人们眼中一直好像是教育的“另类”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后,虽然在数量上得到很大发展,但二十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历经坎坷,起落过大,特别是经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便迅速地落入低谷,虽然职教界自身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一直连续多年拖着疲塌的身子抬不起头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才逐步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并且伴随着短期技术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进入了一个火热的市场。
然而纵观职业教育的运行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职教事业在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中暴露出许多弊端:(1)缺乏主动性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来,缺少一种勇敢地直面市场的奋进精神,许多方面的改革始终走在普通教育的后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及普通教育,因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不能主动地适应市场的要求,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人才的良好人文素养的希冀2)缺乏持久性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许多动作带有势利性和应急性,被动地受到生源市场的牵制,生源好了,办学形势就好一些,反之则低落下去而且即使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也是比较短暂的,几年过去,则失去优势,缺乏蓬勃发展的持久性,形不成完整的良好发展周期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可喜局面很快就消失不少地方现在又迎来了生源高峰期,虽然在生源数量上有较大增加,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高中规模的限制而挤占到一些有利机会,没有营造出强大的质量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召学生,生源选择职教仍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如果普通高中的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职教出现的 “又一春光”很快又会消失3)缺乏渗透性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教的不认同,一方面由于职教自身并没有“太多的本钱”傲然于世,缺乏自信心和自信立,往往是“羞羞答答”闭门空想发展的出路,不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把办学指针瞄准广阔的社会空间,深入社会行业谋取发展的契机,不能走进民间深入农村广阔天地引领广大民众对职教的正确认识。
不但如此,就是教育的自身空间,职教也没有进行充分有力地开拓,与普通教育始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融通”机制4)缺乏超前性(远景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应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在育人思想、观念、行为上应当发挥出超前作用而事实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显得滞后,往往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在社会上显示不出纵横捭阖的雄伟气势目前,职教没有培养出足量的适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具“一技之长”,但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或低落,导致职校毕业生就业后对工作岗位适应性不强,创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潜效性太差这些状况都是职业教育的“劣性”,而这些“劣性”需要通过高水平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去自觉地克服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疏忽和轻视,导致职校在人才培养运作中严重缺失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回顾我国新时期二十多年的职教发展史,不难看出在职教课程结构和运行体系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明显的盲区虽然职教课程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课”体系,语、数、外、政、音、体、美等兼而有之,但是在课程的运转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它们的育人功能,降低了它们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资源价值。
一种倾向比较盛行:许多人把职教的文化课当作“副课”,他们看重的是那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所谓“主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职业学校对文化课资源或进行无情地砍削(比如英语课、思想道德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常常不予开设),或任意降低教学要求(许多学校学生文化课考核或考试不管成绩如何,只要专业课、技能课过关就一律放行)这就是职教很难实现提高学生文化水平或成绩的教学难题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因按理说,职校生本来在初中阶段在学习文化课上就已经“打了败仗”,到了职校以后,职教课程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对学生“补差”的内容,并且在“补差”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在专业技术课程的新天地有所建树,而且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孕育出学生旺盛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事实上正相反,在职教课程的运作中恰恰忽视、轻视了人文内涵的培养 在这种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运作状态中,职教课程的整体优势被瓦解,职教课程的质量指标被淡化比起普教课程,职教课程在体系建构、内容涵盖上具有明显的特征职教课程虽然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但它们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运作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面对这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确立整体课程观,宏观设计、全面协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等复合体系)和谐发展、共同提高而现实中,由于对人文素养的忽视和轻视,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淡化了文化课的学习质量,而且也影响到对专业课学习质量的着力打造,从而导致职教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技术能力也并非“过得硬”,许多毕业生真的只是“废品”或“次品”,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因为职教培养的人才人文素养不高、专业技术质量不强,所以社会上许多人士对职教价值不予承认、不予认同他们认为,职校学生不如普校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人文底蕴厚实职教理所当然地被当成了教育的“弱势群体”这就致使职教在生源市场一直抢占不到有利的“行情”:前些年职校被教育行政部门硬性排定在普校招生过后才能招生;这些年来,虽然招生市场放开,但由于高校扩招、普高过度扩张以及社会庸俗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职校始终很难招到优质生源,所招来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而且思想品德、学习心理等都存在严重问题,这在客观上给职教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困难不仅惟是,职教界自身也没有树立起信心,许多人面对“难以调教”的学生,不能迎难而上,开动脑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对待文化基础、人文素养较差的学生,不少职校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补差”措施,而且消极地、简单地将学生在“劣质”的位次上进行“定格”或“定型”,并且以次为理由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熏陶许多职校学生经过几年职教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除了在专业技术上有所长进以外,思想修养、道德涵养、文化底蕴等并没有发生多大改观,有的反而出现“衰落”的可悲局面 近年来,面对盛行于普通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职教界似乎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职业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老化等弊端日显突出,许多职校的办学在缓慢的变化中风平浪静,没有出现多少改革突破的新气象,科学研究更是插在教坛的“花朵”,只是作秀的“观赏物”而已课堂上,教师“胸无学生”照本宣科,虽然还是“灌输”,但却很少能将书本知识灌输进学生的脑海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能不让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国家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排斥在基础教育之外而仅仅涵盖普通中小学教育?难道中等职教在整体教育中以至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还不具备“基础”的资格?这里谈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要提请大家注意: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要从教育的最深层次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科学地提高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果职业教育长久地享受不到这个大好的政策优势,自然会失去在课程改革中实现有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机,那么职教想要在社会上树立起新形象,也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令人关注的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中,职业教育面对看好的就业市场,不是着力打造质量品牌去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而是生发出许多功利主义的育人方式,有些职校无原则地砍削课程资源,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对学生匆匆培训一些职业应急技术便输出就业,从而节省办学成本,增加学校赢利,致使学生“花拳秀腿”,没有多少真功夫结果,这种功利主义的办学行为对职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雪上加霜” 为了加强对职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促进普职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我国推出了“综合高中”教育模式这是教育上的新生事物,应该得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引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应该得到健康地发展和迅速地壮大然而,这项新的模式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性的不足,它是教育行政“设计”出来然后通过政策的威力强栽到职教园地的“花朵”而“教育模式”需要在实践的土壤中经过实验、论证等才能生发出合理的运行机制这些年的实践情况令人担忧:首先,“综合高中”并未吸收到普通教育有利的文化资源许多职校在举办职业高中(中专)的基础上开办了“综合高中”,课程设置仍然是清一色的职教“老套套”,没有通过课程改革有效地吸纳普高文化课资源优势。
其次,“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又大多单方面地锁定在“对口高考”上,“对口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训什么,严重瓦解、降低了职教课程的整体功用,学生不但技术状况成为“夹生饭”,而且综合素质的养成受到严重破坏这完全违背了“综合高中教育”的初衷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决不能停留在庸俗的功利主义办学状态中持续下去职业教育应当彻底更新思想观念,发掘自身办学优势,利用国家的有利政策,抓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主动迎合市场需要特别是要着力于课程的人文资源的挖掘,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职业岗位“满意”的毕业生必须强调的是,要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旋律下,构建立体化的职教课程体系,让学科辐射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交往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社会生产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向全社会树立起优良的职教质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迅速占领市场,及早地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