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江苏经济增长分析.ppt
26页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按一下以编辑母片标题样式,按一下以编辑母片,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按一下以编辑母片标题样式,按一下以编辑母片,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江苏经济增长分析,营销104,目录,江苏省2000至2009GDP,1,GDP增长动力和规律,2,苏南苏北差异,3,苏南苏北差异的原因,4,总结,4,江苏省2000至2009GDP,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GDP,8553.69,9456.84,10606.85,12442.87,15003.60,18598.69,21742.05,26018.48,30981.98,34457.30,第一产业,1048.34,1094.48,1110.44,1162.45,1367.58,1461.51,1545.05,1816.31,2100.11,2261.86,第二产业,4435.89,4907.46,5604.49,6787.11,8437.99,10524.96,12282.89,14471.26,16993.34,18566.37,第三产业,3069.46,3454.90,3891.92,4493.31,5198.03,6612.22,7914.11,9730.91,11888.53,13629.07,人均GDP,11765,12882,14396,16830,20223,24953,28943,34294,40499,44744,GDP增长动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一是非农化趋势明显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贡献率显著上升一是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二是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非农产业成为就业主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区域竞争进入加剧期GDP增长规律,规律:江苏经济仍然保持了高位平稳运行的态势各项指标显示经济运行状态基本良好,特别是消费增长在加快,而投资增幅下降,增长的动力结构有所改善江苏经济的总体走势可望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苏南苏北差异,苏南苏北差异,江苏省共有13 个省辖市,106 个县(市、区),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江苏省可划分为苏南、苏北、苏中三个区域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江苏三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苏南苏北,生产总值(GDP)的差异,一个地区内各区域的,GDP,在该地区,GDP,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是反映各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苏南的,GDP,总额为,18506.16,亿元,占全省,GDP,的,61.86%,,苏中的,GDP,总额为,5477.62,亿元,占全省,GDP,的,18.31%,,苏北的,GDP,总额为,5931.61,亿元,占全省,GDP,的,19.83%,。
苏南,31.75%,的人口创造了,61.86%,的,GDP,,而苏北,44.91%,的人口却只创造了,18.31%,的,GDP,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在户籍人口和土地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三大区域的,GDP,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拉大;三大区域,GDP,相对差距在“十五”期间以前呈拉大的趋势,而进入“十五”期间后,其变化平稳且略微缩小苏南苏北,地方财政收入,差异,地方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方可支配财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财政收入的状况,所以地方财政收入也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苏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额的,67.78%,,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4.45,和,3.99,倍;,2005,年,苏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额的比重升至,72.28%,,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5.06,和,5.38,倍;进入“十一五”期间后,苏南苏北的相对差距开始逐年缩小,到,2008,年苏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额降到,68.84%,,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4.63,和,4.23,倍苏南苏北,城市化率,差异,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所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苏南的城市化率由,45.62%,增加到,67.70%,,已远远超过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时全省城市化率为,55%,的目标;苏中的城市化率由,28.53%,增加到,50.2%,;苏北的城市化率由,24.95%,增加到,43.1%,虽然,苏中和苏北的城市化率均有较大增幅,但与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苏南苏北,工业化率,差异,工业化率反映了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大致体现工业化率可用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来表示本文用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表示2000,2008,年间,江苏三大区域的工业化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苏南、苏北和苏中分别提高了,3.54,、,8.25,、,11.5,个百分点,苏北的增幅高于苏中和苏南但是,苏北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化率还很低2008,年,苏北工业化率仅为,85.1%,,分别比苏南和苏中低,12.8%,和,7.1%,,距江苏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设定值,92%,还有很大的差距苏南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从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人均地区总产值来看,苏南和苏中的人均,GDP,的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全国和江苏省人均,GDP,,而苏北的人均,GDP,却一直停留在在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徘徊江苏省的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相对差距来看,“九五”期末到“十五”期间,苏南与苏中、苏南与苏北人均,GDP,的比值在逐年拉大,进入“十一五”期间后,苏南与苏中相对差距开始减少,而在此期间,苏北与苏中、苏北与全国的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却一直加大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人均,GDP,的差异就更大,,2000,年,在江苏省各县市中,人均,GDP,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为,11.93,,,2005,年,这一比值为,25.81,,到了,2008,年,这一比值就快速增长到,26.88,,即最富裕县市的人均,GDP,是最贫困县市人均,GDP,的,26.88,倍苏南苏北,居民人均收入,差异,居民人均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来反映从三大区域的情况来看,苏南的城乡人均收入明显高于苏中,苏中明显高于苏南2008,年苏南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22756,元,是苏中,1.37,倍,是苏北的,1.82,倍;苏南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458,元,是苏中,1.38,倍,是苏北的,1.73,倍苏中与苏北的收入差距也较大,,2008,年苏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苏北的,1.32,倍,苏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26,倍。
从区域内部来看,无论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都很大,,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苏南苏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差异,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江苏范围还是在全国范围,苏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都处于领先水平,如苏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是苏中、苏北和全国的,1.34,、,1.57,和,1.31,倍,苏南的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分别是苏中、苏北和全国的,2.07,、,4.77,和,2.59,倍而苏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却远远落后于苏中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苏南苏北差异的原因,1.区位因素的影响,2.发展基础的影响,3.发展策略的影响,4.发展速度的影响,5.资源流失的影响,6.文化底蕴和思想观念的影响,7.科技要素投入的影响,区位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来看,苏南、苏中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紧靠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联系,江苏沿江是上海的腹地,上海是沿江的门户,江苏沿江地区为上海产业转移、技术和产品扩散的主要地区,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同时,苏南处于长江下游,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运输、通讯条件好,运输成本低,便于发展加工贸易和吸引外资,因此经济实力较强。
而苏北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较落后地区,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接受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比较弱另外,尽管苏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有很大改善,但由于长江过江通道的建设仍然滞后,运输的便利性和低廉性还是不能和长江以南地区相比这种投资环境决定了苏北地区的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因而对外界资金缺乏吸引力发展基础的影响,相对于苏中和苏北来说,苏南良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了对各种生产要素强大的吸引力经济学理论表明,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会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下不断加强,使得较先进的地区进一步发展,而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这是由于发达地区要素生产率高、价格高,不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就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对生产要素(特别是对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落后地区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并向发达地区集聚的过程这种“倒流效应”,使得贫困地区就更贫困,而越贫困就越“倒流”,如此反复“循环累积”,就进一步拉大了苏南与苏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发展策略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迅速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及江苏省出台了关于税收减免、银行贷款优先、土地使用权取得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1984,1994,年,江苏省经国务院批准共建立的国家级投资促进区共,11,个(其中苏南,9,个,苏北和苏中各,1,个),,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增加了,1,个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国家级开发区就成为苏南引进外资的最佳载体截止,1996,年底,江苏省政府共批准建立省级经济开发区,63,个,到,2006,年,省级开发区升至,113,家,在早期批准建立的省级开发区中,多数也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各级政府采取的非均衡、多层次、有重点的促进投资策略,使苏南和苏中在短期中聚集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形成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管理及产业结构的差距,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却加剧了苏北的比较劣势,减少了其经济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苏南与苏北区域发展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江苏省政府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明确将“四项转移”与“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即指产业转移、财政转移、科技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五方挂钩”,即指南京与淮安、苏州与宿迁、无锡与徐州、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建立市级挂钩合作关系。
),作为其扶持苏北发展的重要机制保障区域要协调发展就意味着要缩小发展的差距,而要缩小发展差距则要求落后地区要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2000,2008,年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比苏南低,1.5,个百分点,比苏中低,0.96,个百分点虽然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环比发展速度与苏南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仍然低于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