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序聂友军《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8829302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5.1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序聂友军《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作者简介:严绍璗,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宂所学术顾问、北京外国语 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比较文学研宄首届终身成就奖” (2015年)与“国际中 国文化研究首届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者电子邮箱:ysddyf@pku.edu. cn聂友军博士的大著《H木学研宄的“异域之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50年间一批旅日欧美学者组成的“日 本亚洲学会”及其编刊的《□本亚洲学会学刊》(TASJ)作为研宂对象,检讨了 这半个世纪中这一 “学者组合”的知识状态,以及他们表述的关于日本列岛文 化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多元见解依我的感知,这是我国人文学者在国际日本学 研宄领域中第一次把握这一特定学术群体的综合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学术论评 聂友军博士的这一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日本学”研究,还是对“东亚文化与 文明”研宂,无疑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学术意义从世界与日本相互联系的历史图谱考察,依据目前研宄界掌握的相应的原典史 料可以判定,在16世纪之前,大约只有以中华历代王朝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区域 才知晓有“日木”的存在自上古以来,大约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的文献 著作中就开始有了关于“日本”的记录,这一吋期成书的《尚书》在其“禹贡” 篇中记载有“冀州[……]岛夷皮服,挟右碣石,入于河”,同书又有记载“扬 州[……]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锡贡”。

      稍后,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 海经》在其“海内北经”中又有如下记载:“盖国在巨燕南,倭北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原日木人” (Proto-Japanese)的地理生态与人文生 态的报道1)继后,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华历代文献典籍对日本保持着长期 持续的观察记录,构成近代以来国际人文学界研究口本文化与文明(当然也扩 及“东亚文明共同体”)极为重要、也极为丰厚的史料库藏然而,毋庸讳言,在世界近代性的人文学术观念形成之前,中华学者在千余年 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对H木列岛诸元生态长期持续的关注,还只能保持在“实 录”的状态而未能向纵深推进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读到聂友军博士对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先后相继旅口的400余名欧美学者“结社组 合”的学术共同体的研宄,从成员的知识状态到“学会”的组织机构,乃至阁 书庋藏,做了和当缜密的调查分析,对学会成员50年间在同一刊物上刊发的 400篇论文,釆用“比较文学发生学”的基木观念与演绎方法,在相当丰厚的 原典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把握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刚刚从传统的古代社会脱出、向 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定的文化语境在“经典分析”,例如以阿斯顿 (W. G. Aston)、萨道义(E. M. Satow)、张伯伦(B. H. Chamberlain)渚位的学术 与更多学者表述的对日本人文生态研宄的多元阐述互为表里的“宏观视野”与 “微观体验”中,展示了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国际“H木研究”中一门具有近代 性特征的学术,此即被称之为“Japemology” (日本学)正在逐步形成中。

      尽管聂友军博士研宄的这一学术事态发生在将近一百年前,但这一课题研宄以 及为我们提供的国际文化研究学术史上的这一讯息,作为一份认真严谨的“学 术报告”,在我个人的认知状态中,却实在是一件新鲜II对于日本研究具有相 当学术史意义的研究成果它最大的学术价值,诚如本书标题所示,为我们当代 的“日本研宄”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学术意义的“异域之眼”;用“比较文学” 中的术语来说,就是建立了研宄思维中的“他者”观念;用我们学术同行的“行 话”来说,就是对研宄对象的观察与解析从“单眼”变成了 “复眼”,成为人 文学术研宄思维中的必要元素这正是我个人在阅读木书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 感知,这也是我特别愿意把聂友军博士的这部著作介绍与推荐给学术界从事 “日本研宂”以及“东亚研宂”诸位的最真切的缘由当然,由这些研宂者在半个世纪的特定“文化语境”中开创的“日本学”研宂, 我们在认识到其具有领先的学术价值的同时,也不能不指出,欧美学者表述的 多元研究成果中透露出这一学术从成型之初起,它可能带有两个层面的缺陷,这是当代研宄者不能不注意的一个层面的缺陷,便是日本文化的诸多层面与中 华文化的关系层面的深刻性与历史性,要求从事“日本学研究”的研究者,必 须具备相当丰厚的中华文化的修养,这是国际人文学界从事这一研宂的学人不 可忽视的一个知识层面。

      我在阅读《円本亚洲学会学刊》一些论说时,感知到研 究者所提出的问题与他们的阐述解析,由于缺少了对中华文化必备的知识造成 不少的“学术空洞”例如他们研讨“日本”这一名称的起源,总是不得要领, 可能是缘于他们没有把握上古时代中华文化向口本列岛的传递中最早的字书《尔 雅》的价值意义等等第二层而,学会的研宂荠在探讨表述中还缺乏超越“研宂 文本”本身的表述与人文生态中多元层面的相互证明的学术大视野例如,与民 俗学研究、出土文物研宄等互为表里的深层次的实证观念,例如,阿斯顿在研宄 中称古代日本曾出现“南倭、北倭”的状态,这涉及日本列岛居住民的形成历 史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文献从《山海经》起始记录居住民为“倭”, 到《新唐书》出现“日本”止,近代考古学、社会人类学和中国音韵学的综合研 宄证明,円本列岛的原居住民(Proto-Japanese)为“阿伊奴”,此即这一漫 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文献所记载的“倭”(“倭”的木字为“委”,上古汉音发 声为“A[]”)这一属于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即本书 论述对象“日本亚洲学会”存在的时代已经获得初步的学术成果,当时英国著 名的医学家和人类学家别尔慈(E.Balzc)曾对日本列岛在“当代日本人”出现 之前的“原居住民”作过比较详尽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并有研究报告发表。

      遗憾 的是,处于同一时代的研究者未能建立起人文学术研究中“多元互证”的逻辑 观念上述两个层面的缺憾存在于“口本学”形成时期相应的研宂表述中,由于历史 的原因是不能苛求于当时的研究者的但是,当我们在阅读20世纪欧美学者相 关的“日本学”著作时,却会时时感觉到,上述两个在“日本学”形成时期的 知识与观念的缺陷又不时地闪现在相关的研究论著中,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思考 “曰本学”作为一门国际性的人文学术,它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量究竟包含什 么这一基本课题我这样说,丝毫也没有贬损欧美学者创建具有近代人文学术价 值的“日本学”的意义,而是从学术经验中获知,由于“日本”自古以来几乎 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与“中华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多元关联,因此,一个“日本学”研宄者必须具有和当的中华文化修养,在某种意义上,他也应当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研究者”,否则在东亚文化与文明的深层层面, 一定会远离“正解”提出这样的观点,是为了提示我们年轻的研究者:在把 “口本学”研宄的多元成果转化为自我进行相关研宄的“他者”(“复眼”)时,不要误入了 “雷区”或“陷阱”聂友军博士以数年之功完成了这样一项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研宂,得力于他十 余年间勤奋努力。

      他曾师从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国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家季进教授, 完成了基础性学术训练,乂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完成了博士 课程,具备了相应的欧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知识储备,终于在我国人文学界首 次完成了对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口本学”的丰厚资料 的解读,并表述了贴切又中肯的见解,终于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 目”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刊作为对这一课题期待已久的学术同行,我不仅感到喜悦,更感到欣慰和安心因 为早在50余年前,即1964年的夏天,我刚刚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助 教,就受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派遣,参加对自1948至1949年由我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查封的原“燕京一哈佛学社”相关 人文学术资料的“开封”工作,并遵嘱对其进行登录这些被开封的材料主要是 为中国古代文献编纂的Index (索引),但在其中却有名为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的刊物,竟然有50卷之巨最有意思的是随手翻检, 竟然有些刊本中的书页尚未被裁开,说明这些刊物自“燕京一哈佛学社”收到 之円到被人民解放军査封之时,又到被我解开绳索获得“解放”之时,没有被 人阅读过。

      心中好奇,随手翻检,以我当时勉强的英文与日文,我略略知道这一 刊物在研究些什么这一 “幵封”作业,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而持续未久即被迫停 止尽管如此,这50卷英文研究日本的刊物在我心头成为一个谜闭20世纪80 年代我开始赴口讲学,曾在口本著名的藏书机构,如国会图书馆、国家公文书馆 等处检索过这一刊物,发现彼地藏书大馆皆无50卷整本,因而对己归北京大学 收藏的这50卷刊物更是切切于心现在聂友军博士以此为对象的研宄大著终于 刊出,年轻一辈以自己对人文学术相关主题的耿耿忠诚,完成了在国际文化研 究中关于“日本学”形成时期学术态势的综合性研究,于中国人文学界与国际 学术界,特别是于东亚文化研宄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我虽已年近八 十,心中之快慰仍然喜形于色本书著者已完稿多时,北京大学出版社早已排成书型,只是由于我一则身体不 太好,二则有些杂事缠身,一篇序言拖延数月,实在是愧对诸位,特别是愧对 著者聂友军博士、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本书责编兰婷女士2017年3月初春撰于北京市昌平泰康燕园注释(1) (1)这两段文字是世界史上关于“闩本”的最早记录具体的考证与阐述, 可参见严绍璗:《中国文化在日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严绍璗、刘渤: 《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初版;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6年再版。

      1) (1)这一论断有关材料分析,请参见本文前注引用的相关著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