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大语文”之路 创作文教改之新.doc
21页走“大语文”之路 创作文教改之新(《中国基本教育》杂志)【编者按】“人生忧患识字始”,本期,“特别关注”所选登的三篇文章,或为老教师历年呕心沥血之精髓,或为年轻教师新理念下的突破创新,其言也真,其意也诚其实无论“大语文”也好,新理念也罢,都是教师在高考制度无法变化的现状下,“戴着镣铐跳舞”,为学生撑起的一片蓝天;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目前人文教育普遍趋弱的大环境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所作的艰苦奋斗本刊在此新春之际一并奉献,以飨作者走“大语文”之路 创作文教改之新ﻫ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摘 要】作者经近年语文教学实践,始终在孜孜摸索一条“大语文”教学之路,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步,更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本文即作者“大语文”观指引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核心词】大语文 创新 作文教学 ﻫﻫ一、“大语文”与创新的作文教学ﻫ1987年,成为一名专职的高中语文教师毋庸讳言,从教高中的第一天起,我就处在了高考指挥棒下的全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规定就是高考的分数,高考的升学率;在高考的升学率已经高达70%的今天,高考的竞争则演变为名校升学率的竞争。
在这样的竞争中,一方面是学生负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切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几乎被取消,课业承当过重却又知识单一;与之相应的则是教师的承当过重,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作为一名一般的高中语文教师,对教育的现状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早就有一种强烈的改革的愿望我深知,应试教育的变化,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个人,都无法触动其根基;但任何人,特别是一名高中教师,均有责任为转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作出自己的努力我是这样想的,且将想法付诸行动:尽管人微言轻,我撰写了不少文章,抨击应试教育,为高考的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行出筹划策;更为具体而实在的是,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我在探寻一条路子——那就是践行“大语文”观——以创新的作文教学为改革的突破口之因此热衷于“大语文”,最“原始”的一种因素是,我不仅爱慕文科,也爱慕理科,在小学和在初中任教期间,我教完了除英语外的所有科目这种“万金油”式的教书经历,在很大限度上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使“大语文”观的实行有了一种基本的条件从自身的经历中,我体会到了广泛的知识积累和学科间知识渗入的重要作用,故我向每届学生提出 “到处留意皆语文”的标语,以诠释和张扬“大语文”之“大”。
还必须提及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北邢台一中出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已故)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近来几年,山东高密的“语文实验室”,湖北宜昌地区的“课内外衔接”,相继出炉,我从中学到不少珍贵的经验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并正在试行的“3+X”考试,强调了各门学科自身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入和不同限度的综合,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大语文”观的对的性,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将之实行下去的信心为什么要以作文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呢?ﻫ国内古代开科取士,基本上是一篇文章定乾坤,新中国建立后直至“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语文一科作文的分值达50—70%,“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的分值也在30—40%之间,近几年的“3+2”高考,保持在40%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作文在选拔人才的考试中是举足轻重的再从对一种具体的“人才”的规定来衡量,不管从事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抑或是很一般的工作,都不也许不写文章写作水平,是一种人素质高下的重要标志故而,改革开放以来多次修订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注重一言以蔽之,要学生写,必然增进其“读”,学生认真读了,知识面就拓展了,写作的水平也就随之而提高,语文一科也就学活了。
再从我自身的状况来看,我坚持业余写作几十年,对写作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从自身的“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因素我是从培养学生的爱好,解决写作动机方面着手的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好,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措施也不是唯一的,我选择了向报刊推荐学生习作和组织学生参赛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措施最具刺激性,这种刺激信号既强亦持久,还会产生多方面的正效应ﻫ任何人(只要是正常的),均有荣誉感,均有成功的喜悦感,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一篇作文,小至一首小诗,一条格言的公开刊登,对中学生来说,都也许使她们欣喜万分,激动万分,产生强大的情感的“风暴”而这种情感的愉悦又不是所有的人能体会到,享有到的这种“体验”和“享有”,能产生新的强烈的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若能持续下去,固定起来,形成了浓厚的爱好爱好,“要我写”自然就变成了“我要写”ﻫ给报刊荐稿,让学生参赛,也是一种竞争这种竞争,已经不是停留在班级、年级和一所学校,而是在县、市、省、全国,以至全世界的范畴竞争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鼓励作用以往阅读报刊,特别是专业的中学生作文类报刊,我就常想,其她学校的中学生办得到的事,我们的学生,也应当办得到学生未能参与,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者一时缺少竞争意识。
事实正是如此,学生一经引导,一经点拨,原本具有的竞争意识一下就变成了目的明确的行动须阐明的是,这种竞争还不同于整个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那种竞争,虽然也是“优胜劣汰”,但毕竟不是你死我活的重在参与”,重在鼓励奋发向上的精神每次大赛,获奖的必然是少数,尚有也许是全班学生参赛,没有一种人获奖(这种状况很少),但未能获奖的,通过竞争,写作水平得到了不同限度的提高二、三个“课堂”的融合ﻫ我的基本操作方式是:其一,每次作文,皆是全批全改,批改后,具体记载,选出佳作,适时推荐;学生课外的练笔、即兴作文等,检查批改后,也具体记载,选出佳作,适时推荐若上课期间未解决完的,放寒暑假后,静下心来,精心遴选,力求学生的佳作都不漏掉,以充足珍重学生的训练成果ﻫ其二,多采用集团军作战的形式,组织任教的两个班学生集体参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固然,也也许考虑针对性而组织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参赛就是到了高三下学期,我仍在组织学生参赛,道理很简朴,参赛是写作文,高考也是写作文,两者并无矛盾;不仅没有矛盾,参赛对参与高考尚有增进作用1991年以来的10近年,我都是这样做的与“基本方式”配套,我实行了如下某些改革举措:ﻫ其一,宏观的写作教学筹划的大胆突破ﻫ高中三年,学生的作文训练,在总体上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年,对学生的写作除了“健康”二字,在内容、形式和篇幅上,不作任何限制。
这样,给了学生极大的写作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写作的空间任意放飞自己的思想,任意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干次年,进行文体训练,凡高中阶段规定掌握的文体,都练到家,就是高考考起来,也不会浮现某种文体的缺失第三年,“收”“放”结合,进一步提高训练的水平所谓“收”,是对写作的题目,内容,文体,字数,写作的时间,甚至须用哪些体现方式,要用几条名言警句,几种成语等,作出“苛刻”的限制,使学生适应之,以备“万一”,在“苛刻”的条件下也能写出好文这样“突破”后,我基本上不用教材上的作文题,而自己动手命题——不少报刊向我约稿;题命好后,正好在学生中试用再则,是选用报刊上的题,特别是竞赛题和高考作文题应当说,教材上的训练安排及其命题,都是高水平的,但是其致命的缺陷就是时代感不够强长期使用的高中教材,与时代的距离有好几年,就是最新的“实验本”和“实验本”,也至少有一年固然,作文教学不是图解政治,但贴近时代而鲜活的题目更受学生欢迎其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融合ﻫ有关这三个“课堂”,“大语文”观的积极履行者普遍觉得:校内的“45分钟”是第一课堂,“45分钟”以外在校内开展的语文活动是第二课堂,从校外延伸到社会上的语文活动是第三课堂。
给报刊荐稿,组织学生参赛”,则是三个“课堂”有机的融合ﻫ⒈第一课堂亦开放①“课前三分钟”的魅力从担任高中语文教师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便在学生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最ﻫ初,活动的内容仅限于口头演讲,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系列活动活动的形式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书面展示,二是口头体现书面展示的内容是从报刊摘录的或是学生原创的格言、精短诗词、精彩广告辞、微型科幻故事、对联等,口头体现则是精短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我爱慕的一条格言》《我的格言》讲起,凡学生爱慕的内容,皆可作为演讲的题目其中,我将广告词也引进了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让学生收集广告词并讲其爱慕的广告词演讲的方式上,从命题到半命题,从定题到抽题,直到最高档别的即兴演讲即兴演讲阶段,一大早媒体发布的最新新闻,不一会儿,已经成了学生演讲的素材学生的演讲,开始由我点评,逐渐发展到由学生点评,由一方的活动,变为学生的互动还坚持了为演讲的学生打分,一轮下来总评,为优胜的学生颁奖为了这课前三分钟的演讲,不少学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在家里对着穿衣镜练习好多遍才在教室里登台,其一丝不苟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每次的三分钟活动结束后,我视当时的状况,每每三言两语作个小结,有时,还要将话ﻫ题引伸开来,或是发布一下“新闻”。
我的“新闻”的重要内容,或是报刊征文信息,或是是其她的,但凡与“语文”二字沾边的信息,或是学生作文刊登、获奖的消息,许多喜讯,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给学生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还成了联结三个“课堂”的纽带习惯称之为“课前三争钟”的活动,实际所用时间要超过一点点,有时,学生的演讲比较长,有时,我发布的“新闻”多了一点,超过的时间就要多些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任教的某两个班,就曾发生过一次集体抵制的“事件”:接到这两个班并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一段时间后,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力陈“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不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耽误了上正课的时间”——学生所谓的“正课”,就是要我一到教室便授课文这封匿名信最后的落款是某某班和某某班“大多数同窗”这封信给我的压力是很大的,它不仅是反映了学生的意见,也在很大限度上代表了家长的意见——她们紧张我开展的活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但是,我深信我的作法是不会错的——虽然在课堂上占用了时间,但学生获得了很大的信息量,共享了足够多的资源,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直接训练了多种能力,特别是口头体现能力由于我心头不“虚”,我在两个班都原封不动地念了匿名信的内容,也语重心长地进一步宣讲了我的“大语文”观。
许多学生被我说服了,活动也坚持了下来成果怎么样呢?一方面是毕业前夕的报考师范类考生以即兴演讲为重要内容的面试,学生个个都顺利过关,大多数学生得到了优等的成绩接下来的高考,两个班都考出了好成绩,其中一种班语文科得省优分的就有4名学生,另一种班的平均分在成都郊区县名列第一至此,学生的疑虑全消固然,我不能把学生在面试和高考中的成绩都记在“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帐上,但这三分钟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这一届后来的各届,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一路畅通,深受学生欢迎以669分考上外交学院的王瑞等多名学生,在寄给我的贺卡或是电子邮件中,专门为我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活动”而道谢,称这三分钟,将影响她们的毕生ﻫ②作文课的“特色”ﻫ老式的作文课,就指引课来说,不外乎是写出题目——分析题目——讲写作规定——念范文;就评授课来说,不外乎是讲全班的基本状况后,念几篇选出的优秀作文,或是再念一篇写得差的作文,然后发作文本作文课这样上下去,缺少新鲜感,难以吸引学生我上作文课,力求破除固有的模式而上出特色这特色就是“新”、“活”,并有悬念,让学生成为作文课的主人ﻫ“新”就是题目新——前面已经谈到,我出的题不囿于课本而来自各个方面,这给了学生的新鲜感,范文和写作素材也很新,最新的是一大早我从网上下载的,或是买的当天的报纸等;网上刚刚发布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会用在当天的作文课上。
活”是方式措施灵活多变而不单一有的课则。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