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料学为基础:齐如山京剧研究的方法与路径.docx
19页以史料学为基础齐如山京剧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吴新苗[摘要]史料学是历史研究中关干史料搜集、整理与利用的专门学问,为其他学科所借鉴、吸收,便形成哲学史料学、文学史料学、艺术史料学齐如山京剧研究的方法和路径,是广泛搜集京剧艺术史料,然后进行甄别、系统化整理,进而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和总结齐如山以京剧史料学为基础,将京剧研究推上学术正轨,同时建构起自己的京剧学体系齐如山京剧研究中的史料学方法,给艺术学研究带来重要启示[关键词]史料学;齐如山;京剧;方法与路径;艺术学研究齐如山是中国戏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曾是梅兰芳身边“梅党”的核心成员,通过编制剧本、策划访美等活动,为梅兰芳艺术成长以及梅派艺术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当梅兰芳移居上海后,齐如山全力投入京剧研究,在此之前他已经写下《说戏》《编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等著作此后的30年,齐如山撰成60余种国剧研究著作,他作为学者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在梅兰芳身邊工作时的成绩众所周知,国人以现代学术理念系统地研究戏曲,是从王国维开始的王国维感叹戏曲托体稍卑,“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能有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自1908年编著《曲录》,嗣后陆续推出《戏曲考原》《古剧角色考》等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写成《宋元戏曲史》一书,奠定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范式。
吴梅则融合现代学术方法,以《顾曲麈谈》《曲学通论》开辟了传统曲学的当代发展道路在两位大师的影响下,涌现出卢前、钱南扬、任半塘等众多戏曲研究者这些研究者基本都宗范王、吴,以古代戏曲史、传统曲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心是“案头之曲”而齐如山的研究路数明显不同,他研究京剧艺术,并以京剧为标本探讨戏曲舞台艺术的生产经营、“场上”的原理和精神,是对戏曲艺术本体的研究这是以前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齐如山筚路蓝缕,从戏曲艺术史料搜集开始,在史料学的基础上,建构起其京剧研究的大厦一、齐如山对京剧史料的发现和搜集在《国剧概论》中,齐如山曾谈到搜集京剧艺术史料的渠道和方法:一是各种笔记,如焦循《剧说》《扬州画舫录》等书中多有之;二是《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等二三十种记录;三是故宫异平署及内务府等处的档案中,发现了许多关于戏剧的材料;四是有清一代北京各戏班都有义地(即公墓),于各义地碑文中也得到了不少的史料;五是由戏界老辈流传下来的谈话中也得到不少的材料;六是小说,如《红楼梦》《品花宝鉴》等书内,关于戏剧的材料也不少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者”和“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后者又主要为“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三类,齐如山所谈六个方面,基本不出梁启超所说的范围,不过更具体化了。
齐如山在挖掘、搜集昇平署档案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等方面下的功夫最多,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一)异平署及内务府档案史料京剧的形成、发展与宫廷演剧有着密切关系,而昇平署是清官演剧机构,内务府负有戏曲管理职责,因此这两个部门留下来大量京剧剧本和演剧史料,对于研究清官演剧和京剧历史无疑有着重要价值齐如山自述云:自民国六七年间,就不断地找在异平署当过差的太监,陆陆续续,得到的剧本也不少,但没有大宗的,因为彼时他们还不敢公然出卖,后来渐有一包一包的卖出来的了大批的归国立北平图书馆买去,不过他们买的是档案公事册子多,剧本则较少;我买的剧本多,而档案较少我前后共买到了八百多本,又替南京国立编译馆买了一百多种宣统逊位后,就有太监偷出宫中金银珠宝、文献典册贩卖,齐如山很早就主动找异平署太监搜集戏曲史料,这比朱希祖购买昇平署档案及戏曲抄本还要早(朱氏于1924年在汇记书局大宗收购这批史料)齐如山陆续共收集到800多部舞台演出剧本在齐如山1935年编的《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第三大类“昇平署剧本曲谱题纲类”中,可以看到他收藏的此类宫廷剧本的部分目录精忠庙是清代北京梨园的同人组织,公推德高望重者担任庙首,同时清廷内务府设立管理精忠庙事务衙门,负责对精忠庙及京城戏班的管理。
因此,内务府档案亦存有大量戏曲史料齐如山早就注意到这批史料,据他回忆,某日一位在南下洼白纸坊造纸厂做高级职员的朋友赵某找到自己,袖子里藏着一卷旧纸,问要不要这些东西齐如山一看,就是自己多方搜集的内务府演剧档案史料原来内务府在腾退库房时,将这些档案卖给了纸厂,赵某因知道齐如山搜集戏曲资料,所以赶紧跑来报告齐如山来到纸厂时,大部分档案已经倒入了化浆池,工人帮忙捡了不少出来,据说也只抢救出来百分之一二,大部分都已经化为乌有了此后,齐如山又陆续收集到不少此类档案史料,共5000余件内务府和公会(即精忠庙)的公事文字档案因为齐如山的藏品分散各处,因此不能尽知这5000余件内务府和精忠庙史料的全部内容但从他的著述中,可以弄清楚这些史料的大致内容其一是内务府给精忠庙、各戏园的告示文件齐如山收藏的这种告示谕帖式文件有60几种《国剧漫谈》中抄录了一份同治二年十月十五日“管理精忠庙事务,赏戴花翎,署理奉宸苑,坐办郎中,师(名师会)为严行晓谕事”告示,即其中之一这类告示很清晰地反映了内务府通过精忠庙管理京师戏曲演出的途径和方式其二是报班文书按照内务府对京城戏班的管理制度,组建戏班的领班人、承班人必须先出具一份甘结文书并附有班中人员的名单,呈到精忠庙,庙首觉得可以成立,则抄录一份人员名单,并将原单加结,再报呈内务府。
只有当内务府批示下来之后,戏班才能正式成立,开始演唱内务府也会将报班文件登记在册这样一来,关于报班的文书就有了三种资料:组班人出具的原单、精忠庙抄录的单子和内务府登记的册子齐如山自称收集此类档案较多,包括500多张报班原单,精忠庙全份报班档案,以及一份内务府登记册,因为这些报班文书都载有组班人和全班演职员的信息,齐如山将其统称为“梨园花名册”“戏班(剧社)题名录”,并删汰重复后编成《一百年来戏班题名录》,“自前清同治二年,到民国十七年,共有七百几十个戏班,可以算是一个全份”由此还原出清同治二年(1863)至民国十七年(1928)北京地区戏班(昆弋班、秦腔班、皮黄班)的成立情况,对于了解晚清民国戏曲班社活动史和声腔流变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也成为其撰写《北平皮簧史》的重要史料依据其三是内务府档案,为记载宫中演剧活动的史料从齐如山编辑的《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中可以看到他搜集到此类史料的具体名目,如“庆典传差文件工程簿册”“戏台建筑工程册”“戏箱砌末档册文件”“带戏档案文件”“戏班进呈内务府花名册戏单”等这些文件档案反映了宫廷演剧方方面面的细节,从传差戏班入宫演剧时各戏班的花名册、戏目单到艺人得到的各种赏赐,都有详细记载。
还包括宫中戏台的建造、维修等工程方面的细节,比如“戏台建筑工程册”一类中,有“嘉庆九年七月造办处安装切末行用铁丝清册”,这种小物件也必须登记在册,体现出清代宫廷档案的细致程度戏箱砌末档册文件”一类档案有很高的价值,是了解当时戏曲戏箱、砌末的重要史料如“异平署后台衣箱存戏衣清单”“异平署后台衣箱靠箱盔箱杂箱杂物草底”“光绪年白纸内务府进戏箱奏折草底”“各样巾子髯口单”“盔箱数目单”“杂箱数目单”“交成做各角用头面清单”,这些清单文件,具体反映了昆弋、京剧所用的行头名称,是齐如山研究国剧的重要资料来源二)戏班抄藏的京剧剧本、梨园文献京剧文学文献,历来不受研究者重视,故而专门搜集收藏者很少另一方面,早期京剧剧本公开刊刻的不多,绝大多数以抄本形式流传,成为某些伶人的秘珍,外人很难获得因此,在齐如山之前,除了宫廷中流散出来的昇平署史料中有部分京剧剧本为人收藏外,市井演剧中的剧本很少有人专门搜集齐如山在梨园中浸染多年,发现搜集梨园剧本要摸清门道,从前经营过戏班的人家、笛师因为职业的关系,家中皆有较多藏本,齐如山从这些人家以及刘景然、萧长华等藏抄剧本较多的梨园朋友处“抄了几百种”剧本,此外有许多人送了他“一千多种单本”,其中不乏“程长庚、徐小香、胡喜禄等等这些人,当年自己亲手改过的本子”“几十种注身段之本子”。
其他普通的京剧剧本就更多了,傅惜华所编《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就著录了很多齐如山收藏的京剧剧本齐如山1935年编《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时设有“梨园文献”一类,该概念乃齐氏首创,专指梨园行内的各种规章契约呈文、堂会及平日营业的戏单,如脚色递班戏单、戏簿、戏班开工资的“卡子”,等等,反映传统戏班组织和运营的具体情形,是非常重要的戏曲史料,同时具有民国文化史和经济史研究的价值齐如山收集的“卡子”和戏班“下签”类等原始的行业资料,原来根本不为人重视,不是有心人保留不下来齐如山后来撰写《戏班》《戏园子》这两部研究梨园行业内部组织和生产经营的重要著作,主要依据就是这些梨园文献三)口述史料上文所引齐如山介绍搜集京剧史料的途径,其五是“由戏界老辈流传下来的谈话中也得到不少的材料”,这正是梁启超所云“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口碑史料,也称“口述史料”,在今天仍然是进行艺术学研究时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自王国维以来,学人通过现代学术方法来进行戏曲研究,但大多是从文本文献出发,对戏曲从业者身上的技艺、舞台剧目的变迁、戏班的组织和管理,这些戏曲本体的东西,却关注不多齐如山独具慧眼,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一前人很少关注的领域。
而这些方面的知识,书本上找不到多少切实的记载对于台上戏剧之组织,绝对没有人谈及没法子,此路不通,只好另找办法,才想到问戏界人员,一定可以知道一些道理齐如山善于交际,与戏界人颇为熟识,因此广泛地采撷了戏曲艺术从业者的口述材料据后来他自己说,四五十年中,访谈了几千人,而且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是逢人便问,每逢看戏,我在后台,总有人来围着我说话,他们也很愿告诉我,关于衣服、盔帽、勾脸、把子、检场、音乐等等,只要他们不忙,我就坐在旁边问长问短,都是勤勤恳恳地告诉我好角家中,我也常去,总是带着本子铅笔,一面问一面写……每天回到家,便把当天所问的话,一一记录在本子上,最初是随便写,不知分类,后来变分类记录,我所记录的本子,一尺多高一摞,共有四摞他通过咨询采访获得了如此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涉及京剧舞台艺术之表演、化装、舞美、音乐等方方面面,也包括戏班组织构造、戏园经营模式和戏曲行规习俗等,还包括京剧史的变迁、梨园掌故等琐闻齐如山对这些史料都有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京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国剧身段谱》多部剧学著作,尤其是齐氏剧学理论的核心“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就是从这些史料中总结抽绎出来的。
他在《国剧艺术汇考》中说:“这本书虽然是我写的,可是所有的规矩名词等等,都是问询得来,没有一点是我创造的固然其中的名词,也有我代为斟酌者,但也都经过许多老脚同意,方算规定回想我问老脚的情形,也相当难,相当费力,问了四五十年,问过几千人,方能写得这本书坦诚地总结了口述史料在自己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四)实物史料齐如山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比如谈晚清茶园的建造,他实地测量记载了广和园,发现:旧式戏台向须三面得看,故为方式前面两脚各有台柱,柱上皆悬对联两柱之上横有栏杆,……台纵约两丈六七尺,台横约两丈三四尺,台高约三四尺,柱高约一丈二三尺堂里观戏之处,旧名词日堂里,分楼下、楼上,楼下又分池子、小池子、正面楼下、两廊下等名词;楼上则分正面楼、上场楼、下场楼、倒官厢等名目堂里之总尺寸:长约八九丈,宽约七八丈;池子:宽约四五丈,长约五六丈;小池子:长与台同,宽约一丈余;上下场楼下:长约五六丈,宽约两丈,柱高约七八尺;正面楼下:长约八丈余,宽约两三丈,柱高与上下场同;三面楼上:尺寸与楼下大致相同如此之具体细致在国剧学会时,他广泛征集、保存各地戏台资料,以备研究之需很多地方不能亲自考察,则托人拍摄照片,共搜集戏台照片173幅,后来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全国戏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