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3经济学.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342236971
  • 上传时间:2022-12-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4.51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3)二、内卷化?黄坚持认为观察长江三角洲发展最好的方法仍然是通过内卷化的 三棱镜,如他在他199年著作中那样他对这一概念的用法受到了 许多批评,复述它们引起的所有问题是令人乏味的但有几个旧的和 新的观点值得在这里强调:•这一概念定义不当,把其他社会,甚至先进的工业经济共有的现 象当作了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在尝试尽可能使18世纪的江南不象英格兰时,黄完全忽视或弄 错了一大批研究18世纪英格兰的著作的结论:那些著作实际上表明, 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当小,而创造它们所需的劳动力则有实质性的增 长在18世纪大多数时候,实际工资大概都是下降的•黄对我的纺织业收益讨论的批评曲解了我的观点它也依靠对所 用价格资料的一种具体的取舍方式,对一个商业经济中不同行业的经 济收益做任何分析这都是关键性的我们现有的18世纪的价格和收 益数据,尽管粗略,却都与他的观点相矛盾,而支持我的观点•黄真正进行的一个重要计算天织布工作能够挣到的粮食数量——由于一个简单的算术错误而无效:他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 旦这个错误得到纠正,我们就看到,无论我们使用什么价格,织布工 作的赢利都是他所说的1。

      到15倍纺纱和织布都包括在内的纺织 业总收益提高得当然较少,但仍然增加了几成首先,尽管黄说内卷化由“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构成(黄 2002a,152; 2002b,506),但这个定义完全不起作用内卷化不可 能简单地指劳动在一个具体时刻增加时其报酬下降:总生产要素边际 报酬递减才是标准如果我明年不带薪休假,并且除了接受最赚钱的 讲座合约外,不做任何有报酬的工作,我每天挣的钱就会比在加州大 学尔湾分校多很多;但我不会工作很多天,我的总收入会相当低那 并不意味着当我改为全年工作时,我陷入了内卷化同样,如果一个 农民不仅耕种他最好的一亩地,也耕种他第二好的那亩地,或是把种 子认真地播在地里而不是抛撒在地上,那可能也会降低他的每小时产 量,但(除非他的第二亩地是真正的劣地,或他的插秧技术难以置信 的迟钝笨拙)这也不是内卷化出于同样的理由,内卷化也不可能只意味着人们用劳动代替其他生 产要素这一种情形:即使在工资最高的经济中,仍然有一些节约劳动 的改革不值得进行,即使在最贫穷的经济中,也有一些节约劳动的改 革值得做[1]这要视面对一项具体任务的人面临的具体技术、价格 和其他条件而定无论这些具体情形如何,节约劳动和使用劳动都不是社会的总体特征。

      因而,要让内卷化这个术语有任何可用的内涵,它就不能只显示边 际报酬递减;它必须指两种现象中的一项或两项一个可能性是,它 指的是一个经济整体中劳动的平均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是 黄通常看起来所指的一一如黄2002a,157; 2002b,512),以至劳 动者,比方说,在1800年每小时工作生产的东西比在1700年少 另一种可能性是,它指的是(如CliffordGeertz[1963]对内卷化更明 确的定义中所指)劳动不断增加,在一个特定时刻终于增加到看起来 荒谬的程度:在这个点上,新增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如此之低,以至没 有人会为这种工作支付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例如,设想在同一块土 地上锄第二十遍草这可能使产量有微小的增长,但不足以让任何人 愿意支付这种劳务一个人只有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才会这样做,并且 只有在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收入,而又被剥夺了其他机会(例如受雇), 以至即使这个最小的增长都比休闲或一个人能做的其他任何事更有 价值时才会这样做实际上黄使用内卷化时这两种情况都指——尽管 前者更经常——它们与他的观点和我的观点都有关系至于内卷化指每日实际工资的长期下降,这看来在中国的确发生 过,如我在我的书中提到的。

      [2]但它也在现代早期欧洲发生过 ——1430到1550年间一日劳动的面包购买力急剧下降,最早到 1840年才恢复到1430年以前的水平(有些地方还要晚得多)[3] 即使是在工资降幅最小恢复最快的英格兰,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 184年以前劳动阶级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4]同时,最近的研究 显示,除了几乎所有职业每年的工作天数都有所增加以外(例如“神 圣的星期一”的衰落),工作日的平均长度可能也增加了福特 (Hans-JoachimVoth)发现证据证明,伦敦的劳动强度或许足以 使176到180年间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减少约一个小时[5]尽 管福特关于睡眠的证据只是暗示性的,他对于每年工作时数有相当大 的增长——正如人们久已觉察到的——这一更为一般性的命题却有 非常可靠的证据如果我们不管劳动力成分的变化(即,比较整个时 期同样职业的劳动者,同时忽略劳动者逐渐向农业以外的转移), 1760到1800年间的增长是令人晕眩的35—45%, 一个一般的工 作年度最终提高到3300-3600小时;即使我们按照部门构成的变 化进行调整,在这40年里增幅也达到20—27%,最高记录在3000 到3600小时之间。

      [6]在后来的一个研究中,福特把他的一般范围 扩大到英格兰,时间延伸到1830年他用各种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 结论是一致的:1760—1830年工作周平均延长了 20—23%, 1800 年以后的某个时期伦敦的工作时数最终开始下降,但英格兰北部的工 作时数直到183年仍不断上升[7]因而,仅靠中国每日实际工资可能存在的长期下降几乎不可能说明 中国走在一条根本不同的前途渺茫的道路上德夫里斯提出一个“勤 劳革命”的概念,部分用意是要说明,当家庭重新分配他们的时间, 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工作时数给市场时(同时减少花在为个人使用的生 产上的时间,尽管数量不一定相同),实际工资的停滞或下降是可以 与品种繁多的商品的购买增长相一致的在18世纪晚期英格兰有特 别完好的档案记载的案例中,1750—180年实际工资至少下降了 8%,但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数增加,人均消费仍然上升了 1[8]我的论点是,至少在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出现了某些类似的情形—— 劳动密集、消费略有增长(至少在175年前)、实际工资停滞或下 降我展开了许多被黄所忽视的假设,它们提出了相似之处和不同之 处可能位于何处的看法我的比较的倾斜方向最终将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将来对中国人(更近期的)消费的研究。

      但黄的言论中没有东西能 说明,为什么我们应该立刻否定这样一种比较,或为什么应该强调中 国经历了一个内卷化过程,这个过程使中国的实际工资下降和劳动时 间增长与在欧洲出现的同样现象决然不同在其他场合,黄说明了是什么使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在中国变成了 内卷化,尽管它们在别处不一定如此,这就是:它们下降得异乎寻常 的低,或许甚至低于生存水平,像在恰亚诺夫的一个农民经济模式中 一样;能够为了这样微小的报酬使用劳动,只是因为它没有机会成本[9] 这里在我看来关系重大的是,黄的纺织业劳动收益的估计,如我 在书中提到的,依靠的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年份的价格——根据张忠民 的研究,是一个长达400年的时期中第二低的布价,而这一年的谷 物价格并不特别低[1](黄用的不是18世纪的价格,他的帝国晚期 价格数据大部分引自17世纪后期最萧条的年份),使用更具代表性 的价格,收益也就显得更好在《历史研究》发表的文章中,黄声称 他不愿使用现有的价格数据(2002a,161): 一种对于追踪不同行业 收益的时间变化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方法,但与他处理他199年的 书中引用的价格数据时所用的费解的方式一致[11]他说他宁愿依靠 徐新吾的著作(这本书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讨论):但在黄引用的这 一段中,徐对清初价格作了一个即时的评论,提到它可能是特例,也 提到相对价格波动很大;然后他提出了 17世纪极不稳定的年份中的 另外几个零散价格,可以想象这些价格彼此之间差异很大[12]o徐没 有估计也没有提供这里讨论的这一时期的数据,但黄把他对一个较早 时刻尝试性的简单印象变成了一个不变的“基本生产状 况"(2002a, 161)。

      同时,黄对我使用的价格有三个不同来源,针对的是不同等级的棉 布和其他状况这一事实表示了重视(2002a,161),但我并没有如他暗 示的那样任意组合它们相反,我指出,无论哪一个系列,计算出的 收益都比黄的数字高很多;卢汉超甚至用与黄所用完全同样的价格, 也对农村纺织生产者的收益得出了一个比黄乐观的结论[13]尽管当 黄引用徐诸如我们知道没有棉纺织业劳动者以织布致富聚集起大笔 资本之类的话时,他可能是对的,[14]但这也很可能只是由于保存下 来的记录有限无论如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确实知道有很多人仅 靠纺纱和织布养活了一个家庭:其中一些人的名字列在地方志的“节 妇”传中詹姆斯•谢(JamesShih)弓|用了三个这样的例子:其 中两个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它们来自18世纪中期的方志,并引证 了每天的收益数字其中一个节妇通过纺纱和织布每天挣50到60 文钱,另一个挣4文;所以她们的经验完全符合我的估计,即一年 21天这类工作可以挣大约1080文钱[15](黄称这一估计是“貌 似合理的”,并说它依靠的是“散乱矛盾”的数据,但他并没有证明 [2002a,161])相反,黄接受了徐新吾的观点,主张210天纺织工 作得到的收益只够买一个人的口粮(2002a, 161),使人很难明白这些 寡妇怎样能够养活她们自己,更不必说养育子女:如果我们接受方行 的估计,粮食在穷人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基本需求中约占55%,那么 任何按照徐和黄提出的标准挣钱的人,只为了维持他们自己的生存, 一年就必需工作382天,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黄认为单纺纱只能获得极低报酬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纺纱的报酬 甚至也可能比他所认为的要高但是既然,如他所强调的,大部分家 庭是纺织结合(尽管并不总是以完美的比例互相结合),重要的肯定 是全过程的报酬,而不是一个中间步骤的报酬总的说来,黄似乎是 看错了我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因为他就此提出了三个与正文完全抵 触的主张(以及其他错误)[16]o由于我们实际上都同意纺织结合才 是常态,他在我的著作中发现的一个真正的错误(黄2002a,158)——附录E中劳动时间在轧花、纺纱和织布之间分配上的一个错误 ——对我的更大范围的论证并没有重要意义[17](然而,值得注意 的是,尽管黄和我都同意纺织结合才是常态,他认为一个棉纱市场的 存在只不过是我的“幻想” [2002a, 158他不可能正确:实例见嘉兴 府志中所说:“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以易……” [18] 以及李伯重的讨论[19],还要考虑一个简单的事实:不是每一个家庭 的少年和成年劳动力都能有合适的分布,可以保证为其织布能力准备 的棉纱既不过剩又无不足更重要的是,尽管织布只占把原棉变成棉布所需全部劳动力的七分 之一,它的收益却远超过黄所认为的:足以使他对纺织业生产收益的 全面描述无效。

      黄没有看出这一点是出于一个简单的错误:他点错了 一个小数点或许比他最初犯的这个错误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就我所 知,到现在为止,不但是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它暗 示出我们一直受到一个绝对贫困的、内卷的、马尔萨斯论的中国的虚 假幻象如此强有力的影响,以至甚至没有人指出一个事实上极不准确 的数字之不可靠在他的批评中,黄说,耕作和织布每劳动日所得大致相同 (2002a,157),并让我们参考他199年著作,那本书中说,这两种 工作中任一种一天的劳动所得大约够买3斤大米,即一个成年男性两 天的口粮(84—86)在他1990年著作第85—86页上,他说一匹 布可用一天织成,约值2—0.3两白银然后他告诉我们,“当时 米价约为6两白银一斤,故织布一天的毛收入为3.3-5.0斤 米”,而198年代一个成年人每月大约消费45斤米,即每天1.5 斤但当时的米价每石大约为0.9—1.0两,一石约为16[20] 所以米价是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