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释学的美学效应——伽达默尔美学.pdf
8页理论研究解释学的美学效应— — —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苏 宏 斌一、现象学与哲学解释学在伽达默尔建立自己哲学解释学思想的 过程中,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曾经起过决定性 的作用从他所置身的解释学传统来看,伽达默尔所面对的乃是狄尔泰思想所暴露出来 的近代解释学的困境,这就是生命哲学的出 发点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要求之间的冲突 因此他求助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 基础存在论思想,从而完成了所谓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 解释学本来只是一种由如何理解《圣 经》而发展起来的阅读和解释文本的方法 在近代,由于施莱尔马赫把对文本的理解与 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心理个性联系到一起,才开始转化为一种具有心理学色彩的哲学思 想作为施莱尔马赫的传记家的狄尔泰,把 这种心理个性进一步发展成了生命概念,认 为一切文化产品都是主体的生命体验客观 化、外化的结果,从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 返回到生命体验所产生的原初的意义统一体之中狄尔泰由此把解释学建立在生命哲学 的基础之上,并试图将其发展为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他曾把这一工作与康德在《纯 粹理性批判》中为自然科学的合法性奠基相 提并论①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精神科学 也必须达到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要求,即要通 过个体瞬间的生命体验来把握普遍而必然的历史联系,为此又不得不以普遍的逻辑主体 来代替个别的实在主体。
在伽达默尔看来, 狄尔泰的错误在于,他屈从于自然科学方法 论的要求,从而使自己陷入了认识论的困 境②这其实也正是近代哲学的一般问题:主 体的意识如何能超越其内在性而“切中”外 部世界的对象?因此,解释学要想摆脱自身 的困境,就必须首先超越近代的认识论哲 学因此伽达默尔很自然地求助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因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 — — — 意 识的意向性是一个主客体未经分化的领域 所谓意向性是指意识总是相对于某物的意 识胡塞尔尽管并不认为一切意识都是意向 性的,但仍坚持非意向性意识要以意向性意 识为基础③因此意识本来就是外在于自身,先天地与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意向性的领 域之中,意向对象与实在不同它是由意向·32·©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活动所“构成”的,因此当然不存在意识如 何“切中”对象的问题伽达默尔就此认 为,现象学研究为传统的认识论问题指明了 新的方向,④因而也必然有助于解释学摆脱自身的困境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以对外在世界 的一切存在设定的悬搁为前提,这就留下了 先验自我如何“构成”实在世界的问题。
后 期的胡塞尔为了保持逻辑的一致性而被迫走 向超验现象学,在哲学上采取了先验唯心论的立场而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来,胡塞尔的 现象学所揭示的只是此在的本质或“爱多 斯”(eidos) ,“但人类此在是一次性的、有 限的和历史性的,它实际上不愿被看作是一 个爱多斯的事例,而想作为最真实的事物而得到承认⑤如何才能既坚持生命哲学的出发点,又不放弃现象学的新启示和新思路 呢?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或“此在的 现象学”为伽达默尔提供了决定性的启示 海德格尔首先放弃了胡塞尔先验唯心论的立场,转而对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新 的 解释他认为“现象学”一词应该分为 “现象”和“逻各斯”两个部分,其中,“现 象”的意思是自身显现,而“逻各斯”的本 来意义则是“把某种东西展示出来给人看”,因此,“现象学是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 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 它 ”⑥但这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学,它 所把握的是各种存在者至于现象学上的现 象概念则特指“存在者的存在和这种存在的意义,变式和 衍生物” ⑦对这种现象的把握,依赖于一种特殊的存在者 — — — 此在,依 赖于此在对存在意义的理解和领悟,因此 “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学” 。
⑧通过现象学来把握此在的生存论存在论结构,就构成了 基础存在论,因为它是一切存在论的前提与此同时,由于理解成了此在生存论结构的 一个环节,因而被看作一种存在事件,解释学也就随之本体论化了 从这种此在现象学或本体论解释学来 看,认识论和近代解释学的困境在存在论上 有其根源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意识 与对象的先天统一性,而海德格尔则进一步指出,这种统一源于此在“在世界之中存 在”这一生存论的结构,因为此在作为繁忙 在世的存在者,在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的过 程中一向已经在外;而世界必然是此在的世 界,两者在生存论存在论上是一体的因此此在先天就是超越的,再去追问此在的意识 如何能超越自身而切中世界就成了一件哲学 的丑闻至于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对立,则是 因为忽视了此在与世界在存在论上的意义, 把它们降格为世内存在者 — — — 此在成了主体,世界作为客体则意指非主体的世内存在 者的总和,由此才出现了主客体不可调和的 分离和对立 在伽达默尔看来,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 同时也为解释学的发展开辟了方向由于澄清了认识论问题的存在论根源,因此解释学 的困境实际上被消解了同时,由于理解被 看作此在生存论的基本环节,因此,自然科 学和精神科学都只是理解现象被专题化以后 的变式,因而并不存在与自然科学对立的所谓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解释学的任务就不像 狄尔泰所说的那样是为精神科学立法,而是 首先要澄清普遍的理解现象之所以可能的本 体论条件,这也就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所要努力的方向在其代表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把理解看作是人类此在 普遍的世界经验,依次探讨了艺术经验和精 神科学领域中的理解现象,并最终把一切理 解得以完成的形式看作语言,提出了“能够 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著名命题,由此完 成了哲学解释学理论的建构由此可以看出,伽达默尔的思想早已远 远超越了近代解释学的传统,他在哲学立场·42·外国文学评论 No. 2 , 1998©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上坚持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在方法 上则广泛运用了现象学的描述和分析,因此 他实际上代表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他的美 学思想作为哲学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必然体现出他的上述思想特征二、艺术经验的现象学分析伽达默尔把自己的美学研究限定在艺术 经验的领域之中,这是由他的思想出发点所 决定的,因为哲学解释学所关注的乃是审美现象的存在方式及其意义的理解问题,而自 然美按照康德的定义乃是一种“无利害关系 的愉悦”,只有艺术美才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因而才有一个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哲学解释学无法理解和把握自然美现象,而是因为“我们实际上是用由艺术 熏陶出来的眼睛去看自然的”,⑨也就是说, 理解自然美的前提是理解艺术美 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的阐释建立在三种 现象的基础之上,即游戏、象征和节日它们分别揭示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意 义的显现方式和艺术的时间性特征,从而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本体论体系不难看 出,这个体系的基础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 论,其方法则是此在现象学或解释学11 游戏 — — — 艺术的存在方式 把游戏与审美活动相联系,曾经在美学 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不过伽达默尔对游戏 概念的界定却与康德和席勒有着本质的不 同:“如果我们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谈论游戏,那么游戏并不指行为,甚至不指创造 活动或鉴赏活动的情绪状态,更不是指在游 戏活动中所实现的某种主体性的自由,而是 指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 λ υ也就是说, 伽达默尔不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主体 性的游戏行为,而是着眼于游戏本身的存在方式,认为它与艺术经验之间有一种存在论 上的牵连因此这里必须对游戏进行一番现象学的描述 按照一般的理解,游戏活动的主体是从 事游戏活动的人即游戏者,但在伽达默尔看 来,“游戏的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者,而是 游戏本身” 。
λ ϖ因为游戏活动并不受游戏者的支配,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则来进行的游戏 在现象形态上显现为一种无目的的来回重复 的运动,但由于游戏总有一定的规则,因此 它又能包含一定的理性因素于自身,人们通 过这种无目的、非功利的活动最终又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游戏者的自我表现 不过这并不是说游戏成了游戏者的自主活 动相反,游戏者只有摆脱自己的自主意识 和紧张情绪,才能真正参与游戏并充分展现 游戏的魅力因此归根到底这仍然是游戏本身的自我表现不过,游戏看似一种封闭的 运动,实际上却是为观赏者而存在的,因为 只有在观赏者那里,游戏才能充分展现自身 的吸引力,而游戏者恰恰体会不到这一点 因此伽达默尔说,“在观赏者那里,游戏好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 λ ω从语词史上来看,艺术与游戏有着密切 的联系戏剧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指一种 “观赏游戏”,而在伽达默尔看来,戏剧恰恰 代表了“文学作品本身进入此在的活动”?λ ξ,也就是说,戏剧最鲜明地展示了文学的存在 方式戏剧作为一种观赏游戏,它的存在就 在于不断重复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之中,每一 次的表演尽管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一次 的欣赏尽管都包含着读者的理解和再创造,但所有这些变化仍归属于作品本身的存在, 这就是伽达默尔由游戏现象入手所把握到的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显然,以一般的观点 看来,这无异于取消了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定 性和统一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走向主观主 义和唯心主义为此伽达默尔提出了解释学的“同一性”概念这里的“同一性”不是 指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就保持一种固定的·52·解释学的美学效应©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存在,而是指艺术作品在表演、阅读和观赏 中尽管会发生各种变化,但只要服从艺术作 品的存在规定性,这些变化就不会外在于艺 术,而是丰富和展现了作品的存在,或者 说,作品通过再创造并在再创造中使自身达到了表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游戏的自主性来 说明游戏活动尽管在每一次的重复进行中 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游戏的规则不变,就 仍然是同一个游戏正是因此,游戏才能既 保证游戏者获得充分的自我表现,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同样,艺术作品的每一次阅读 都要为作品的内在规定性所引导和制约,成 功的表演和观赏恰好以进入作品本身的世界 为前提 按照这种观点,以往那种创造论的体验美学必然要为接受美学所取代作品作为游 戏存在的自主性使作者的主观意图不再成为 理解作 品的权威标准和见证,相反,“任何 作品几乎都为每一个接受它的人让出了一个 他必须去填充的游戏空间”,?λ ψ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作品恰好是依赖于读者而存在的。
不 过,这里的接受和欣赏不是外在于作品存在 的一种主观认识活动,而是属于文学作品本 身的存在因此我们固然可以说,解释学奠 定了接受美学的哲学基础,但必须牢记,接受美学只有承认作品的本体存在才是可能 的21 象征 — — — 艺术意义的显现方式 对艺术的象征特性的说明是由艺术的游 戏性质发展而来的艺术作为游戏的存在使其具有一种使存在增长或扩充的特性,因为 存在物正是通过游戏的自我表现去争取存在 的,或者说,游戏具有使尚未获得现实性的 事物生长出来的功能就艺术而言,这是指 艺术家通过在游戏中的自我表现,使存在的 意义显露出来,并开启出新的存在可能性伽达默尔认为这就构成了艺术的象征特性 从语词史上来看,古代的象征本来是一种实际的信物,一种纪念用的碎陶片人们 一般认为,象征物的含义是由主体外在地加 以设定的,伽达默尔却认为,象征的存在并 不是为指示某种另外的东西,相反,象征本 身就体现着意义,或者说,“象征并不单纯是指示出一种意义,而是使意义出现” λ ζ以 作为信物的碎陶片为例,在它身上显现出一 种“与它的对应物相契合而补充为整体的希 望”,?λ {它所寻找的乃是作为它的生命整体的 另一部分,因此象征的功能正在于它能够把作为整体的意义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