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探析.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689703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9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探析    陈劲劲+莫爱屏摘 要:翻译转换意为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细微变化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包括比较模式和描写模式比较模式着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细节比较,研究微观结构转换,主要包括“调整”、“修改”、“转变”三种翻译转换类型描写模式着重研究微观层面的转换模式对宏观结构的影响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虽具有一些缺点,但是它将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结合,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比较,在翻译界确为一个不小的创新同时,其所包含的较强的逻辑性值得中国翻译界借鉴,对翻译本科人才培养也有所启示Key: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比较模式;描写模式一、引言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①,简而言之,就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细微变化(Munday, 2010:55)对“翻译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翻译学者维内和达波内特(Vinay & Darblenet,1958)是代表人物他们将翻译策略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共含七个步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经典模式。

      虽然此项研究已属于“翻译转换”的范畴,但是“翻译转换”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卡特福德(Catford,1965)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正式提出他认为翻译有两种转换——层次转换(shift of level)和范畴转换(shift of category)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列维(Levy,1967)、波波维奇(Popovic,1970)、米科(Miko,1970)等捷克学者采用了语言的文体学及美学的方法研究翻译中的转换问题20世纪80年代,范·路文兹瓦特②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由原来单一微观层面的转换,转为同时关注微观层面的转换对宏观层面的影响,将语言转换与话语和叙事功能相匹配,并将该研究系统化她的观点最初见于其1984年的博士论文中,之后其论文英文缩写版被分成两部分,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刊登在Target上这两部分也就是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的两大部分:比较模式(comparative model)和描写模式(descriptive model)由于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主要适应于小说式叙事性文本(fictional narrativetext)的完整译本(integral translation)(Leuven-Zwart,1989:152),所以笔者主要选取文学作品的完整译本进行分析。

      另外,范·路文兹瓦特的研究模式涉及句义、句法、语用和文体等多个层面,而翻译可以被看作是言语使用的一种特殊情况,翻译过程中静态的语义问题和动态的语用问题制约翻译的成功与否(莫爱屏, 2011:88),但囿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语义层面的转换二、范·路文兹瓦特翻译转换模式中的比较模式比较模式着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细节比较,研究微观结构转换,比如句子、从句、词组(Leuven-Zwart,1989:154)它是描写模式的基础一)译素、元译素与比较步骤在介绍该模式之前,有必要弄清两个概念:译素(transeme)与元译素(architranseme)在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比较的单位(李德超,2004:51)范·路文兹瓦特认为,作为比较的单位,句子过长,而单词和短语又过短,均不利于比较,因此需重新确定一个可供比较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译素(transeme)所谓译素,即“一个可理解的语篇单位”(Leuven-Zwart,1989:155)它可分为事件状态译素(state of affair transeme)和附属译素(satellite transeme)前者由一实义动词或系词(copula)充当的谓词(predicate)和论元(argument)组成,用/…/来表示。

      后者没有谓词,它可以看作是“时间状态译素的状语的确定或扩充”,用(…)来表示之后在本文对转换的分析中会用到这些符号确定译素之后,继而确定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之间的共通点(common denominator),即两者之间的共有意义,这便是“元译素”(architranseme),缩写为ATR,它是原文译素和译文译素的比较基点(Leuven-Zwart,1989:156)需要补充的是,ATR一般由实词或是共有的释义来表达虚词(介词、连词、代词)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在实际操作中,确立ATR往往需要借助双语字典里的解释明确了译素与元译素这两个概念之后,接下来举例分析比较步骤1)ST:/(Occasionally)she stopped to rest (in a mechanical way) (by some gate or post.) /(选自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第115页,外研社)TT:/她(偶尔)也(机械地)(在某个大门口或是柱子旁)歇一歇脚/(选自《苔丝》第81页,译林出版社)ATR:occasionally,now and thenSTT:occasionallyTTT:偶尔(occasionally)本文中,ST代表原文(source text)、TT代表译文(target text)、ATR代表元译素(architranseme)、STT代表原文译素(source text transeme)、TTT代表译文译素(target text transeme)。

      比较步骤如下:第一步,划分译素在例(1)当中,原、译文可以划分为一个事件状态译素和三个附属译素第二步,分别找出每个译素的元译素在此例中,我们以对第一个译素的分析为例它的元译素为“occasionally,now and then”第三步,将原文译素、译文译素分别与元译素进行比较,分别确立原文译素、译文译素与元译素之间的关系此例中,原文译素为“occasionally”,我们发现它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译文译素为“偶尔”,它与元译素也为同义关系第四步,通过分别分析原、译文译素同元译素的关系,得出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的关系,并由此确立翻译转换类型在此例中,原、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均为同义关系,由此得出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为同义关系,此时不发生翻译转换 (二)翻译转换类型在范·路文兹瓦特的比较模式中,有三种情况会导致三种不同的翻译转换的产生(详见下表)1.调整当原文译素、译文译素之一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指原文译素或者译文语素为下义词,元译素为上义词),而另一译素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时,此时发生的翻译转换类型称之为“调整”(modulation)这也就意味着,在“调整”类型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原文译素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而译文译素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

      此时,可将此类转换称之为“概括化”(generalization)第二,原文译素与元译素为同义关系,译文译素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此时,可称为“具体化”(specification)例如:(2)ST:/(As soon as I had perused this epistle, )Iwent to the master,//and informed him that his sister had arrived at the Heights./(选自Wuthering Heights第186页,外研社)TT:/ (看完这封信,)我马上就去见主人,//向他报告他妹妹已经到了呼啸山庄/(选自《呼啸山庄》第10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ATR: letter,a written message addressed to a person or organizationSTT:an especially long, formal letterTTT:信(a letter)例(2)中,原文译素与元译素呈下义关系,因为“epistle”除有“信”这层意思外,还强调“信的形式很正规、篇幅很长”而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呈同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翻译转换的发生,译文比原文的意义更为广泛了,此时我们称该转换为“概括化”。

      3)ST:/The carriage! //But James will not like to put the horses to(for such a little way.)/(选自Emma第6页,外研社)TT:/坐车!//可詹姆斯不会愿意套上马(去赶那么一小段路的/(选自《爱玛》第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ATR:put,cause to be in a certain stateSTT: putTTT:套上(catch sth. with a rope or other instruments, a special form of “put”.)例(3)中,原文译素与元译素呈同义关系,而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呈下义关系,因为“套上”除“移动、放置”这层意思外,还有“将某物圈住”这层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翻译转换的发生,译文比原文更为具体了,这就是“具体化”2.修改当原文译素、译文译素均与元译素为下义关系时,此时发生的翻译转换类型称之为“修改”(modification)例如:(4)ST:/Iremember her hero had run off, //and never been heard of for three years.)/(选自Wuthering Heights第114页,外研社)TT:/我记得她的男主人公已经出走,//三年没有音讯。

      /(选自《呼啸山庄》第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ATR:leaveSTT:leave suddenlyTTT:出走(leave without leaving a message)例(4)中,原、译文译素与元译素均为下义关系因为在原文译素中,“run of”不仅有“离开,走”的意思,还强调“快速地离开或者跑”,而在译文译素中,“出走”不仅有“离开,走”的意思,还强调“不留任何讯息地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文与译文之间发生了“修改”的翻译转换3.转变比较模式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翻译转换形式为“转变”(mutation),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转换模式当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之间差别过大,导致无法建立元译素,此时,将发生“转变”此类转换可以分为三种子类:增加小句或者短语;删减小句或者短语;完全改变意义(Leuven-Zwart,1989:169)例如:(5)ST:/She passively assented, //arose, //and putting the room in order//they took up the fewarticles that belonged to them, //and departed noiselessly./(选自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第598页,外研社)TT:/她不得不表示同意。

      //两人收拾好房间,//拿起属于他们的那几件东西//便悄悄离开了/(选自《苔丝》第428页,译林出版社)ATR:0STT:ariseTTT:0例(5)中,原文中的“arose”在译文中被删去当时发生的场景是,一天清晨,苔丝和克莱尔在一间小屋子里,苔丝刚醒,由于克莱尔发觉老太婆等会会进来这间小屋子,所以催促苔丝赶紧起身离开因为“苔丝起身”这层意思已经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了,比如“她不得不表示同意”、“便悄悄离开了”,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便将“arose”删掉了因此,无法比较原文译素与译文译素以确立元译素这种类型属于“转变”中的第二种子类: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