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素养评估++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
17页期中素养评估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安顺开发区期末)“义律共交出鸦片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道光皇帝高兴极了,他在奏折中批:‘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材料中道光皇帝赞扬的大臣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葛云飞 D.邓世昌2.如图出自1857年3月14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图片附文:“广州及近郊,绘于交战期间在英军炮击下,广州城中大火该图描绘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3.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是近代成功的农民起义 B.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C.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D.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4.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A.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C.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5.【新情境·短剧台词】下面是某历史短剧台词(片段),我们能从对白中判断出小李、小王正在排练( )旁白:1898年9月的一天,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上。
小李:“你等六人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小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A.李秀成被杀 B.秋瑾英勇就义C.谭嗣同从容赴义 D.义和团团民临危不惧6.20世纪初,《神州日报》刊登漫画《苍蝇不钻无缝蛋》(如右图)该漫画意在( )A.宣传“求富”主张 B.倡导自由平等思想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7.(遵义期中)某学者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下列选项最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A.“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新青年》的问世C.“公车上书” 轰动京沪 D.国人感慨“皇帝倒了,辫子剪了”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 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9.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10.下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图1 图2A.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图1事件将图2事件推向了高潮C.图2事件加速了图1事件的发展D.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1921年2月,某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这一“情景”的出现(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B.扩大了武昌起义的影响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准备12.(贵阳月考)下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部分活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时间活动1921年多次组织工人进行游行活动1922年9月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A.积极组织各地农会 B.推动各界民众觉醒C.广泛开展民主革命 D.领导开展工人运动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13.【中法战争】正当中越两国抗法斗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清政府和法国签订《 》,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14.【国家蒙难】下图▲处应填入的不平等条约是《 》15.(铜仁一模)【前赴后继·革命继续】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同年,孙中山、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 爆发,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16.【高举口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是这次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
17.(黔东南州一模)【革命纲领】1922年7月, 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18.(10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框中所示内容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①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②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请将材料一中的条约内容与下列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正确对应填序号) (4分)材料二 以下是博物馆的4件展品①虎门一号销烟池出土的铺地石②打捞出水的“致远舰”残件③义和团旗帜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写给陕甘等地的书信(2)依据材料二,能用于研究黄海海战的展品是: (填序号)(1分)将展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 (填序号)(2分)3)材料二中的4件展品反映以下哪一主题?(1分)并说明你的理由2分)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0分,20题11分,共21分。
19.(10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迈向近代社会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 (2分)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B.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改变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 材料二 ①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能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②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英国《泰晤士报》评论(1912年2月16日)(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给示例,仿写②所评论的历史事件中有识之士进行的制度建设,(2分)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示例】制度建设: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军事等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以失败告终,说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但维新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摘编自《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的主张者们认为“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理由。
3分) 20.(11分)(贵阳月考)人民群众蕴藏着伟大的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1年)……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摘编自《广东军务记》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用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材料二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摘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1分)概括这两场战争的相同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1分)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出发往民间去”1分)学生领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2分) 期中素养评估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安顺开发区期末)“义律共交出鸦片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道光皇帝高兴极了,他在奏折中批:‘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材料中道光皇帝赞扬的大臣是( A )A.林则徐 B.李鸿章 C.葛云飞 D.邓世昌2.如图出自1857年3月14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图片附文:“广州及近郊,绘于交战期间在英军炮击下,广州城中大火该图描绘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B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3.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