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者简介:汪曾祺.doc
1页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汪曾祺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葡萄月令》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