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
16页昌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 本 思 路一、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情况(一)"十五" 计划执行情况"十五 "期间,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支持下,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优势资源转换、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逐年提高预计 2005 年实现生产总值 62.7 亿元,超额“十五”计划 3.16 亿元,五年平均增长 15.4%;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24.8:40.7:34.5 调整为 2005 年的 20.7:46.1:33.2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3 亿元,年均增长 17.2%;财政收入 3.3 亿元,超额“十五”计划 1.28 亿元,年均增长 17.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808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5604元,年均增长 8.1%外贸进出口总额 2.96 亿美元,年均增长 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56 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任务,年均增长 13%。
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区供水普及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 9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38.12%,集中供热面积覆盖率达到 90%以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7%,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十五 "时期,是昌吉市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预计可以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 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二)"十五" 期间取得的主要经验1、坚持了正确的国民经济发展思路和指导方针以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总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强市富民为标准,进一步调优调特一产、调大调强二产、调活调快三产,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针不动摇,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使昌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企业集团,着力提高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发展名牌和品牌产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现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 个、 “中国名牌产品”2 个创建企业集团总数已达 29 家,初步形成了以特变电工股份公司、昌开电器为代表的机电产业、以天山面粉集团、溢海油脂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产业、以屯河聚酯公司、屯河节水科技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以麦趣尔集团、新欧奶业为代表的乳业产业、以泰昆、三旺公司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产业、以屯河水泥、劲旅建材为代表的建筑建材产业、以哈密煤业集团昌吉公公司、新矿集团为代表的煤炭产业等七大优势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昌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3、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依托屯河、西域、华西、天山面粉、银洋棉麻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番茄、制种、葡萄、瓜菜、棉花等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好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确立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依托麦趣尔集团、泰昆集团、大成牧业、新欧、华兴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奶源、养殖、肉食品和绒毛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鲜奶、养殖、育肥等产业链。
4、树立新的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构建了乌昌地区次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自治州党委确定的城市群发展战略,树立新的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高起点、高水准的规划,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高效率、高效益的经营城市建立了多元化、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机制和多渠道的融资机制,5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5 亿元实施了科学化、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思路,相继建成了世纪大道、屯河北路、延安南路等城市主干道,实施了滨湖河改造工程、管道天然气入户、垃圾综合处理、集中供热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大力开展了文明系列创建活动,荣获自治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称号,提高了昌吉市的知名度,充分发挥了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核心和龙头作用5、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园区经济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现已建立起特变电工股份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和各具区域特色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到 2004 年底,全市有技术开发与推广机构 8 个,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 24 个,民营科技企业 30 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1 亿多元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78 项,其中获得自治区、州、市科技进步奖的有 46 项,并荣获全国首批 20 家科技进步示范市之一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建设了国家级的《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自治区级的《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农业科技园区以昌吉市为主,建设示范区,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重点,辐射南北疆各地,充分发挥了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引进企业 242 家,吸引资金 15 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 21 亿元,年均增长 18%并逐步形成机电设备、食品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发展之路三)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1、工业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产出效益较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2003 年,昌吉市的工业效益在全疆 86 个县(市)中,排名第 29 位,低于阜康市(11 位) 、米泉市(13 位)和玛纳斯县(18 位)的排位;成本费用利润率排名第 23 位,低于阜康市(18位) 、米泉市(19 位)的排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位第 15 位,低于米泉市(12 位)的排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名第 5 位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2004 年,昌吉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4%、 46.1%和 32.5%。
作为城市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3、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趋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强度必然进入高增长阶段水资源日渐短缺、土地资源利用难度加大、人才资源,特别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城市人均绿地呈下降趋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趋紧,已成为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4、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一定难度昌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协调发展进展不快,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压力较大,增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二、"十一五" 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一)有利条件和机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全国一样,新疆经济社会将进入新一轮发展的上升时期,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乌鲁木齐都市圈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将有力地带动昌吉市的大发展;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将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互促共赢的新格局,为昌吉市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乌鲁木齐都市圈的逐步形成,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将直接拉动昌吉市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房地产和建筑建材业、商贸物流业、休闲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综合实力增强,改革进一步深入,乌昌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将会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昌吉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发展优势:一是区位市场优势昌吉市凭借承东启西的有利区位和经济实力,在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既是前沿,又是战略重点既有利于承接乌鲁木齐市部分产业的转移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入,又可以发展与乌鲁木齐市制造业、米东新区石油化工相配套的工业和服务业也可以依托紧邻的乌鲁木齐大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旅游,还可以依托亚中商城国家二级口岸和相距仅 18 公里的火车西站、国际机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出口加工业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昌吉市农业基础好,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高2003年,大农业相对于乌昌地区的区位商为 2.03(注:区位商亦称专业化水平=该地区某产业的增加值占本地区 GDP 的比重/背景地某产业的增加值占背景区 GDP的比重,区位商大于 1,存在集聚优势,其值越大,优势越强,下同) ;蔬菜、肉、奶产量分别占乌昌地区的 19.44%、15.51%和 23.70%,瓜果、水产品产量占 45%以上;工业化率达 35%,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5 个百分点;已初步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以农产品加工和机电制造业为特色的制造业已有相当规模(增加值占全州制造业的 40%以上) ,专业化程度较高(相对于乌昌地区的区位商为 1.81) ,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有条件建成新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三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相对于乌鲁木齐市,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区位商在 1 以下,只有 0.62) ,但作为州府城市,集中了全州25%的商贸业、94% 的外贸进出口和 30%左右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科教文卫体育等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条件争取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二)制约因素和挑战新疆周边环境复杂多变等动荡、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将给外贸出口和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乌昌地区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并融入国内外大市场,市场竞争压力增强,尤其是与米东新区等周边县市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不可忽视昌吉市的城市规模尚小,经济实力有限2003 年,昌吉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总额,在全州各县市中均居首位,但在整个乌昌地区所占比重较低,分别只占 7.73%、9.8%、5.35%和 6.55%,影响力还不大水利、交通、科技园区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2003 年,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7.23 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22 平方米,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资金、技术、人才短缺,投入不足,仍然是困扰发展的突出问题;城乡分隔,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和融合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也存在隐患。
三、"十一五" 时期昌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结构、推进协调发展作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总目标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突出城市经济特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区位、政策、实力优势,把昌吉市打造成为乌昌地区现代制造业、绿色食品、中高级蓝领(技能)人才培训、出口商品加工和现代物流基地全面实现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宜于创业和人居的田园式、生态型城市,抢占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高点,争作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的排头兵二)总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