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行别营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9页河北省沧州市河间行别营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白采朱自清①盛暑中写《白采的诗》一文,刚满一页,便因病搁下这时候薰宇来了一封信,说白采死了,死在香港到上海的船中他只有一个人;他的遗物暂存在立达学园里,有文稿,旧体诗词稿,笔记稿,有朋友和女人的通信,还有四包女人的头发!我将薰宇的信念了好几遍,茫然若失了一会;觉得白采虽于生死无所容心,但这样的死在将到吴淞口了的船中,也未免太惨酷了些——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②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③ “不打不成相识”,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李芳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觉悟》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
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④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一回平伯到白马湖看我我和他同往宁波的时候,他在火车中将白采的诗稿《羸疾者的爱》给我看我在车身不住的动摇中,读了一遍觉得大有意思我于是承认平伯的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我又和平伯说,他这篇诗似乎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平伯来信,说已将此语函告白采,他颇以为然我当时还和平伯说,关于这篇诗,我想写一篇评论;平伯大约也告诉了他有一回他突然来信说起此事;他盼望早些见着我的文字,让他知道在我眼中的他的诗究竟是怎样的我回信答应他,就要做的以后我们常常通信,他常常提及此事但现在是三年以后了,我才算将此文完篇;他却已经死了,看不见了!他暑假前最后给我的信还说起他的盼望天啊!我怎样对得起这样一个朋友,我怎样挽回我的过错呢?⑤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有一回我到上海,和平伯到西门林荫路新正兴里五号去访他:这是按着他给我们的通信地址去的。
但不幸得很,他已经搬到附近什么地方去了;我们只好嗒然而归新正兴里五号是朋友延陵君住过的:有一次谈起白采,他说他姓童,在美术专门学校念书;他的夫人和延陵夫人是朋友,延陵夫妇曾借住他们所赁的一间亭子间那是我看延陵时去过的,床和桌椅都是白漆的;是一间虽小而极洁净的房子,几乎使我忘记了是在上海的西门地方现在他存着的摄影里,据我看,有好几张是在那间房里照的又从他的遗札里,推想他那时还未离婚;他离开新正兴里五号,或是正为离婚的缘故,也未可知这却使我们事后追想,多少感着些悲剧味了但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那是在立达学园我预备上火车去上海前的五分钟这一天,学园的朋友说白采要搬来了;我从早上等了好久,还没有音信正预备上车站,白采从门口进来了他说着江西话,似乎很老成了,是饱经世变的样子我因上海还有约会,只匆匆一谈,便握手作别他后来有信给平伯说我“短小精悍”,却是一句有趣的话这是我们最初的一面,但谁知也就是最后的一面呢!⑥去年年底,我在北京时,他要去集美作教;他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因不能等我一面,便寄了一张小影给我这是他立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仁盼之意我得此小影,反复把玩而不忍释,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
这回来到立达学园,偶然翻阅《白采的小说》,《作诗的儿子》一篇中讥讽我的话,已经删改;而薰宇告我,我最初给他的那封长信,他还留在箱子里这使我惭愧从前的猜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但是他现在死了,我又能怎样呢?我只相信,如爱墨生的话,他在许多朋友的心里是不死的!⑦上海,江湾,立达学园原载1926年10月5日《一般》第10号第2期)1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1)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2)我真是小器的人哪!12.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作用13. 结合作者和白采的交往经历,说说白采是怎样一个人14. 朱自清的散文在人物描写上非常有特色,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对本文作一点赏析,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1. (1)表达对白采惨死于将到吴淞口了的船中感到震惊和痛心,也表达了作者因杂事而未能完成对其诗歌评价的歉疚2)这是作者强烈的自责,后悔在李芳事件中对白采的误解,现在明白了却再也没机会弥补了 12. (1)概叙了白采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整体印象;(2)结构上总领下文,下文的叙述都是围绕“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来写的 13. 文章主要叙述我与白采的四次交往第一次是为学生李芳诗集的事,白采对作者的耽搁心存不满并出言讥讽。
第二次是因作者答应为其诗稿《赢疾者的爱》写诗评,就这事白采多次写信给作者第三次是我到上海去拜访白采却没有遇到,在我上火车前,白采匆匆起来和我见了一面第四次是白采去集美作教时给远在北京的我寄来一张小影从这些交往中,可以看出白采是一个率直、待人真诚、能真心对待朋友的人,热爱文学创作,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14. (1)白描,寥寥几笔勾勒人物形象如上火车前见面场景,“说着江西话,似乎很老成了,是饱经世变的样子”,短短三个句子就交待了白采的籍贯及其艰难的生活处境2)用一些生活小事或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如“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就寄来小影,表达自己的期盼”、“保留李芳事件中我写给他的长信”等足见其待人真诚,对朋友真心;又如对其上海寓所环境的细节描写,“桌椅都是白漆”“小却极其洁净”,无不折射出白采的“遗世绝俗”3)侧面描写,借他从之口来表现人物,如借平伯之口写白采是一个有趣的人,借薰宇、延陵君之口交代白采的生平、境况、为人等4)借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现人物如得知白采惨死船中,通过描写自己内心的震惊和痛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白采这位朋友的可贵11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类题目,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把握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
1)这指代“白采惨死于将到吴淞口了的船中”;“难堪的”难以忍受的,震惊和痛心,结合原文“《白采的诗》一文,刚满一页,便因病搁下”, “我真是小器的人哪!”感叹句,表达作者强烈的自责,“小器的人”是对自己的评价,与下文内容“薰宇告我,我最初给他的那封长信,他还留在箱子里这使我惭愧从前的猜想”相关, “天啊!我怎样对得起这样一个朋友,我怎样挽回我的过错呢?”表达自己的自责之情,结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12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句段作用解答本题时,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根据原文“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可以从内容上概括概叙了白采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整体印象结构上:引出第三段,“不打不成相识”,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总领下文,下文的叙述都是围绕“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来写的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白采的形象。
文章主要叙述我与白采的四次交往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觉悟》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可以看出白采直率的性格特点第二次是因作者答应为其诗稿《赢疾者的爱》写诗评,“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我回信答应他,就要做的以后我们常常通信,他常常提及此事”,可看出白采待人真诚,热爱文学创作第三次“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那是在立达学园我预备上火车去上海前的五分钟……我从早上等了好久,还没有音信正预备上车站,白采从门口进来了”,第四次“他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因不能等我一面,便寄了一张小影给我这是他立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仁盼之意我得此小影,反复把玩而不忍释,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可以看出待人真诚、能真心对待朋友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进行赏析描写人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描写刻画可以从正面对人物加以刻画,也可以通过周围各种不同人物的眼睛看、嘴巴讲等方式,从侧面起到烘托某个特定人物的作用 “说着江西话,似乎很老成了,是饱经世变的样子”,这是作者正预备上车站,白采从门口进来时的形象,属于白描手法,短短三个句子就交待了白采的籍贯江西及其饱经世变艰难的生活处境。
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就寄来小影,表达自己的期盼”、“保留李芳事件中我写给他的长信” “桌椅都是白漆”“小却极其洁净”,通过生活事件和细节来刻画待人真诚、能真心对待朋友的人物形象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而薰宇告我,我最初给他的那封长信,他还留在箱子里” 这都属于侧面描写,借他从之口来表现人物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他在许多朋友的心里是不死的”,借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现人物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吴良镛:筑梦人生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唯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
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