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4-1.ppt
58页概 述,第四章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教学内容,一、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二、英国清教徒文学 三、巴洛克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Classicism),(一)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第一流的作品,一直是各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1)社会基础: 出于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君主专制王权的扶植、推行 (2)思想、哲学基础:理性至上——理性的时代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 (2)文学基础: 古罗马以来的学习古典;文艺复兴发掘、学习古典;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古典主义的社会基础,17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 第一,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第二,建立绝对王权 第三,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第四,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古典主义的思想基础——理性主义,法国理性主义代表是笛卡儿(1596—1650),他是17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代表著作《论方法》(1637),它是理性主义的结晶 著名的哲学原则:“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人的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有意识才有存在,是西方自我意识自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歌颂理想人之后的一个巨大发展20世纪瓦雷里:“宇宙说:人思故我在”,更强调了意识的重要20世纪扬波•萨:“我思故我选择”,这都源于“我思故我在”3、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主张国家统一,拥护王权,歌颂英明的国王 君主专制的产物国王是民族的象征国王是贤明、公正、秩序和正义的体现 古典主义悲剧的基本冲突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表达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鲜明的政治倾向、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表明古典主义十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教化作用 (3)抨击贵族的腐化,揭露资产阶级的愚顽心理 (4)继承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学习古代的种种表现:故事题材、人物形象、体裁形式、风格技巧……,,4、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1)遵守艺术法则与规范、追求形式完美。
首先,古典主义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法则,即戏剧要遵守情节、时间、地点三个一致 其次,划分体裁等级、制定体裁规范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 再次,结构严谨、完整、匀称 (2)人物塑造类型化 (3)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明显的宫廷趣味关于 “三一律”,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三一律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继承和曲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演出时间以太阳运行一周为限文艺复兴意大利学者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 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5、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1)悲剧 高乃依:《熙德》 ——庄严崇高的风格 拉 辛: 《安德洛玛克》 (2)喜剧 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 (3)寓言 拉封丹:《寓言诗》——通过动物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动物影射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的人。
(4)文艺理论 布瓦洛: “古典主义立法者”——《诗的艺术》: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二)古典主义文学创作,1、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 (1)生平及创作简介:高乃依(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1636),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 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英雄气势悲壮激越高乃依的英雄悲剧,高乃依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 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2)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熙德》是高乃依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作品,是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五幕诗剧,以西班牙历史上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为题材,并参考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写成悲剧《熙德》,① 冲突与主题: 外部冲突——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的冲突,但冲突双方并不彼此仇恨,也不分别代表善与恶两极。
他们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他们为了维护荣誉、履行义务而发生冲突 内心冲突——才是作品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冲突: 首先,个人情感与家族义务; 其次,爱情与荣誉悲剧《熙德》,主题——国家至上的思想,颂扬了开明君主 剧中,男女主人公都在理性指引下克制了自己爱情,采取了维护荣誉、承担复仇责任的行动,即以荣誉和家族义务战胜了个人爱情 但外敌入侵改变了外在冲突的解决方向国王基于国家利益这一更高层次的政治需要和封建伦理而拒绝惩罚罗德里克,并最终妥善地解决了两个主人公的矛盾冲突,使得两人心中的荣誉、义务与爱情达成了体面的妥协由此通过冲突及冲突的解决所表达的主题:荣誉与家族义务高于爱情,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悲剧《熙德》,② 理性与情感 罗德里克正值热情奔放、血气方刚的年龄,但当父亲要他复仇时,易于激昂的情绪却没有冲动他内心充满矛盾,情绪却并不亢奋,他不让感情主宰自己,而是立即进入冷静细致周密的富于理性的思索: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没有快乐,我苦痛无穷;没有光荣,我也不配生存悲剧《熙德》,罗德里克发现自己似乎面临的两难困境,但思索并未停止,而是进一步深入: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与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密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由此他推导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即他并非处于两难,而是: “这个爱情不可保”,“既然无论如何都要失去施曼娜”,“至少让我们来保全我们的光荣吧”悲剧《熙德》,正是出于理性,施曼娜她没有因杀父之仇把对罗德里克的爱变成恨,而表示对他的理解但同样在理性的驱使下,她又要压抑自己的爱情,要求国王惩罚罗德里克,以尽自己的责任,维护自己的荣誉所以她始终强调: “按照我的义务行事,荣誉攸关,我必须报仇”,从而证明“你杀了我的父亲,显出你配得上我;我要杀你,好显出我也配得上你”悲剧《熙德》,悲剧《熙德》,人物处于理性与情感的斗争中,但理性最终起了重要作用:理性使人安度“危局”高乃依使人物做出理性的选择,并使其走向良好结局,以这样的结局正面说明了在理性指导下的正确性,从而宣扬了理性的价值 古代文学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学最初的对人的定位,而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则偏重于探讨和表现人的完善2、拉辛(Jean Racine),(1)生平及创作简介: 拉辛(1639—1699)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出身财政官家庭,本人做过路易十四的史官写作11部悲剧,1部喜剧。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 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理性,人物常常采用希腊史上的美人,多缠绵悱恻的艳史 情调阴柔平淡拉辛的性格悲剧,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善用古希腊悲剧题材,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对女性恋爱心理有深入揭示不重情节,以人物的动机和希望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薄弱,始终受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牺牲惟有拉辛的作品才真正代表了法兰西悲剧在他之前,那是全然不同的高乃依,那是英雄主义的、历史的 ——于波斯菲尔德,(2)拉辛的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克》,《安德洛玛克》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艺术的典范之作 ① 主题思想与冲突: 首先,理性与情感、个人欲望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性——安德洛玛 情感、情欲——庇吕斯、爱尔米奥娜、奥瑞斯特 作品以安德洛玛克以理性和责任成功地保护了儿子和自己,而其他人物——爱庇尔国王庇吕斯、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希腊使节奥瑞斯特等为激情所主宰最终陷入悲惨境地的对比,揭示情感压倒理智所带来的严重而可怕后果,同时也以个人欲望损害国家利益的情杀事件 其次,暴露了封建上层阶级的人欲横流和专横暴虐 再次,充满悲观的宿命论思想。
② 《安德洛玛克》高度严谨而完美的艺术结构,,,,安德洛玛克,,奥瑞斯特,爱尔米奥娜,庇吕斯,其次,以特定人物关系链环构成环环相扣、步步推动的情节发展方式无任何不必要情节,特别紧密首先,选择事件临近结束而冲突最激烈、丰富的部分组成戏剧情节,使悲剧紧张激烈,并在高潮中结束拉辛的《费德拉》,,3、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拉封丹(1621~1695)是法国寓言诗人,出生于法国香槟省夏托蒂埃里的小官吏家庭从小热爱自然,对诗歌有浓厚兴趣 主要诗作有《寓言诗》(1668~1694)、《故事诗》(1664~1685)和韵文小说《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1669)等 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拉封丹的寓言诗,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及中世纪和17世纪民间故事,但不简单模仿古代寓言,而是革新内容与形式 对简短、浅显的古代寓言加以改造,增加情节和人物(往往是动物),使之成为完整的故事 这些寓言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描绘了各种思想和情欲,是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生动镜子 《寓言诗》以性格化的形象、戏剧性的情节、活泼幽默的民间语言、凝炼深刻的哲理,拓展了寓言的思想含量与艺术魅力,在西方寓言文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eaux),布瓦洛(1636—1711) 是古典主义作家经验的总结者,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立法者,他全面系统得阐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 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好友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的诗体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为古典主义法典布瓦洛的美学原则,①理性原则:理性内容,体现普遍真理合情合理情节 ②自然原则:自然指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理”,人性自然故事逼真,性格相称一致,人物显示出人性善恶 ③道德原则: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其文论基本原则是一切从理性出发,也以理性为归宿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位一体的主张求美必求真,必须摹仿自然二、英国清教徒文学,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走过了莎士比亚的高峰,进入一个平缓期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由英国清教徒开展的,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属于清教徒革命清教徒主张节俭简朴生活,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 在清教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成为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潮流代表作家是诗人密尔顿1、玄学诗派,17世纪英国以多恩为首、包括赫伯特、克拉肖、考莱、克利夫兰……等诗人的诗歌流派。
诗歌思想内容:涉及宗教神学、宫廷教堂、爱情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