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多病共存患者护理需求及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探讨.docx
10页老年多病共存患者护理需求及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探讨 2丹东汤池医院 辽宁丹东 118002摘要:目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需求,并以护理需求为导向,制定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方法:选取某养老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住的100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人护理需求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依据患者护理需求制定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措施,统计实施护理措施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衰弱状况变化结果: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护士协助各种活动、服药时护理人员能够从旁指导、护士经常巡视病房、亲人能够陪伴及探视、临床操作时征得自身同意、在接受用药、治疗或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能让本人参与决定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态度方面和护理环境改善多个方面为主采用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患者自然体质量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自诉疲乏符合患者及衰弱程度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在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及护理态度和护理环境多个方面的护理需求,以护理需求构建医养结合全方位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衰弱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多病共存;护理需求;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多病共存患者逐年增多,老年共病已经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通常需要多重用药,这也是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而我国,对于老年多病共患患者的护理需求报道鲜少,难以确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指导方向[2]近年来,对于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主张采用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即将医疗保障单位和养老服务机构加以衔接,改变传统单一生活照护服务方式[3]研究认为,共病现象需打破专科壁垒,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心理-社会-家庭的全方位护理理念[4]本研究旨在找出老年共病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护理需求为指导,构建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护理模式,并确定该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疾病衰弱程度的改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丹东地区某养老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住的100例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年龄60~85岁,存在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合并认知功能或精神障碍患者共纳入男59例、女4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28±5.62)岁,疾病情况: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9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6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合并痛风10例(6例行动不便)、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骨质疏松症3例(存在行动不便)、糖尿病合并白内障合并肺心病4例(存在行动不便)、高血压合并听力下降合并房颤合并肺气肿2例。
1.2研究工具 采用《住院病人护理需求调查表》[5]对纳入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5个维度,共32个条目,依据患者的需求程度分为1~4分,需求越高评分越高;并设置2个开放性问题,“对护理人员最迫切需求?”、“对护理措施最迫切需求?”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041.3护理措施 护理前主要采用常规照护,为老年患者提供诊疗支持服务,指导患者用药,协助翻身,督促进食等对症支持护理患者入组后依据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见2.1章节)制定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1.3.1 医养结合生理照护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VR)技术及视力功能锻炼针对行为不便患者利用VR技术,从最基础的上肢外展开始,逐渐训练患者穿脱衣、洗澡等自理行为,逐步过渡到站立、行走等对于仅能进行被动训练患者,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坐起,通过VR技术指导患者进行开关门运动,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训练5~15min/次,2次/d行为正常患者通过BioMaster虚拟情景互动康复训练系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家务劳动模拟,可以进行虚拟吹蜡烛、太极拳锻炼等措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对于视力下降患者,通过颜色鲜明反光良好的积木进行视觉锻炼,指导患者凭记忆回答1分钟前被拿走的东西,记忆中看过的物品颜色及形状,护理人员给出物品卡片,让患者依据记忆及视力感觉进行拼接,建立部分与整体视觉关系,逐渐增加患者改善视觉的信心1.3.2 医养结合安全管理 医院的医生开具处方药后,由专人负责患者的口服药分配,由传统的整盒发放给患者本人或家属,改为分日或分次发放,患者只需要服药即可,完全避免患者漏服或服药过多情况,满足患者服药期间护理人员在旁的护理需求引进输液报警器,减少护理人员输液期间不必要的巡视;为患者配置不同颜色腕带,红色为存在跌倒、黄色为视力缺陷、蓝色为听力缺陷、花色为多种风险并存、绿色为低护理风险根据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情况,制定护理人员安全巡视频次,红色患者30min进行1次巡视,黄色、蓝色患者45min进行1次,花色患者制定2名护理人员24h轮换巡视,绿色患者1个小时巡视1次并在走廊安排巡视护士3名,患者走出病房后能够及时获得所需帮助1.3.3 医养结合心理及环境疗护 每周定期(1次/周)组织患者家属参与照护帮助聚会,采用团体心理干预形式,向老人的子女、亲人讲解亲人间陪伴的重要性,能够有助于增进老年患者的归属感,避免由于自身社会角色弱化后造成心理缺失。
为患者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改进,墙面粉刷成淡黄色,把窗帘分为明蓝色、淡绿色、淡粉色三种,让患者依据自身喜好选择为患者配置智能灯,可通过床旁遥控器进行灯光亮度遥控1.3.4 医养结合家庭及社会干预 对于无法参与心理照护的患者家属,通知心理医生,以随访方式进行,了解患者家庭内部情况,进行家庭结构化干预[6]共进行12次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40min,让患者家属畅谈自身在患者在院期间入院探视的困难及陪伴的困难,并商谈解决方案与本院周围幼儿园、艺术院校等合作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为老年患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1.4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量表及衰弱量表评分情况1.4.1 生存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易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7]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共29个条目,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维度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1.4.2 衰弱情况 采用Fried衰弱表型量表(FP)[8]对患者的衰弱状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患者自然体质量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及自诉疲乏5个项目,符合1项衰弱指标计为1分,采集每项符合情况,并计算总分,总分≥3分视为衰弱、1~2分为衰弱前期、0分无衰弱。
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2. 结果1. 老年多病共存患者护理需求调查结果 100例患者中生理需求中以需要护士协助翻身、下床及各种活动者比例最高(占29%);对于安全需求中以服药时护理人员能够从旁指导、护士经常巡视病房避免患者跌倒等需要时能够及时找到护理人员(占65%);爱与归属需求主要集中在亲人能够陪伴、探视,经常给予精神、情感上安慰及鼓励两个需求点(占69%);患者的自尊需求以做临床操作时征得自身同意(39%);自我实现需求集中于在接受用药、治疗或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能让本人参与决定(27%)另外,部分患者对于2个开放性问题的进行回答,主要答案集中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态度方面及护理环境改善两个方面2.2 患者生存质量变化 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见表1)表1 患者WHOQOL-BREF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变化(分)时间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护理前10076.43±7.212.16±0.5935.48±5.4978.46±6.49护理后10085.46±6.283.18±0.9645.16±4.1789.76±7.13t9.4449.05217.36911.720P0.0000.0000.0000.0002.3 患者疾病衰弱变化 护理后患者自然体质量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自诉疲乏符合患者及衰弱程度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见表1)表2 患者衰弱程度变化(%)时间自然体质量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自诉疲乏衰弱/衰弱前期/无衰弱护理前100114384523023/35/42护理后10052552351515/26/59χ²/Z2.4467.21923.5295.8796.4522.368P0.1180.0070.0000.0150.0110.0183. 讨论由于我国医养分离情况极为突出,而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需求具有多样性、高需求性、阶段性、连续性的多元化特点[9]。
研究调查显示,某院老年科高龄患者中超过1/3者存在绝对卧床,伴有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患者超过50%[10]本研究发现,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主要以爱与归属需求需求为主(69%),安全需求次之(65%),然后以自尊需求(39%)、生理需求(29%)、自我实现需求最少(27%)同时,提出了对护理态度及护理环境方面的护理需求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基线,构建出全方位的医养结合模式的临床借鉴价值极高由于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在生理上更多的注重行为不便、生活护理方面因此,本院的医养结合生理照护,注重促进患者生理康复或延缓功能衰退近些年,VR技术逐渐推广,其在老年患者疾病康复及运动锻炼过程中的应用逐渐增多[11]研究统计,VR技术用于伴发心衰、慢阻肺患者能够起到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12-13]而VR技术对于医院及氧疗机构均适用可以作为医养结合的一种实用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同时将视觉颜色辨识、记忆识别等方式对老年视力下降患者进行视觉干预,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改善效果而传统的口服药管理,患者由于视力、认知力及记忆力等方面下降的原因,经常发生错服、漏服造成安全用药困难而由专人进行口服药分配主要在精神病医院开展,在老年护理院及普通医院鲜少这样操作。
同时,配合输液报警器,保障输液安全强化患者分级管理,有效促进本院的护理安全的提升而且采用团体心理干预及改善护理环境等措施,达到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程度的作用再配合家庭结构化干预,社会团体引入的方式,有机的保障患者的社会关系领域改善本研究依据患者护理需求设计并制定医养结合全方位照护模式,在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患者自然体质量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自诉疲乏符合患者及衰弱程度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综上所述,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在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及护理态度和护理环境多个方面的护理需求,以护理需求构建医养结合全方位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衰弱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黄文静, 邱珊娇, 龚卫红, 等. 深圳市城中村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共存的现状研究[J]. 中国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