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女形象定位差异的社会学阐释.doc
9页琵琶女形象定位差异的社会学阐释摘要 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在古代文学史上处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塑造了才貌双全却沦落天涯的琵琶女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之后各时期的作家学者会通过对《琵琶行》的解读来分析白居易在当时处境下的心理与情感,因为各时期作家学者受本身的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琵琶女这一形象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对各家对琵琶女的形象定位存在差异通过社会学的理论,对琵琶女形象定位的差异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展现琵琶女这一形象在后世文学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能更清晰地了解那个时代作家学者的内心思想和深层意识关键词 琵琶女 琵琶行 青衫泪 青衫记 四弦秋目 录引 言 1一、 各时代对琵琶女形象的定位 1(一) 元马致远《青衫泪》 1(二) 明顾大典《青衫记》 2(三) 清蒋士铨《四弦秋》 2二、 后人对各时代琵琶女形象的评价 2(一) 对元代马致远的评价 2(二) 对明代顾大典的评价 3(三) 对清代蒋士铨的评价 3三、 各时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 3(一) 社会学的概念 3(二) 各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31. 元代前期的社会、文化环境 32. 明代中期的社会、文化环境 43. 清代中期的社会、文化环境 4(三) 各时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 41. 元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 42. 明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 53. 清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 6结 论 7致 谢 1引 言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派诗人,他在元和十年写出了传世经典作品《琵琶行》,很快便以其伤感意境传遍全国,后世文人充分借用题材,抒发情感,创作了有名的诗篇。
由此《琵琶行》的故事也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改编创新如宋朝时期,该作品被改编成为戏曲《琵琶亭》,元朝时期,戏曲家马致远将该作品改编成为杂剧《青衫泪》随后又有多为戏曲大家将其改编为多部戏曲,比如元代阙名戏文《琵琶亭》、明顾大典传奇《青衫记》、清蒋士铨杂剧《四弦秋》、赵式曾杂剧《琵琶行》以及敦诚传奇《琵琶行》等但很多戏曲因为时间段的流逝而失散如今仅存的几部为:马致远《青衫泪》杂剧、顾大典《青衫记》传奇等等,文章也将重点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这些作品都是以《琵琶行》作为底本来展开创作的,其都是古代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些戏曲的创作都和作者的自身经历和情感有关,同时也有效反映了当时时代特征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这些戏曲中琵琶女的形象变化的研究,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时代窥探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更深入地展现琵琶女这一形象在文学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也能够更清楚的了解那个时代作者内心中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思想1、 各时代对琵琶女形象的定位(1) 元马致远《青衫泪》从马致远和顾大典以《琵琶行》为基础而创作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琵琶女为裴兴奴,在古代其是非常低下的奴婢而作者则通过艺术创作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青衫泪》中裴兴奴为京师教坊司乐籍的官妓,年幼失怙,跟着母亲同时也是她的鸨母生活。
她美丽聪慧,还师从京中有名的曹善才,弹得一手好琵琶因此逐步成为教坊中最出名的官妓但尽管如此,其还是要每日过着以颜色侍人的生活裴兴奴一直都感叹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极为低微,对于这种日子感到十分厌倦,但却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只有用琵琶曲来发泄内心的苦闷和期许,希望“几时将缠头红锦,换一对插鬓荆钗”而且裴兴奴是一个痴情的人在《青衫泪》中她无意中遇到了白居易,并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在交往半年之后,他对白居易产生了极为深厚的情感,因此希望能够托付终身但没想到这个时候白居易被贬往江州,因此她无法实现两人厮守的心愿在两人分手时她向白居易表白心意,并且表示,在他走后,不会再留其他客人,一心一意等他回来由此可见其对于白居易用情至深即便刘一郎提出用巨额财产交换,她也没有动心和改变,发誓要为白守身,在虔婆威逼她时,她也决不同意刘一郎的示好为了让裴兴奴死心,好嫁给茶商,让她能赚取利益,鸨母造假书谎称白居易已经去世,得知此事,裴兴奴心如死灰,在无奈和逼迫之下嫁给刘一郎在江州独守空船之时,她想起白居易,于是,月夜之下清弹琵琶,表达自己对于白居易的相思之情在遇到白居易之后,她按耐不住自己的内心情愫,主动提出希望与他相聚的想法2) 明顾大典《青衫记》《青衫记》是在《青衫泪》的故事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
在该作品中,主角依然是裴兴奴,但其和《青衫泪》中的形象相比较而言,反抗情绪减弱《青衫记》里的裴兴奴私叹自己沦落风尘,极其厌恶倚门卖笑的做派,希望能从良嫁一好男儿,早日摆脱这样的生活《青衫泪》中的裴兴奴从来都不会害怕虔婆,所以其在出场时就对虔婆的无情予以指责但在《青衫记》中,裴兴奴却只能在自己房间里偷偷哀叹,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但她第一次见到白居易时就对他一见钟情,认为他和别人不同即便在白居易打翻了酒水,她也让自己的钗儿再去当酒在面对裴妈妈和刘一郎的威逼时,她也没有反抗,只是一味的委曲求全,最终在无奈之下嫁给了茶商但在《青衫记》中,白居易和裴兴奴第一次见面就定情,在河朔兵乱之后,裴兴奴与白居易失去联系,由于思念白居易,所以自己出钱赎回青衫,到外地逃难,没想到,逃难竟然逃到了白居易的老家且得其妾小蛮、樊素收留在白居易家,她被茶商刘一郎看上,希望用钱财来收买并娶她但裴兴奴不愿意有一天在她将青衫作为借宿礼送给小蛮、樊素之后,两人才发现原来她竟然是白居易的情人后白居易上任后,让人接樊素、小蛮同去,二位还邀她一道,却被鸨母用高额的赎金阻挡樊素、小蛮走后,贪财的鸨母造假书谎称白居易已经去世,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心如死灰,于是在无奈和逼迫之下嫁给刘一郎。
在两个月之后,她在月夜之下清弹琵琶刚好巧遇白居易,于是借此诉说自己的情意3) 清蒋士铨《四弦秋》《四弦秋》中的琵琶女为花退红,她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茶商吴名世花退红非常痴情,却又无奈沦落凄凉悲惨的境地她十分向往夫妻间长相厮守的感情,但茶商却非常看重金钱,因此没有时间理会花退红的情感是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花退红感叹自己没有嫁对人:“娘情切,娘情切,须彼此相萦结;郎心劣,郎心劣,莫勉强相团捏火易灭,火易灭,冰易裂,冰易裂,这村夫不过是个茶客于是月夜其独坐空船,将自己内心的哀怨都融入到一首琵琶曲中秋梦”一出中唱出曾经的佳人如今已经年老色衰,只有琵琶陪伴在侧的无限感慨,处境凄凉2、 后人对各时代琵琶女形象的评价(1) 对元代马致远的评价马致远撰写的《青衫泪》最终达成了士子的梦想,在这部作品中,士子、妓女和经商者之间存在三角恋关系,最终士子抱得美人归妓女和落魄士子彼此十分怜惜,但是妓女和经商者之间也存在一些暧昧关系,妓女就在士子和商人两者之间举棋不定,中间发生了许多矛盾妓女以及鸨母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顺从了商人但是像马致远等很多作家都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因此采用多种方法抹黑经商者,不断赞美妓女的高尚品质,展示出士子的才华横溢以及远大的抱负。
马致远在尽情地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愿望,欣赏自己的品质,这也元朝文人墨客的普遍特征2) 对明代顾大典的评价顾大典成长与豪门望族,长时间受到儒家理论的洗礼,前人的道德规则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顾大典和沈憬差不多,编写的戏剧基本基本上都是命意主“风世”顾大典认为明朝的社会非常不公平,充满着阶级压迫,他对此深恶痛疾,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理想抱负融入到戏曲当中,借助古代的伦理纲常讽刺当下的人间冷暖,对广大人民起到良好的引导教育作用顾大典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历史为背景,流传至今的《葛衣记》讲述的就是南朝任西华和到灌女儿之间的婚姻历史,以此讽刺当下的人间冷暖、人情淡薄《义乳记》虽佚失,吕天成《曲品》评云:“李善事出《后汉书》,事真,故奇且以之讽人奴,自不可少《青衫记》对古代妇女道德表示肯定,赞颂了爱护国家忠于统治者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普及了古代的伦理操守3) 对清代蒋士铨的评价蒋士锉作为封建文人,从出生以来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孝节义”是他思想意识的重要内容,宣传“忠孝节义”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他个人品质的集中体现蒋士锉对戏曲的引导教育职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表示:“要想治理好国家事务,不如先改善民间风气,要想改善民间风气,不如先创作修改一些优秀的剧本。
他的《桂林霜》、《冬青树》等作品都是以赞扬忠孝节义为核心,希望能够教化改善世间的风气例如在《四弦秋》作品当中,他借助白居易被贬官的历史故事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爱护国家忠于国君的伟大形象蒋士锉也表示作为一名合格的臣子,就应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奸臣进行勇敢地斗争,因此他对白居易的作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是蒋士锉忠诚的具体表现3、 各时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1)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在分析探讨题材以及分析方法方面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分析对象涵盖了社会分层、越格行事、社会流动、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内容,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性分析法;另一种是定量分析法因为人类的行为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环境、个体思想的影响2) 各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1. 元代前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元朝时期,蒙古族人为了强化统治地位,对汉族人民实施了严厉的剥削和压迫,导致社会人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元朝的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的古代理论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元代的文化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致远的《青衫泪》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2. 明代中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明朝发展到中后期,不再有建国之初的盛世之景。
国君十分昏庸,生活十分奢华,国家外患层出不穷,政治矛盾十分尖锐,使得思想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程朱理学过于呆板、保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渐渐发展起来的王阳明心血,对理论思想、文学风气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顾大典的《青衫记》就是创作于此时3. 清代中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王朝,在康熙、乾隆的英乾隆时期的社会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社会格局越来越稳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到了乾隆执政后期,国君出现了松懈,生活越来越奢侈,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管理制度,社会格局不再稳定,清朝也逐渐走向了落魄的时代蒋士铨的《四弦秋》就在这个时期诞生3) 各时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1. 元代琵琶女形象反应出的社会学第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商者的地位不断提升蒙古族人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利用经济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制定并实施了多种合理有效的制度,推动了商业的快速发展元朝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元朝时期的国际商业制度都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而且国内商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商者采用多种方法扩展经营范围,提升自身的社会等级,这对社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文人墨客的重视。
对初期阶段的戏剧作品中可以看到,商人大都是尖酸狡猾、唯利是图的反面角色,甚至有的商人刻意干扰妓女和士子地爱情,这也说明了广大士人对商人的压物之情马致远的《青衫泪》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诞生的作品,展现了经商者、妓女、士子之间的爱情经历郑振铎先生在《论元人所写商人、士子、妓女间的三角恋爱剧》中也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的三角恋故事,其原因就是元朝的经济形势的影响第二,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在古代时期,文人都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念但是在元朝时期,蒙古族人的统治方法十分粗暴,打压文人墨客,并制定了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等级制度,汉族的士人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文人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但是被元朝统治者废除了,直到1315年才正式恢复就算是这样,科举考试中依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高级管理者大多都是蒙古人,汉族文人只能做一些地方小官,汉族文字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当时流传着“九儒、十丐”的说法,这一说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