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pdf
4页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 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 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 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 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 1. 认读“芙、蓉、洛” 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 理解诗句 4.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1.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 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 哪些送别诗?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揭题:今天, 我们 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 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 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 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 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 王昌龄集 5.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 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 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 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芙 蓉 洛 壶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 蓉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 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 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 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 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 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 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2. 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 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 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 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 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 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板书:凄冷、孤寂感)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 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 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 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 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 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 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 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 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2)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 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 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3. 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 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 质的崇高气节。
板书:高洁清廉) 4. 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 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1.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 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 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 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 凄冷、孤寂感高洁清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 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 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不足之处: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 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 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 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 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