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俳句的物哀苦旅(通过样张).doc
10页日本俳句的物哀苦旅(通过样张)目录弥生卷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求施舍,袋里之花和月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春灯啊,镜里的春灯一苇载牡丹,容与渡江来一人打自花野来,我亦染香花野去樱花飘散,朝开夕落山茶花啊,落了一朵,落了两朵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谁在梅花丛里,幽幽灯火明春寒暮树,挂着季子剑才行积雪上,又踏熏风草花路楠露滴落石竹泪叶月卷那些隔过黑暗的花和水虽然夏天来,石苇依然只一叶夏月夜,章鱼壶中虚幻梦不断穿越,不断穿越,还是青山命也如是,只有草笠下,稍得些凉意长夏草木深,武士当年泪痕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吾乃漂泊星,莫非宿银河生为蜘蛛,须结网嵯峨绿竹多,清凉入画图朴树散花,不知去向长月卷狐狸取乐水仙旁,清冷月夜光继子呵,乘凉时候的执事是敲稻草露草共蓼花,我心多怀念吊桶已缠牵牛花,邻家取水去噫呜惨矣哉!白发将军头盔下,忍听秋蛩泣我去你留,两个秋秋近心相连,四席半两个涩柿子,相互摘一个君似将来临,风铃已报信百瓜一藤,百念皆由心生初恋情,贴近灯笼脸对脸如月卷扫庭抱帚忘雪若思为我物,笠上雪亦轻大雪纷飞白茫茫,但愿把它披身上,倘若今宵我死亡荒野草木枯,何人来撷茅草花,遗落小木梳泪滴发烫声,埋火将消冷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枯芦苇,日日折断随流去水无月卷浮生尽头皆小町树荫暗处,听此不吹笛漫漫长夜,流水之声,说我所思风起云涌,云涌云涌,步上白云附录:俳句基本知识 俳句作者介绍 弥生卷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1。
那是暮春时分,草庵近旁一个古池,倒影着幽玄的春,水波不兴,平静得全是寂寞待那小蛙一跃,无声到有声,又归于无声,万物此刻肃静据说,芭蕉在创作这句前,佛顶和尚和他有一段对话佛顶问:“最近如何度日?”芭蕉答:“雨过青苔湿佛顶又问:“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芭蕉就说:“青蛙跳入水声响.”人们说这是千古俳句,中间,有俳句的精确,闲寂如果这么说,那这方股池塘,可是千利休的一杯茶?清、静、无声而幽,青蛙一跃,茶师手轻轻一点-—“咚”那一声,便回响千年,划开一圈圈心头的涟漪却人你觉得,心越发寂寥了. 2.关于千利休学禅有一段流传到现在不辨真假的故事故事说,千利休还是个小徒弟时,师傅吩咐他打扫庭院小孩子憨憨可爱,执了帚,院子里一来一去,一扫一拂正是秋天,落叶无声.扫了一层,又飘落几片叶.小孩子叫来师傅,师傅看了一眼,说:没扫干净,再扫于是又扫又请了师傅来看还是眼往上翘,说:“没扫干净 千利休低头继续,直扫到院子里一片叶叶不见这才又请来师傅师傅说:“没扫干净.”然后,师傅走向一株枯树,几片黄叶风中颤抖师傅一摇,落叶纷纷,庭院里一层叶,显得更幽静了 千利休的美学思想,大概初成于此. 2.艺术家本该远离政治的。
偏偏政治家总爱结交一两个艺术家春天,千利休进了丰臣秀吉的茶室 最开始,和待普通的客人一样,他用那个教弟子的方法,招待秀吉将茶放入茶杯中,将水倒入杯中.”茶室除了案几,茶具茶水,别无他物 千里休认为,相隔茶案坐,主客的距离便恰到好处摒弃外物后,便心无他物,主客人才好直示内心交谈 以这样的方式,他们该交谈过很多次吧?早应该相知 利休与秀吉还传下好多类似一休与将军的故事,一休斗智,利休斗的是心 据说某年春天,丰臣秀吉召来千利休,要他当众表演茶道前的插花,按照惯例,插花是用筒形的器皿,秀吉却故意出难题,事先叫人给千利休准备了一个铁盘子,里面放了一些水,还有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在座的人无不为千利休捏一把汗却见千利休神情严肃而悲哀,将那在雪地里挣扎里一个冬天刚刚爆发出生命的全部美丽的梅花那在手里,将花朵和花苞一点点揉碎,让它们随意飘落在铁盘子里的水面上 生命在众人的面前被毁灭着,最终只剩下一枝光秃秃的华干上带着三两朵残存的花苞,气息奄奄地斜倚在铁盘旁边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过程在场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连铁石心肠的丰臣秀吉也落下了眼泪 还有一次,也是春天千利休茶艺园子里的牵牛花开了,密密麻麻爬满了园子的篱笆,极美丽.丰臣秀吉是个爱花的人,他有一大帮最好的园丁替他打理园子,他不相信千利休的花园会比他的更好看,于是就马上带了手下,前呼后拥去看千利休的牵牛花。
到了千利休的茶艺园,秀吉却见到满篱笆的牵牛花齐刷刷地被剪掉了,只剩下一片绿色的藤叶丰臣秀吉不觉大怒:你千利休居然专门和我作对——知道我专门来看牵牛花,你就把花全剪掉了! 此时,千利休按照礼节迎出门来,丰臣秀吉按捺住愤怒,进了千利休的茶室进了茶室,丰臣秀吉一下子楞住了:所有的牵牛花的确不见了,但茶室里用来插花的花瓶里正插一朵雪白的牵牛花,那一朵雪白的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它那无言的凄美的震撼力远远胜过整个园子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牵牛花 利休的美学就是:无一包含了一切少胜过多道在于感悟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利休也终于顺着秀吉的心,为秀吉修了座黄金茶室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利休,秀吉还是要让他剖腹 4.关于利休剖腹,是一个谜导演在《利休》中,由织部像秀吉发问:织部:你杀利休,是因为他贪财吗?秀吉:利休的茶具皆是自然,他怎么贪财?织部:是因为他建了塑像?秀吉:那是僧人所为织部:有传言,说你是为了娶她的女儿,可利休拒绝了秀吉:我是看中他女儿好生养,但我不会为这个原因杀利休这段对话大概涵盖了史学家们对那段公案的种种猜测,还有一种说法是:那时的秀吉权力欲正是顶峰,容不得以点盖过他又不同于他的价值观当时,利休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广泛,而利休关于茶道的思想又是与秀吉完全相左的。
所以,秀吉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人的思想,就毁灭了这个人秀吉出神很贫苦,他给织田信长提过鞋,没有好身世,发达后就拼命地想给自己找好出神,一定要穿华丽的衣服,筑大城,用最巧的工匠造最好的画师画的屏,娶最美丽的女人,喝黄金茶室里昂贵茶具点的茶 像猴子,很努力很幸福地舞动手脚,给人错乱的味道 这却是千利休不耻的吧千利休的美与华丽繁缛完全相反. 他的茶室古朴他从不收集昂贵器具,在他眼中,树根、破碗,都是泡茶的良杯而这些经他运用的器具,立时身价倍增 千利休崇尚自然、简单,他跟弟子们说,茶不过是茶罢了 利休心中的美,是极闲,极寂,是枯是槁对利休这样的人物来说,即使和当时的天下霸主秀吉共饮,也不会有一丝畏惧之心的自卑的是秀吉所以他才杀千利休吧 6.一生,有几张榻榻米,一张茶案,一盏茶,就足够了就像松尾芭蕉的一生,一根杖,吹着水川,伴一缕风,也就够了无论是静寂,还是生动,都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喝茶,还是行走,都依内心而定.只有内心能听见水入茶声,和青蛙如水的那一声,沉闷,而清冽的.“咚”求施舍,袋里之花和月1.那个僧人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他到处走,走到哪里,都背负着一只布袋,仅背负一只布袋,所以人们叫他布袋和尚.布袋,是独一无二的,装着一个人的轻和一世人的重。
和布袋一样特别的是他的笑笑贯穿了他的一生,陪伴了他一路,是他一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是自然的欢喜心——大悲大痛不是没有经历过,但和尚以笑化解;大冤大仇亦不是装作看不见,只是和尚以大肚去包容布袋和尚在《千家饭》一诗里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日子本不可谓不艰难.先解释一下“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根据印度佛教规制,僧人必须乞食,否则犯戒既是乞食,今天东家,明天西家,百年三万六千日,一钵已乞过千家饭出家人不能娶妻生子,像行头陀苦行僧等,甚至不能三宿树下,总之是处处不停留,赤足行天下,更显得孤单影只了青目睹人少"中的“青目",是为佛眼,传说释迦牟尼佛就是青目;另外,青目也表示赞许的眼光总之,在布袋和尚眼里,众生们值得赞赏的,这便是佛眼看佛心.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虽在红尘之中,却眼空无物,如无人之境.世间的生老病死苦,喜怒哀乐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那沉重的精神,在布袋这里全都化成了无影无迹的烟雾、白云.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已极为清逸了,但似乎还打不破“南山”的隔障,而布袋和尚“问路白云头”,则再不受人间山河的局限,显得更为逍遥和自在和尚圆寂时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2布袋和尚是有史可考的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的,撑竹排打夜鱼归家正撑船时,忽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身上只系了个肚兜,笑眯眯的,脑袋圆圆,肚皮也圆圆,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小男孩,心里喜欢,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有个故事与契此有关说是他长到十来岁,一天,插秧时他忽然提出一个赌约他对四个伙伴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好四个年轻人答应下来,马上开始不歇气地干活儿契此却悠悠地隔着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小伙子脚边,小伙子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小伙子面前,还溅了他一身泥浆;二个后生又丢下秧苗去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个小伙子放下手中的活儿,只顾满田捉鱼……天黑了,四人鲤鱼没捉到,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好,再看契此的那丘,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着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这个故事,讲了这么多,是为了讲如何“成稻”(成道),为了讲“后退原来是向前”。
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倒不重要了不过,亦可以看出布袋不是一个拘泥的人,教化是游戏性的他教我们如何去经营心中的福田,如果目标清晰,如何不为外物所扰而这一道理,到今天,我们却还是很难做到.甚至于,我们不断地提问:为什么要去耕耘福田?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呢?为什么要抛弃一些去得到一些?为什么要坚定?凭什么去坚持?……社会如此纷杂,布袋和尚一去不再,他无法回答我们,只能在画像上,继续笑着,笑我们那些不止息的犹豫疑问、欲望贪婪3.契此出家之心是无比坚定的出家后,他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格豪放,生性欢喜,喜结善缘关于他,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传说……关于四目的-—蒋宗霸常与布袋和尚交游,还拜布袋和尚为师,并随之云游三年.一日,两人共浴长汀溪中,宗霸看见布袋和尚背上有四目.关于一文钱—-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我等一个人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他说:“你不是这个人禅师问:“谁是这个人?"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
关于布袋——有个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如何是布袋?布袋和尚唱颂道:“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