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4页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2-2013 学年第 1 学期学 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 业:热能工程学 生 姓 名:赵佳庆学 号:0902050644课程设计题目:通流部分缺损情况下最大允许负荷的确定及安全经济性分析起 迄 日 期:9月24日 — 10 月9 日课程设计地点:东北电力大学指 导 教 师:李勇 姜铁骝系主任:曹丽华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2年 9月 24日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1.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它为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而且还可以通过课程设计锻炼应用所学的东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机等工具的使用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我们选择了现场经常碰到的“通流部分缺损情况下最大允许负荷的确定及安全经济性分析”这一实际课题来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例如通辽电厂的200MW机组中压缸有两级因碰磨损坏,将其拆除后继续运行;吉林热电厂100MW汽轮机也有拆除一级后继续运行的情况在这样的非设计工况下,必须确定其最大允许负荷,以保证机组安全运行本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熟悉汽轮机变工况热力核算及强度、推力的计算方法,强化计算机使用能力。
2.设计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为了详细分析变工况下汽轮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则必须对机组进行热力核算通过变工况热力核算,可以求得变工况下各级的压力、温度、焓降、反动度、效率及功率等参数这些计算结果可为强度校核和推力计算提供必要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见《汽轮机课程设计指导书》学号:0902050644 ;初温:535℃;初压8.82Mpa; 背压:0.0046Mpa ; 被拆级数:第17,18,19级;拆级后需保证汽轮机安全经济性3.设计工作任务及工作量的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图纸、实物样品等〕:有一台50MW汽轮发电机组,其某级因动叶振动特性不良或动静部分碰磨而损坏,需拆除该级后继续运行为保证汽轮机的安全运行,必须对机组进行限制出力的计算,即确定其最大允许负荷,并分析其经济性和安全性具体任务和计算步骤如下:1.估计允许最大负荷下的新蒸汽流量;2.确定各抽汽点的压力与焓值;3.初步拟定全机热力过程线,并确定末级排汽状态点与排汽焓;4.各级流量的确定(回热系统核算);5.汽轮机热力核算(功率与效率计算) (1)最末级详细计算; (2)危险级详细计算; (3)中间级近似计算; (4)调节级详细计算;6.危险级的强度校核计算;7.轴向推力核算及推力瓦安全性核算;8.确定汽轮机允许的最大功率,并核算其经济性;9.编写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4.主要参考文献:[1] 冯慧雯,汽轮机课程设计参考资料,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2] 沈士一,汽轮机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3] 翦天聪,汽轮机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4] 丁有宇等,汽轮机强度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5] 郑体宽,热力发电厂,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6] 曹祖庆,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7] 胡书仿,涂疑,C语言实用程序设计与范例,学苑出版社,19945.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1.填写任务书1份(从教务处网站下载模板)2.撰写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编写要求如下计算说明书是对课程设计期间所作工作的总结,它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封面(从教务处网站下载模板)(2)目录(格式如下)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已知数据………………………………………. 3计算过程汇总…………………………………. 4结论及讨论……………………………………. 5课程设计心得体会………………………………(3)正文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正文按照目录所列内容进行撰写,其中的计算过程汇总按照下表的格式进行填写6.工作计划及进度:2012年9月24日 - 9月 26日 按要求填写任务书;估计允许最大负荷下的新蒸汽流量;确定各抽汽点的压力与焓值;初步拟定全机热力过程线,并确定末级排汽状态点与排汽焓;.各级流量的确定(回热系统核算);9月27日 - 10月 1日汽轮机热力核算(功率与效率计算) (1)最末级详细计算; (2)危险级详细计算; (3)中间级近似计算; (4)调节级详细计算;10月2 日 - 10月 7日进行危险级的强度校核计算;轴向推力核算及推力瓦安全性核算;确定汽轮机允许的最大功率,并核算其经济性;10月8日 - 10月9日 撰写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答辩7、成绩组成及考核标准:热动09级《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成绩(100%)评定包含以下部分:(1)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占10%(2)课程设计说明书书面成品占50%,其中计算结果正确合理占20%;设计过程说明条理清楚、内容充实占20%;插图清晰美观占10%;(3)答辩回答问题占40%,其中分析类问题占20%;简答类问题占20%;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人数不超过本专业学生人数的20%,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人数不低于20%。
系主任审查意见: 签字: 2012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