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业余党校讲课材料).doc
4页1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业余党校讲课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概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不同时期坚持的思想和理论依据它们都有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因为它们都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们都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虽然,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则立场,就是集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第三,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体系(由恩格斯、列 宁、毛泽东等完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由邓小平等完善): 三个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六大根本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与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由江泽民等完善):三大学科领域: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十个方面: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体系(由胡锦涛等完善):涵盖九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核心内容三句话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科学发展观体系(由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 “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一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也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因而工人阶级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就必然忠实地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又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正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的;是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内核,大力弘扬这个主旋律的;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坚持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是坚持文化的大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 三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的利益,是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代表一个阶级利益的政党,大抵都是由本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的中坚分子所组成,都有一个反映本阶级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的人们所拥护的政治纲领,并由此成为这个阶级的核心力量、组织者和领导者。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不仅代表全体无产阶级利益,而且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党不3同于历史上一切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的特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前,就是要切实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一切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制定政策和判断政策得失的标准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一) 、提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3.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4.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二) 、核心内容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4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 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 、 “县改市” 、 “县改区” 、 “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四)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当前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