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李聃-《罗素传》读后感.doc
45页李聃-《罗素传》读后感 伟人即是宝藏 ——借经于罗纳德﹒w﹒克拉克《罗素传》 人何时才会认识到,真诚原是坚强不屈的气质我不知道将来谁是为我写传的人,但是我希望他“顺其天性运用辞藻”,把传记写成多少像这样子:“我不是神态庄严地彩色玻璃圣徒像,只为了教诲别人而存在;我的存在是出于自我中心,我做的许多事令人遗憾,我不尊敬可尊敬的人,有时我装作尊敬他们,那是欺瞒我说过谎,耍过虚伪,因为假如当初我不这样做,人家早不允许我做自己的事了;可是我死之后再不需要继续虚伪我憎恶虚伪的谎言:我爱生活,爱生活中实在的人,想除掉妨碍人爱人的虚假一套,去爱那实在是实在的人我崇尚欢乐和自发;一旦真正的东西能为人容忍,我相信天性定会引发人的真正美德 ——伯特兰﹒罗素致奥托琳﹒莫雷尔贵夫人 罗素生平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
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 189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第四年转攻哲学,获伦理科学(当时的哲学)荣誉考试第一名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任剑桥大学讲师,1914年又任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19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其间,他多次去美国讲学、访问和演讲20年代初,曾到中国讲学一年50年代后,主要是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
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1895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1920年访问苏联,会见了列宁他还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和平主义者,第一镒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反战宣传而被判刑六个月50年代,他抗议氢弹试验,发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61年,因主持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判两个月的监禁他支持希腊和巴基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6年他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1968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偷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三卷本,1910-1913);《哲学问题》(1912); 《我们对外间世界的知识》(1914);《社会重建原理》(1916);《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自由之路》(1918);《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1920)、《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婚姻与道德》(1929)、《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1938);《西方哲学史》(1946);《人类知识之范围及其极限》(1948);《权威与个人》(1949);《我的哲学发展》(1959);《西方的智慧》(1959);《罗素自传》(1967)等。
罗素的大部分著作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既有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的思辨性,又有伏尔泰、达芬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那种文采其流畅清新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 1949年,罗素获得英王六世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1950年,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获丹麦索宁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他作为”人道主义与思想自由捍卫者”的斗争精神,认为”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的初衷,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的思想,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颁奖辞》)1 从罗素的经历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关键点 一、罗素性格的养成 罗素2岁时,其母亲和姐姐去世;4岁时,父亲去世罗素便由其祖母抚养在祖母构建的教育体制下面,由家庭教师执教,加上独居一室而养成的孤傲,以及祖母怕他染上不良习惯而对他与别的孩子接触的限制,促使罗素只知道一味的看书学习,其专注的程度近乎有害他年轻时写的文章,每一页都用工工整整有如铜板印刷的笔体写就,已经显示出罗素写作的两大特点:从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的逻辑性以及下笔如行云流水、无需更动一字的腹稿功夫。
缺乏感情的寄托,年轻的罗素努力寻求知识的归宿,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探求必然他的探求首先从数学开始,然后又转向哲学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让罗素缺少和别的孩子打成一片的交往,对性也一无所知而且,罗素祖上两支都出身显赫,是统领一方的豪杰,这并非天赋权利,而是一种使命责任领袖的风范要求深藏情感而不外露同很多罗素家族的人一样,潜心研究思辨哲理的愿望时刻在和与生俱来的对权利的渴望角逐,在与同样强烈的誓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家族责任感一争高下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罗素后来的行为反弹是巨大的 罗素有本事摆脱人之常情的羁绊而无任何内疚之感,虽然他的冷酷无情常常是出于学术方面的原因而非个人原因,但还是很容易引来铁石心肠的骂名甚至在早年的情书中“满都是严厉的批评” 罗素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并进而溯本穷源当宗教触犯了他的理性,使他不得不告别宗教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抚慰是,他即全神贯注于数学的研究随着他应考数学荣誉学位而深入研究,他发现欧几里得几何学未尽推理证明的疑点,“教我微积分的先生并不了解其基本定理的有效证明,知识试图让我接受这种似是而非的定论,说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这让罗素非常失望而且无奈,转而进攻哲学领域。
罗素崇尚自然天性,他甚至在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详细讨论未来性交的情节罗素的信件反映出他与女人的接触与他对学术研究的智慧之火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艾丽丝对罗素所产生的影响使罗素得以集中精力于《德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一书的写作;与艾丽丝之间感情的破裂促使罗素写成了《自由人的崇拜》这篇名文;他由此陷入了感情的困顿,但却又因此能够全力投入《数学原理》一书的写作;而奥托1http:///mingren4960 琳夫人,对罗素一生不断产生影响的女性,在罗素将他研究重心从数学逻辑移向哲学的时候给她以极大的鼓励 二、罗素初上剑桥时(1890),“害羞又自命不凡”,后来怎样成为享有巨大把握听众能力的演讲大师 让我们看一段关于罗素在三一学院讲课的描述颀长挺拔的身躯,合体妥帖的长衣,手中的讲稿,与同他的年龄也许不相符合的坚毅与活力一起走向讲台他年纪的某种征象,显示在他脸上深深地皱纹和他面部肌肉间歇性的颤动中但他的举止却永不停息的充满青春活力课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他眼睛生气勃勃地闪动他快速有力的动作绝没有现实老年中风的任何迹象,显示出的只是他心灵与感觉的旺盛活力 剑桥辩论协会的作用是可观的。
该会的会员们渴望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的深层问题它给罗素一种社会精英的归属感,一种知识界的同志情谊以及为了以后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韬光养晦、秣马厉兵的感觉这些都开始抵消他在彭布罗克庄园所受的负面影响,至少部分解决了他与同龄人在精神心灵上几乎隔绝的状态 参与社会实践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助力他在支持反征募团体期间,用尽了他的经历,没有留下任何使他精神不好的东西而且,当一种情感不再起作用时,他能够抛弃这种情感,并用一种情感之下的冷静理智取而代之;能用个人实践的例子,去为公共目的服务他到南威尔士做旅行讲演,穿行于那些灰色的村庄,与工人阶层进行广泛接触他写道:“我自己要把我所期待的斗争进行到底;但这是值得的我喜欢这一切„„很晚以来我对我自己才有所发现我沉着而清醒,我自己内部不再有不能实现的东西的情感,它曾经是一种长久的折磨我不在乎当局会对我做出什么,他们不再能够阻止我以前,我既感到恶心,又感到只能被动地服从;现在,我感到积极向上,并对我的积极性感到满足我一点也没有内在的不和谐,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地让我觉得麻烦这真是一种令人欣羡的状态——顺从本性,奉献于追求的事业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三、罗素这样指出大学生的弊病。
他们热请而又渴望获得知识,但是他们所知不多,缺乏训练,而且很懒,梦想着别人能够把知识灌进他们的大脑,而自己可以毫不费力 虽然罗素对中国的看法非左即右,要么崇拜得五体投地,要么贬得一文不值,但是这句评价是很犀利又贴切的,也许连我们本身还未曾注意到 我们都知道要广泛阅读,要勤于实践,但是我们从不这样做我们抱怨没有practice的机会,只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机会我们渴望成为鸿儒,渴望博采众长内外兼修,却又在知识的宏伟殿堂前望而却步我们想象着成为理想中的楷模需要有哪些品质,也只是想象,抑或yy而已 以前炒得很火的某种可以将压缩了知识的芯片植入人大脑的构思,现在想来或许就是出于这种惰性思维 就我自己而言,从小生长于三代信奉宗教的家庭,又耳濡目染着中国传统文化——二者都或多或少有着“避世”“归隐”的思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天人合一”、“浩然之气”等传统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也成为一种抱怨和逃避的借口相信命格,相信因缘,相信冥冥之中自有真理,固然可以活的更加随和坦荡,但也因此失去了上进拼搏的气概 第二篇:罗素伯特兰罗素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伯特兰罗素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中文名: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毕业院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校: 外文名: 3rdearlrussell信仰:无神论或不可知论 国籍:英国创立分析哲学 主要成出生地:威尔士195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就: 出生日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公元1872年5月18日 期:代表作《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逝世日品:理》《物的分析》 公元1970年2月2日 期:主要领 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认识论 职业:作家、哲学家、数学家域:目录 人物生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