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三段式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doc
7页浅谈“三段式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希望,要求教师合理高 效运用课堂40分钟我校探索的“三段式自主学习”模式用“自学激疑 ——自主探究、释疑点拨——应用拓展”三个环节,不但使课堂教学的时 间得到合理分配,而口让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促进,学生自愿投 入到学习中,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三段式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希望,要求教师合理高效运用课堂 40分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智慧的生 成,在有限时间内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1寻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症结问题听了多名教师的数学教学,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一是 “讲”(满堂灌),二是“练”(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 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上效率不高,就用课后 时间来弥补,增加课外作业费力不讨好,学生学而不会的现象依然存在案例】小学数学四年级《解决问题》,例题:“山雀每天吃165只害 虫,啄木鸟吃的只数比山雀的3倍少45只,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 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线段图教学,老师对画线段图是这样处理的:1.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指出:这条线段表示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那啄木鸟的只数该怎样表示呢?请学生说一说。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演 示画出表示啄木鸟只数的线段,学生在作业木上跟着老师画……1.2师把信息改成“多45只”,问:现在啄木鸟的只数该怎样表示呢? 本以为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画,可老师依旧在黑板上示范画线段 图,学生跟着老师画……1.3在完成数学书第9页的练习题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再 次在黑板上示范画出了线段图……至始至终都是老师示范画线段图,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 图,说明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还不够信任,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得很 明白,课堂进程很流畅,但学生却少了动脑的机会,遇到问题学生还是不 会解决这就是一直怵I扰我们的“教了还是不会”的问题,所以,我们的 数学课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何放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 转换和评价他强调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 是一种产品 [1]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才能转换为学生有 益的学习我们在小学数学领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种教学 模式,并定名为“三段式自主学习”2 “三段式自主学习”的基本框架2.1 “三段式自主学习”的具体环节:“三段式自主学习”指的是教 学程序分为三个环节,“自学激疑一一自主探究,释疑点拨——自主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它们的理解进一 步深入我校的“三段式口主学习”沿承这一理念,在这三个环节中坚持 体现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 价值和可修正性,以实现试图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2]这三个环节在时间上有大致的要求,把课堂40分钟进行合理规划: 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学激疑;2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探究,释疑点拨; 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应用具体坏节如下:2.1.1自学激疑•“自学激疑” 10分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來 运用“口学小提示”,可以选择在课前预习10分钟或者课中自学10分钟自学小提示”布置了具体的自学任务,有明确的自学时间、自学要求, 确保自学到位这里的“自学”并不意味着纯粹的让学牛自己去看书预习,而是指在 学习一个新知识时,为学生创设认知需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 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 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激发疑问的方式可 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复习引入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 题;通过学生观察探究具体学习材料产生问题;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 动手操作、讲故事猜谜语筹形式产生问题。
2.1.2自主探究、释疑点拨•“自主探究、释疑点拨” 20分钟,师生 互动合作、展示点评、质疑探究展示的分工明确,展示方式可口头、可 书面,书面展示的人尽量多老师就追问、补充、总结,在这一环节,我 们提倡实物展示台与黑板结合使用,方便、快捷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宙地、开放地去 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具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 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 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①让学生自 己确定方法②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③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④让学生 自己操作实验⑤让学牛自己尝试解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纠 错教师只是“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价值和可修止性,培养学生运用 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口我促进2. 1.3自主应用•“自主应用” 10分钟,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达标 检测留出10分钟左右给学生总结梳理,检测过关教师指导学牛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 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 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 力。
2.2 “三段式自主学习”的教师支持:在“三段式自主学习”中,教 师的影子似乎淡化了许多正所谓教无痕,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教师具体应该做到哪些呢?2.2.1备课环节:教师从备课始就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晰地知道 所备的课是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在把 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完成对自学小提示的编制所谓的自学小提示,就是教师将所要学习在内 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小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以自学小提示 为线索,亲口经丿力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的掌握与理解通过自学小提示的使用,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加强了自学的针对性,提 高了学生口学的效率 2.2.2上课环节:深入理解“三段式自主学习”的三个环节,把握每一个环节所应该达到的目标教学过程要符合学 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 “过程”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要关注实现有效学习 的有效程度;要关注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 态与价值追求要关注如何自学、如何展示、如何交流、如何分组、如何 评价。
2.2.3反思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深入反思,为 下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案提供支撑教师间可采取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观摩 课、汇报课、研讨课等多种教研形式,深入课堂,掌握构建新的课堂教学 模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潜心研究,深入交流,实现“精品教案”和“高 效课堂”2.3 “三段式自主学习”的案例例举【案例】笔算除法(一)第一环节:自主学习2.3.1导入课题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和 估算,根据我们学习运算的规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什么知识呢?(师 板书课题)2.3.2自主学习师:同学们在动物园见过老虎吗?想不想知道虎宝 宝从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后到学会独立捕食生活需要多少天吗?自主学 习104页例1后就知道了完成自学提示2.3.3同桌交流,互相倾听师点拨:我们学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除数变成了两 位数,我们看哪些同学会利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请把你在竖式计算中发现了什么,要注意些什么与你的同桌交流交 流第二环节:探究新知(30分钟左右)(1) 生汇报结果,上台展示180除以30等于6怎样想的?(2) 探究例1第2题师:谁来解决第2个问题呢?学生板演,说 计算过程。
师:哪些同学还有不同的发现你在用竖式计算时先看被除数 的前几位?这里能不能商3,为什么?商1呢?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还要 注意什么?注意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要工整、规范3) 师:根据相关信息,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第三环节:拓展训练、教师小结10分钟左右)(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说说什么情况下商是一位数?什么情 况下商是两位数?(2) 独立完成107页练习十六1题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案例就是我校“三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整 个活动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3 “三段式自主学习”实现的目标3.1教师“三新” 3.1.1更新教育观念在本模式的促进下,教师主动去学习新课标精 神,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 得到不同的发展3.1.2创新教学方法本模式下,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具体指导各 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参与学生的讨 论、交流,努力为学生解惑释疑3.1.3教师心态自然在此模式下,每个教师都用孩子的眼光去分析 和看待每个孩子,与孩子及家长更贴近3.2学生“三会”3.2.1学会思考没有思维,就没有数学。
一方面,在自学时能根 据自学小提示进行有效地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的启发也能激 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3.2.2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口主分组,能合 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学会聆听别人发言,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3.2.3学会自主反思评价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对自己在教学 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逐步学会自我反思能容纳别人不同的观点,能 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取长补短,发展自我经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三段式口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每种类 型的小学数学课都适用,但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是科学有效,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 展参考文献[1, 2]崔允潮•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