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诗歌翻译之补字诀(教师版).pdf
2页黄富忠 365 天--译诗1 诗歌翻译之补字诀 【举要治繁 】 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跳跃”的艺术,因为它要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必定会留下 很多空白让读者咀嚼因此翻译时,就必须把“空白”补充上去而这种补充是具有一定的逻 辑推理性的,不过这种推理,肯定具有“模糊地带”,毕竟这不是数理化的推理 ②2017 年高考诗歌高考题有5 个备选项,这样每句诗的翻译就成了重中之重了以前只 有两个大题时,具体每句诗的意思可能不必都要了解,现在“四联”诗,也只能有四个选项, 所以每句的翻译就肯定会落实到选项了 ③近几年看,诗歌字面意思的翻译都比较容易,难译之处多在多义词或句间联系 一、补主语,明诗意 【新课标高考 】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2016) 【翻译解析 】 ①补主语:(汉江)横溃豁中国,(汉江)崔嵬飞迅湍 ②补介词:(汉江)(于)中国横溃豁,(汉江)(于)崔嵬飞迅湍 ③译: (汉江)(在)辽阔的中原地区四处横流,(在) 崇山峻岭 间湍急迅猛地飞去 设题 ★:汉江横贯中原大地,波涛汹涌,浪头像一座山一样高大 【对应高考 】 一、勖剑 古物神光雪见羞,未能擎出恐泉流 暗临黑水蛟螭泣,潜倚空山鬼魅愁。
①(剑)未能擎出恐泉流--以“泉”喻剑 ②(剑)暗临黑水蛟螭泣,(剑)潜倚空山鬼魅愁 ③译:上古神剑闪着寒光,那白色的光茫,让白雪也逊色三分;不 敢把剑抽出,因为怕剑会象泉水一样流走;它来到在黑暗的深渊中,就 是蛟龙也会怕得哭泣;它潜行到空山中,鬼魅也会愁眉苦脸 设题 ★:A.本诗一句是说上古神剑闪着的寒光,让白雪也逊色几分, 是从剑光的角度说明剑的不平凡 B.这把神剑明晃晃的,闪着流动的光泽,仿佛一汪流动的泉水,有 灵性一般同时写出了害怕剑丢失,对剑的喜爱 二、听僧吹芦管薛涛 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劳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 ①补: (芦管之声如)晓蝉呜咽暮莺愁 ②译:吹奏芦管之声如同清晨蝉鸣的声音,又好像傍晚时候黄莺 愁畅的叫声 主语,在首句中 “汉江”是这四句 的主语 主语,在题目中 首句中的“古物” 即题目中的 “剑” ①有比喻之意 题 目 暗 示 描 写 对 象有比喻之意 设题 ★: A秋天,在一个晓蝉呜咽,黄莺悲啼的环境下,僧人触景 生情,吹起了芦管 三、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李欣唐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设题 ★: A世人在长风中自在的来往着,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筚篥的 乐声,寒风着吹着古桑古柏的树叶,顿时让人感到寒飕飕的 ①()如 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 ②译:世人只晓听声而不懂得欣赏,(那乐声) 恰如那狂飙旋风独 来独往 (象) 寒风吹摇枯桑老柏沙沙响,(象) 九只雏凤绕着老母啾 啾唤 (象) 龙吟虎啸一齐迸发的吼声,(象) 万籁百泉相杂咆哮的秋 音忽然声调急转变作了渔阳掺,(有如) 黄云笼罩白日昏昏暗暗 四、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补动词) 海内风尘 (我和) 诸弟隔, (我) 天涯涕泪一身遥 (2016 上海高考)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 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 甫草堂的东边 设题 ★: A 诗人出城野望,但见远处皑皑白雪(覆盖着) 西山三城的堡 垒;近处南浦的清江之上横跨着万里桥,心生萧条之感 B.我风尘仆仆来到成都,与诸弟久不通音信,天涯远隔, 顿时涕泗滂沱 译:皑皑白雪 (覆盖着) 西山三城的堡垒,南浦的清江之上(横跨着) 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事不断, (我和) 几个弟弟被阻隔, 音信全无;(我) 孤身一人沦落到遥远的天涯(“天涯”“一身遥”),泪下潸潸,凄怆 而寂寥。
【朝花夕拾 】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①(横竹)如“卧龙偃蹇雷不惊” 译:横竹 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 设题 ★:画中一条长龙横卧,很是安详,似乎雷打也不能使惊醒 【模拟练兵 】 子规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描 写 对 象 在 题 目 中全诗皆比喻 主语,无暗示,因 为主语是诗人 补主语之后,可知 “不惊”的是“横 竹”, 而不是“雷” ①前四句的主语, 都应该是 “子规” , 以子规喻人 ②第二联, 要把 “子 规”放进去 ②此为翻译第一联 ③ 此 为 翻 译 第 二 联注意“子规” 在景色中 ④“泪” 与“断魂” 皆由啼声引起 ⑤全诗皆是借“子 规”抒情,故最后 的“尔”亦是“子 规” ⑥中心和手法的辨 别 背景:他与范仲淹为好友,范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他对范仲淹的遭 贬极为同情,因上奏章慷慨陈词,亦被贬为筠州酒税这首《子规》是 诗感此事而作,在诗中,他竭力为范仲淹辩护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D )( E) A.子规声起,一春将暮;而“声声”响起,则此鸟必有万古的沉冤在。
鸟冤,即人冤 B.第二联描写暮春景色:子规(在疏烟明月和微雨落花中)啼叫,声声 泣血,更显悲凉 C.子规的啼声,让诗人想起范仲淹的冤屈,不由得涕泪滂沱,眼泪都要 流干了 D.为了范仲淹,诗人也不想当官了,而是想起了家园,表现出余靖仗义 的一面 E.全诗的核心是一个“冤”字开首二句,托物起兴,沉郁凄凉;最后 两句委婉含蓄 二、补介词,明诗序 【浙江高考 】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①补:射虎 (于) 山横一骑落魄 (于) 封侯事,岁晚 (于) 田间 ②调序:(在)山,一骑横出, 射虎在) 封侯事落魄, 岁晚(在) 男间 (也可在脑海中出现“山”“人”“虎”构成图画,再叙述) ③(在山中) ,横骑着骏马,引弓射向石头间的“猛虎”;(在封 侯的事情上)没有实现,晚年落魄成了(在田间劳作)的农夫 【对应高考 】 一、阮郎归 皇州新景媚晴春春晴媚景新万家明月醉风清清风醉月明 ①“万家(于)明月醉(于)风清”--在清风中陶醉 ②“醉(于)月明”--在明月中陶醉 ③调序:(于明月),万家醉(于)风清于)月明醉 ④译: (在明月的清辉中),人们陶醉于和暖的春风;(在春风 的吹拂下) ,人们沐浴着皎洁的月光。
用了避复的手法) 二、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①“于”字是常见 的补弃介词 ②在文言文中 “于” 做状语常后置,所 以翻译时,要放到 动词前面去 ③ “从,, 到,, ” 也是常见的添加的 介词 补:①(自)红颜弃轩昂,(到)白首卧松云 ②醉(于)月频中圣,迷(于)花不事君 ③译: (从)红颜少壮时期就放弃了追求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直到) 白发苍苍都卧于松风白云间逍遥自在 (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堪为酒中之 圣;有时则 (在繁花丛中)被美景所迷,流连忘返,不用为事奉君主而 操心 三、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补:野旷天低(于)树 译: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 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 意合 情投,, 【模拟练兵 】 江行望匡庐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判断: A风雨近在咫尺,让我心生愁怅 X ) 判断: B“我”仰望庐山高峰峻岭,云雾缭绕,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 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给庐山增添神奇浪漫的色彩√) 分析:①“咫尺愁风雨”中“咫尺”的主语?--(匡庐) ②“风雨”前应该有一个介词是?---(因) ③“只疑”前应该有一个主语,是?---(“我”) 全诗翻译:庐山近在咫尺,却因为风雨而让我不能攀登;我怀疑在云雾 缭绕的洞穴之中,还有六朝时期的僧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