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劳务工心理学论文范文-简述建筑劳务工心理常见理由word版下载.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5042006
  • 上传时间:2021-11-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8.7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劳务工心理学论文范文:简述建筑劳务工心理常见理由word版下载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劳务工心理常见理由的优秀论文范文, 对正在写有关于劳务工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 片段:摘要:作为在城市劳动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建筑劳务工,市于各种社 会理由,他们产牛了特殊的心理理由,这些存在的社会心理造成的很 多不好的社会行为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对 建筑劳务工的心理进行了解并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工心理理 由,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 本文中,笔者对建筑劳务工的社会心理目前状况进行介绍,对产生心 理理由的理由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给关注劳务工 的心理理由的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劳务工 心理常见理由冃前状况 分析 措施一、建筑劳务工的社会心理理由目前状况建筑劳务工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别特 殊,从而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社会心理,只有了解他们的社会心理理由, 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解决劳务工的社会心理理由)生活的孤单、寂寞感多数的劳务工都来在于农村,单独外出务工,工作中的苦与累 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遇到困难也得不到帮助,缺乏家庭的温暖,加上 建筑施工的工作条件比较苦,劳动强度大,没有休闲和文化生活,更 多的劳务工仅在白天在建筑工地上忙碌,晚上栖身陋室,无所事事, 精神生活极其匮乏。

      二) 对城市的冷漠和疏离感劳务工出来打工,目的就是挣钱,他们没有过多考虑到在城市 做其他的事情,对城市也没有什么感情,他们相对于城市来说,只是 这个城市的过客,这种心理使他们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对 于劳务工的现代化进程发展也是不利的,这是由于这种短期的暂住行 为,以及劳务工的过客心理,使有些素质较低的劳务工从事犯罪行为, 增加了城市不稳定因素三) 封闭与拒绝心理在城市打工生活的劳务工受到城市的强烈排斥加剧了他们对城 市不适应的焦虑,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正因为这样,他们除了 打工的建筑工地,很少去城市的其他地方游玩,他们把口己封闭在建 筑工地的“城中村”里,不去和外面的城市居民以及城市文化进行交 流,把活动范围、社会交往和文化习俗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也拒绝 走出这个范围这种封闭与拒绝心理只会导致劳务工和城镇主流社会 以及主流文化越离越远,使他们特有的异乡的孤独感越來越强烈四) 身份的落差造成对城市的仇视心理虽然现在经济的发展很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是 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农村,劳务工之间 的差距不是很大,彼此也就没什么感觉,但一旦进入城市,这样的差 距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们的面前,一边是城市的繁荣和城市人的优越 感,另一半就是自己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的窘迫困境,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身份的落差极易产生扭曲的心理而我国的二元制社会结构造 成了就业和户籍制度的障碍,使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这个差距 的希望无情的破灭,使他们对所打工的城市产生仇视心理,容易做出 危害社会的事情五) 在城市没有安全感建筑劳务工在城市里的职业就是苦力活,工作的性质也很危险, 加上施工现场对安全保护不够,劳务工在建筑工地伤亡的安全事故经 常发生,而对劳务工的劳动权益相关部门维护力度不足,劳务工自身 又缺少相应法律知识,以致一旦出现损害劳务工权益的事情,他们的 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妥善保护这就造成了劳务工在城市生活中缺乏安 全感六) 强烈的被排斥感即使劳务工想在城市发展,由于受到户口的限制,不能享受与 城镇居民同样的教育机会、医疗保健、就业等等,即使有优惠政策劳 务工也得不到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务工根本就享受 不到,尤其是在医疗方面,一旦劳务工在城里生病住院,因为没有相 应的医疗保险措施,高额的医疗费用就会使劳务工望而退步,这使劳 务工产生强烈的被排斥感七) 迷茫失落感劳务工被边缘化,使得年龄较轻的劳务工陷入对身份认知的混 乱状态,分不清自己到底应该属于城市还是农村,造成他们对自己权 利和义务也无法去正确的认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身份就是一个 人的象征,而恰恰是身份的模糊,给年青一代的劳务工造成了身份的 混乱,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对各方面认知的模糊,对这些方面的无所 适从二、建筑劳务工社会心理产生的理由(-)社会角色变化产生心理理市劳务工从农村迁入城市后,由原来的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工人 角色,这个角色超出了他们的过去习惯的角色的范围劳务工对自己 在建筑工地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失去了认知,对自己应该充当什 么角色认识不清,尤其是很多的劳务工,文化素质和思维方式显著落 后,不能被城里人接受和承认,对他们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怀, 引起或加重劳务工感到孤立和无助二) 社会交换的不平等产生的心理理由劳务工在城里工作,为所在城市的建筑施工、繁荣发展作岀了 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付出却没有得到一个公平的交换劳务工的 薪水相比与城市中的人群普遍不高,有的时候他们和城镇居民做同样 的工作却得不到同等的待遇在社会中,劳务工同样不被社会所接受 和尊重,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城市里他们一直受到很大的排斥 和歧视,得不到城市的接受和容纳,得不到尊重,逐渐被城市边缘化, 包括在用工时也会受到歧视三) 参照对象变化造成的心理理由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水平的差距仍很明显,劳务工在农村的时 候参照对象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各方面都差距不大,对羞距的认 识没有明显印象,但一旦进入城市,参照的对象就转变了,城市里的 居民成了他们的参照对象,劳务工和城里人相比,差距就显而易见的 体现出来了。

      而我国的就业和户籍制度也是造成这个差距的理由之 一这而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务工拿着微薄的收入,而那面却是繁荣、 富裕的城市和城市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就造成了劳务工心理出现理 由四) 从需要的矛盾产生了心理理由建筑劳务工的生活十分困苦,他们白天顶烈日挥汗如雨干着繁 重的建筑体力活,吃的却是清汤清水的饭菜,晚上住的是充满各种汗 臭味的简易工棚,睡得是几十人的大板铺,而挣得每一分钱都寄回了 家,牛•活成了他们最迫切的需求由于劳务工的被边缘化,他们的权 利也无法保证,使他们在打工的这个城市没有安全感,他们对安全需 求也得不到满足很多劳务工都有一技之长,出来打工也是受到经济 压力的逼迫,他们的个人素质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身份的理由以及 城市对劳务工的歧视,他们的自我价值被限制,出现心理理由是不可 避开的三、建筑劳务工心理理由的解决措施在未来几十年里,劳务工和城镇居民将是城市里共同生活、长 期共存的两个社会群体,只有提高认识,去建立理解并进行良好的沟 通,消除二者之间的误会、障碍和歧视,才能避开社会冲突,确保我 们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一)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劳务工城市归属感建筑劳务工的工作取决于城市发展的规模,只要这个城市仍旧 在发展,建筑仍旧在进行,建筑劳务工就会在这个城市牛•活。

      而户籍 的限制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劳务工群体无法集成大量的流动性,而对劳 务工的不公平待遇也造成了劳务工群体对所在城市社会的不满,只有 城市和社会形成开放的模式,接纳劳务工,这部分劳务工才不会再有 孤单感,才能对城市满意,才能融入城市社会,心理理由自然也就迎 刃而解二) 利用传媒,消除城市居民对民工的误解与歧视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媒体对外来务工人员给城市的贡献宣传的比 较少,而对劳务工的低质量的负而报道却屡见不鲜,还经常强化城镇 人的高素质,贬低劳务工的素质,这无疑造成一些城镇居民对农民工 的歧视和偏见,也导致出现了一个缺乏公平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想要 消除这种歧视和偏见,首先必须要纠正媒体的立场,推动公平的媒体 宣传,其次,媒体应该纠正流行的谬误,还劳务工清白,再次,媒体 的宣传,应该引导市民公开、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劳务工,最后,媒体 应该尊重劳务工的文化和心理需求三) 平等对待进城农民,将劳务工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劳务工在城市里的权益,政府要有相关的部门进行约束, 对侵害劳务工合理权益的单位和个人,政府部门尽快作出严肃处理 还要在劳务工的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的教育等方面对劳 务工进行帮助,对劳务工的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在 生活上对他们进行照顾,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他们 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1] 唐兴彦•建筑劳务用工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L (24)[2] 徐顺生,阳胜秋,黄永兰,罗小年•建筑民工心理卫生状况 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 (04)[3] 李忠民,曲阿珠,武雄飞,麦超,王照平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劳务工心理常见理由的优秀论文范文, 对正在写有关于劳务工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 片段:以浙江省为例•管理观察,2012, (32) 家晓余,建筑劳务工心理常见理由相关刘丽琼,陈群林,熊燕•海口市建筑农民工心理 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06)上一页12・大连市建筑系统农民工身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国际生殖健康/ 计划生育杂志,2012, (03)[4] 董敏杰•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一一以浙江 省为例[J]•管理观察,2012, (32)[5] 家晓余,相关刘丽琼,陈群林,熊燕•海口市建筑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0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