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doc
4页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他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他主张同时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就用“有言之教”,如不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这里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孔子称“予欲无言”,他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而且具有广博知识这一条还不包括在内):一,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教师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作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晋人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可见“人师”的标准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求为人师表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也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家贫,他常接济;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学生死了,他十分伤感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还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做到了“无私无隐”,并寄予无限期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他还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轻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敬佩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教人得法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孔子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痛哭难舍。
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三年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论语·子罕》)表达了学生对孔子无限的怀念和敬仰墨子在教育实践中也强调尊师爱生,墨家师生之间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墨子和他的学生们“以裘褐为衣,以跂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学生追随墨子“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同生死、共患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荀子把是否“贵师重傅"提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并提倡学生超过老师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苟子·大略》)他认为学生对于老师不仅有知识学问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担负着超越前人已有智慧、推进学术水平的责任他以形象的语言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学问是没有止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上有一句话:“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扬雄《法言·学行》上有一句话:“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宋代一些教育家也是尊师爱生的典范胡瑗一方面提倡“严师弟子之礼”;另一方面也倡导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他平日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也敬他如父兄。
程颢和善可亲,学生们和他相处,常感到“如坐春风和气中”程颐则威严刚毅,有的学生见他瞑目静坐而不敢惊动,立于门内等候至雪深尺余,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朱熹曾批评过官学师生关系淡漠的缺点,“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发扬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学生黄斡在其编撰的《朱子行状》中说:“朱子讲论经典,通贯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反映了一个伟大教师的情操朱熹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不是消极的防范,而是积极的引导,不重形式的条文规定,而重在启发学生自觉遵守热心教人,方法得当,才能加深师生情谊,密切师生关系朱熹的这些经验,包含了普遍的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常为后人所称道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