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融合策略研究.docx
6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融合策略研究 Summary: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旨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融合策略,包括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融合、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透以及课外实践的强化研究指出,虽然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面临一定挑战,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增加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Keys:课程思政;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引言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模式,旨在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路径,分析当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通过研究,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性建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具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重要性(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课程思政,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自21世纪初提出以来,课程思政已逐渐演变为系统化的教学理念,涵盖了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发展初期,课程思政主要关注理论课程的思政融入,但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逐渐扩展至各学科和专业课程,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实施越来越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而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提升了教育的综合效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二)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实用,以技术和技能为主,但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专业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社会背景,课程思政有助于统一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对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
三)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紧密相关课程思政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注重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将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具体而言,课程思政通过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一)社会责任感的定义与构成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一概念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对集体利益的关怀以及对他人权益的尊重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个人行为中,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促使个体在行动中考虑长远的社会影响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总体较为薄弱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多数课程仍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导致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有限。
此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也相对不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深化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课程设置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全面理解其次,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也对学生的责任感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缺乏责任感的榜样最后,高职院校的资源配置和实践机会有限,学生缺乏参与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的实际经历,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三、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融合路径(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融合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融合是实现课程思政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通过在课程设计阶段明确思政目标,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例如,在课程目标设定中,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入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案例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渗透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环节,通过渗透思政元素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内容结合,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道德伦理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引入相关的社会案例,分析其中的社会责任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渗透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三)课外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强化课外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公益项目等,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体验社会责任的实际意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和重要性此外,课外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结论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并通过课外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感,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还能提高其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尽管当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实施以及丰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ference[1]李静,陈伟.课程思政与高职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23(11):45-50.[2]张芳,王磊.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24(2):78-83.[3]刘海,王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与效果分析[J].教育与教学,2023(9):56-6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