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有限公司高三物理8月月考试题.doc
7页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有限公司2019届高三物理8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10分;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第1~8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第9~12题有多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在离地高h处,沿竖直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抛出两个小球,它们的初速度大小均为v,不计空气阻力,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A. B. C. D.2.蹦床运动要求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起、腾空并做空中运动为了测量运动员跃起的高度,训练时可在弹性网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利用传感器记录弹性网所受的压力,并在计算机上作出压力—时间图像,假如作出的图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可视为质点,则运动员跃起的最大高度是(g取10 m/s2)A.1.8 m B. 3.6 m C.5.0 m D.7.2 m3.一质点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v-t图像如图所示质点在t=0时位于x=5 m处,开始沿x轴正向运动当t=8 s时,质点在x轴上的位置为A.x=3 m B.x=8 mC.x=9 m D.x=14 m4.距地面高5 m的水平直轨道上A、B两点相距2 m,在B点用细线悬挂一小球,离地高度为h,如图所示。
小车始终以4 m/s的速度沿轨道匀速运动,经过A点时将随车携带的小球由轨道高度自由卸下,小车运动至B点时细线被轧断,最后两球同时落地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g=10 m/s2可求得h等于A.1.25 m B. 2.25 mC.3.75 m D.4.75 m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6.如图,在固定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外力F的作用,F平行于斜面向上若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F1和F2(F2>0)由此可求出A.物块的质量B.斜面的倾角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D.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7.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A. B. C. D.8.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角的力F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F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F1和F2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1 B.2-C.- D.1-9.如图所示,球A的重力为G,上端通过挂于O点的竖直悬线固定,下端与水平桌面相接触,悬线对球A、水平桌面对球A的弹力大小可能为A.0,G B. G,0C. , D. ,G10.如图所示,电灯的重力G=10 N,AO绳与顶板间的夹角为45°,BO绳水平,AO绳的拉力为FA,BO绳的拉力为FB,则A.FA=10 NB.FA=10 NC.FB=10 ND.FB=10 N11.如图所示,在夜光风筝比赛现场,某段时间内某小赛手和风筝均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风筝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30°,风筝的质量为m=1 kg,轻质细线中的张力为FT=10 N,该同学的质量为M=29 kg,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风对风筝的作用力认为与风筝垂直,g取10 m/s2)A.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为10 NB.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C.人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D.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人和风筝整体的重力,即300 N12.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间隔为2s,它们运动的v-t图像分别如图直线甲、乙所示。
则A.t=2 s时,两球高度差一定为40 mB.t=4 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C.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D.甲球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相等第II卷(非选择题)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9分,第14题9分,共18分)13.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中光电门1更靠近小球释放点),小球释放器(可使小球无初速释放)、网兜实验时可用两光电门测量小球从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间t,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1)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所示,则小球直径为________cm2)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保持光电门2的位置不变,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则h、t、g、v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h=____________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 -t图线,若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根据图线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14.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弹簧弹力的时候,测得弹力的大小F和弹簧长度L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由图线可知:(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2)为了用弹簧测定两木块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①为了用某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A和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你认为方案________更合理②甲方案中,若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0 N和20.0 N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6.0 N,b的示数为11.0 N,则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五、计算题(本题包含5个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计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8分)如图所示,光滑金属球的质量G=40N.它的左侧紧靠竖直的墙壁,右侧置于倾角 的斜面体上已知斜面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并保持静止状态,sin37°=0.6,cos37=0.8.求:(1)墙壁对金属球的弹力大小;(2)水平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的大小 16.(12分)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斜面上正在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所示。
现测得xAB=15 cm,xBC=20 cm,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相同求:(1)小球的加速度;(2)拍摄时,B球的速度;(3)C、D两球相距多远17.(12分)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 m 和200 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 s和19.30 s假定他在100 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 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 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 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18.(12分)甲、乙两个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 m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乙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跑出25 m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现在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乙奔来,乙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若要求乙接棒时奔跑达到最大速度的80%,则:(1)乙在接力区须奔出多少距离?(2)乙应在距离甲多远时起跑?和诚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8月月考物理参考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10分;命题人:刘大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第1~8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第9~12题有多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23456A C BA A C 789101112CB ABCAD AB BD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8分,第14题10分,共18分) 13. (1)1.180 (2)vt-gt2 (3)2k 14. (1)300 N/m (2)①甲 ②0.3三、计算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44分) 15. (1)金属球静止,受三力且平衡 由平衡条件可得墙壁对金属球的弹力为 (2)斜面体对金属球的弹力为 由斜面体平衡可知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为 16. 解析:(1)由Δx=aT2得a=== m/s2=5 m/s22)vB== m/s=1.75 m/s3)由Δx=xCD-xBC=xBC-xAB得xCD=xBC+(xBC-xAB)=20 cm+5 cm=25 cm答案:(1)5 m/s2 (2)1.75 m/s (3)25 cm 17.解析:(1)设加速所用时间为t(以s为单位),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以m/s为单位),则有vt+(9.69-0.15-t)v=100vt+(19.30-0.15-t)×0.96v=200解得t=1.29 sv=11.24 m/s。
2)设加速度大小为a,则a==8.71 m/s2答案:(1)1.29 s 11.24 m/s (2)8.71 m/s218. [解析] 本题涉及两个研究对象,其中甲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运动员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关联的地方是:①从开始运动至完成交接棒过程,他们的运动时间相等;②在这段时间内,甲的位移等于乙的位移与乙起跑时甲、乙之间距离的和设甲、乙的最大速度为v,从乙起跑到接棒的过程中,甲、乙运动时间为t1)乙起跑后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其加速度为a,v2=2ax乙接棒时奔跑达到最大速度的80%,得v1=v×80%,v12=2ax乙,x乙==16 m乙在接力区须奔出的距离为16 m2)乙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从起跑到接棒的时间为t,t==,x乙=t;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在乙从起跑到接棒的时间t内的位移为x甲=vt;乙起跑时距离甲的距离为Δx=x甲-x乙=24 m[答案] (1)16 m (2)24 m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