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浅析教育理论论文.doc
3页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浅析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是我国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社会边缘群体在高速城市化带来人口大规模流动以及户籍制度和 教育 体制滞后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渐严重 1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具体问题 1.1 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态度 对城市流动人口实行管理与教育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的政策取向、现实困难等无疑是影响和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1)在一部分城市,一直把流动人口看作到城市来做几年就会回到乡下去的过渡人群,而绝不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状态就决定了这些城市在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态度消极被动但实际上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很多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生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生活时间是十几甚至二十多年了流动人口”的说法过于强调其不稳定性,本身容易给城市管理者一种误导 (2)政策和 法律 法规的缺失,《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即当地政府所要解决的仅是向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以及按照户籍学生人口数量把教育经费预算由当地区下拨到学校。
而流入人口没有当地户籍,所以当地政府也就没有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教育专项资金从法律上看,流入地政府也就不对流入人口子女入学担负主要责任对那些举家迁移进城务工人口及子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举措来应对,准备不充分,城镇学校数量优先,师资资源也不充足 (3)我们国家所提供和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依据其户籍就近入学,不允许选择其他学校,而儿童的户籍一般都是以其父母居住地为主要依据来进行登记,这样看来,流动人口子女既没有城市户口,也没有学区户口,并且大部分人员在流入地频繁更换居所,通常的做法是将流动人口子女全部认定为择校生 1.2 “第二代移民”问题 所谓“第二代移民”,即打工者的“第二代”,是指出生在城市或者很小就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父辈经历过的从 农村 到城市的过程,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基本完全按照迁入地的标准与父辈的期望不同,他们强烈地要求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第二代移民对于其面临的不平等缺乏忍耐性,这与目前流动人口犯罪频发的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不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难免会使其进一步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这是非常危险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教育 科学 研究院进行的“改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中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对北京态度的调查,在回答“你羡慕北京的孩子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42.1%的流动人口子女回答“羡慕”,另57.9%回答“不羡慕”。
羡慕”的原因主要是羡慕北京孩子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羡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城里孩子优越感和歧视态度的一种抵触 1.3 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 (1)智力 发展 根据有关调查,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环境变更、家庭结构动荡、家庭教育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家庭的流动、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许多报告中老师的反映,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在迁徙之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成绩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速下降,从而难以转化原因主要是其家乡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知识基础差,到城市后又不能顺利入学,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2)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本身无暇过问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将子女交给学校,而与学校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沟通这其中很多是子女跟随父母一方(主要是父亲)进城,他们不但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关爱,而且长年累月地处在家庭温暖的缺失状态,在陌生的环境中找不到人格的归属、心灵的依靠学习上缺乏家长的指导,遇到难题自己解决;生活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独(下转第5页)(上接第3页)立自主性强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长素质大部分较低,学前教育基本空白,所以行为习惯基础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出现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等问题。
2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研究的不足 第一,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公平性、参与者角色和政策等方面第二,研究重心是教育公平,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公平的研究较少;对制度的不公平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少第三,关注焦点集中在城市,对 农村 的留守儿童关注不足第四,研究对象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民工幼儿教育方面的关注很少第五,研究的偏向性特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应该用可持续 发展 的眼光来看,将其以未来升学就业相结合研究,而不应仅仅只从其目前入学状况来研究,从而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所受教育的实用性第六,教育管理制度缺失采用 电子 学籍管理制度,实现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流入地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中 3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策略 第一,国家教育政策必须纠正“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优先改善农村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统筹规划,优化学校城乡布局,鼓励农村投资兴建学校,引进师资力量,使农村子女能就近上学第二,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地位,研究提出义务教育体制革新,出台与实际相结合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政策法规。
第三,更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的权责范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费用的拨付权责第四,政府用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专项资金要落实到位,同时鼓励并接受社会的赞助和捐赠第五,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公办学校收费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闲置教育资源,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从多方面拓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渠道,发展寄宿学校,提高教师师资力量建设,重培养,重发展,重鼓励,尽可能让农村儿童本地就学第六,邀请教育和儿童心理方面的专家适时举办各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相关讲座、现场咨询和调查,帮助流动人口家庭子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障碍第七,多方面深层次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报道和宣传,让城市人口深入了解这个群体 4 总结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十分急迫的问题,能否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将对我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产生重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给流动人口子女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 文献 [1]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教育探索,2004(2). [2]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3]吴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 经济 管理,2007(6). [4]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 工业 大学学报,2006(9). [5]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 中国 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