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酮肟产业发展意见.docx
14页丙酮肟产业发展意见严格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有关标准要求,推动重点行业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新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制定限期淘汰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环保治理装备,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治理能力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聚焦烟气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重点行业,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示范深入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稳步实施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有机废气(VOCs)回收和处理,鼓励选取低耗高效组合工艺进行治理在水污染防治重点领域,聚焦涉重金属、高盐、高有机物等高难度废水,开展深度高效治理应用示范,逐步提升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煤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废水治理水平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同时,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重点。
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谋划或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制度,提高技术要求,实施优惠贷款、补贴关税等鼓励政策,对经贸合作和产业竞争提出新的挑战,增加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和难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提高站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 精细化工行业壁垒(一)精细化工行业技术及生产工艺壁垒由于精细化工行业的特殊性质,不同技术指标的同一类产品,其市场价格、目标群体等也会出现较大差别精细化学品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产品配方、工程设计、化学反应工艺路线、生产中的反应机理和过程控制这些关键技术均需要多年的研究开发和工艺经验的积累才能有效运用,从而生产出具备质量稳定、合乎客户需求的产品,以产品配方及过程控制为核心的技术壁垒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拥有成熟的技术和生产流程,注重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化工企业才能长期保持优势地位二)精细化工行业人才壁垒精细化工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特征,行业功能性硅烷产品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化工材料,其应用领域广泛,行业内企业往往采取多产品系列的发展模式,这对技术研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我国相关行业发展现阶段,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仍属紧缺资源,而面对有机硅行业高效化、复合化、环保化等各类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尖端合理的人才梯队和人才储备构成进入本行业的人才壁垒三)精细化工行业环保壁垒精细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污染,对环保的要求相对较高,并受环保部门监管在投资、建设项目过程中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验收政策,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预先进行合理的三废处理安排,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环保设施进行相应的投资,确保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企业正式生产时须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必须安全处置基于国内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新进入者将面临较高的环保壁垒四)精细化工行业生产准入壁垒精细化工行业的生产通常都会涉及危险化学品,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据要求建设安全生产设施并取得《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生产经营资质化工企业的建设项目,需要经过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评审、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等环节,确保安全设施投入符合标准后才能够投入生产另外,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通常会涉及到氧化、硝化、加氢等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工工艺对企业的技术装备以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有着苛刻的要求,在项目建设和后续维护过程中都需要企业进行较多的投入。
精细化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设备、资质、后续维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对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壁垒五)精细化工行业客户壁垒从产品上看,精细化学品大多是工业生产中的中间产品,这类产品与下游行业的产品联系和支持程度较为紧密下游客户一般对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一旦选定了供应商,很少轻易更换精细化工产品的采购属于典型的专家采购模式,采购方有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指标分析来确定一种产品的质量水平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影响交易是否成功的因素不仅有价格,还包括质量保证体系、售后服务水平、长期稳定的供货能力、协助下游客户提升应用技术水平的实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等,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客户在确定其供应商前一般需要进行前期样品分析―试验室小试生产―最终产品小样下游评估―小规模试用―再评估―大量采购等环节,这一过程会为用户带来巨大的过程费用因此,用户更换供应商往往特别慎重,除非原来的供应商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者不能满足供货需求,否则下游客户对供应商的变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长期供货商多年形成的商业信誉成为任何一个新进入者最难跨越的门槛二、 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坚持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原则,强化资源在生产过程的高效利用,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链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原生资源高效化协同利用统筹国际国内两大资源来源,加强资源跨区域跨产业优化配置,全面合理开发铁矿石、磷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加强钒钛磁铁矿中钒钛资源、磷矿石中氟资源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企业间原材料供需结构匹配,促进有效、协同供给,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的循环链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培育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依托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国内国际双轨、线上线下并行的再生资源供应链鼓励建设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园区,推动企业聚集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统筹布局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动钢铁窑炉、水泥窑、化工装置等协同处置固废。
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依托,在固废集中产生区、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建立基于区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按照以水定产的原则,加强对高耗水行业的定额管理,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推进企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鼓励重点行业加大对市政污水及再生水、海水、雨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的利用,减少新水取用量推动企业建立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智慧用水管理平台,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引导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后回用三、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着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发挥大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四、 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加快制定涵盖能源、资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信息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标准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基于平台数据,开展碳足迹、水足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提高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和效益推动制造过程的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过程多目标优化、经营决策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打造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运维服务水平。
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推动成熟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园区开展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监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支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管理,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五、 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抓紧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针对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实施一批节能减碳研究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新型节能及新能源材料技术、高效储能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开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分质分级利用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再制造技术、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技术等共性技术研发,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
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推进碳中和、二氧化碳移除与低成本利用等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光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绿氢开发利用、一氧化碳发酵制酒精、二氧化碳负排放技术以及臭氧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塑料、游离态污染物等新型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团聚、微波除尘等技术集成创新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定期编制发布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目录,遴选一批水平先进、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需的工艺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重点推广全废钢电弧炉短流程炼钢、高选择性催化、余热高效回收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超低排放、加热炉低氮燃烧、干法粒化除尘、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回用、高效提取分离、高效膜分离等工艺装备技术组织制定重大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优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应用鼓励各地方、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六、 精细化工行业概况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其产品又称为精细化学品或专用化学品相对于总量千万吨级的大宗化学品生产规模,精细化工行业主要生产精细化学品,即在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而制取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的系列化工产品,如有机胺类、醇类、酚酮类、增塑剂、中间体、稳定剂等,应用于医药、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