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对策建议.doc
6页1重庆市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对策建议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小杂粮是我国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全、总量大我国蚕豆产量占世界生产量的二分之一,绿豆、小豆产量占世界生产量的三分之一,豇豆、小扁豆是世界主产国,在世界上号称“杂粮王国” [1]重庆是我国小杂粮主产区,主要栽培的小杂粮有食用豆(豌豆、绿豆、蚕豆、小豆、芸豆等) 、高粱、荞麦等杂粮作为经济型粮食作物,其产地大都地处偏远山区、高寒地区,山高水清,土壤和空气几乎没有受到污染,是医、食双重功效兼备的重要新型食品资源,在现代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重庆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指导重庆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重庆小杂粮产业现状 (一)重庆市小杂粮生产概况小杂粮在重庆有悠久的生产历史,由于重庆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农民一直有种植小宗粮豆的习惯且种类多,分布广高粱、蚕豆、豌豆、荞麦曾是重庆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类(1949 年前重庆的小杂粮生产已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30%左右,产量亦占总产量的 30%左右) ,为解决农民的温饱曾立下过汗马功劳[2]。
二十世纪 60 年代末,随着 “两杂”良种的推广和主要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小杂粮播种面积下降,播种面积仅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10%左右,产量不到 5%(据不完全统计,1998 年小杂粮播种面积为 18.21×104hm2,平均产量 1625.55 kg/ hm2,总产 29.60×104t;2008 年重庆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 221.54×104 hm2,粮食总产 1153.18×104 t,小杂粮的播种面积仅 23.08×104 hm2,平均产量1790.22 kg/ hm2,总产约 41.31×104 t,仅占粮食总产的 3.58%[3](图 1-图 2) 但由于小杂粮生育期较短,能适应各种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而且当年可多次播种多次收获,可作为速生的救荒填闲作物,是很好的救灾作物[4]特别是高温伏旱等非生物灾害频发的丘陵山区,在大春作物受灾后,发展秋荞、杂豆、秋大豆等晚秋作物生产是救灾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小杂粮是不可缺少的搭配作物,在一些地区已成为首选作物218.2129.6017.3028.6018.9027.1019.9232.9013.5051.1017.6633.6020.5434.1018.4637.1018.8833.8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面积(×104hm2)产量(×104t)图 1 1998-2006 年重庆小杂粮面积产量变化 (二)重庆市小杂粮科研现状目前重庆市主要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和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从事杂粮育种和栽培研究, 较为系统研究的只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1 家。
截至 2008 年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60 万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从 1998 年开始小杂粮育种栽培研究,采用杂交和系统选育等方法,育成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有 4 个其中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 11 人,中级职称 10 人,初级 9 人博士 1 人,硕士 5 人近年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收集到各类杂粮资源材料共计 1747 份(含野生资源 150 份) ,其中收集栽培大豆优异资源 580 份,筛选出 25 份直接生产应用或作育种亲本,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06-2008 年收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居群 43 个,单株 266 份,其中有 2 份为黄皮和绿皮的半野生大豆,丰富了半野生大豆的种皮色多样性通过对收集到的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表明重庆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在资源筛选鉴定和品种选育的同时,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开展有大豆、高粱、蚕豆、豌豆、绿豆、荞麦、饭豆、芸豆、花生等小杂粮的引、育种研究与示范承担了长江流域春大豆国家区试、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国家区试及其生产试验、高粱国家区试、芸豆国家区试、荞麦国家区试、蚕豆国家区试、豌豆国家区试、重庆市大豆区试等试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庆食用豆综合试验站、重庆市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重庆科技示范园建设的依托单位。
课题组成员根据市场和农民种植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配套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分别在合川、永川、壁山、荣昌、江津、忠县、云阳、秀山、酉阳等地建立了蚕豆、大豆、绿豆、荞麦、高粱示范基地,并积极与加工企业衔接,实行订单农业,打造杂粮作物特色“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30.001.002.003.004.005.006.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杂粮(t/hm2)粮食(t/hm2)图 2 1998-2006 年杂粮与粮食单产变化 (三)重庆市小杂粮生产的主要问题重庆市小杂粮产业存在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商品意识差种植分散,自给自足,点多面广,各自为阵,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二是品种老化,部分地方特色资源濒临灭绝传统杂粮中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和名牌产品匮乏,严重制约了杂粮生产发展三是杂粮品种选育、资源收集、高产高效配套集成技术研究系统性不够,生产支撑作用不强,急需品种、技术的升级提档四是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很多小杂粮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才能种植,因而造成部分小杂粮作物不能进行大规模种植,且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上不起规模,形不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格局。
六是杂粮加工跟不上,特别是精加工、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二、重庆市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重庆小杂粮有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习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小杂粮的种类繁多,也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因而小杂粮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一)生态和政策优势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最年轻的直辖市,高温伏旱频发、耕作制度复杂、土壤湿度较大、温光资源较丰富,具有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的特殊性和地形小气候的多样性等三大特征典型的低温、高温和低昼夜温差、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胁迫压力,是全国最为典型的高温伏旱生态区域,是适宜耐阴湿、耐温、抗逆、广适性的杂粮品种优质化改良的最佳生态点,是选育抗病性和抗(耐)逆性杂粮品种的天然场所深入开展杂粮间套轮作、立体或错季节耕作制度模式研究,集成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并示范推广,能更有效地利用丰富的温光资源和空闲田土,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 资源和市场优势4重庆市具有丰富的独特的珍稀的杂粮资源,绝大多数区县都有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杂粮种植重庆市不仅拥有多种不同的资源优势,适宜多种不同的杂粮作物生长,而且以其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如重庆市生产的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低、水分低,酿酒品质好,出酒率和优质酒率高,历来是五粮液酒厂、贵州茅台酒厂、泸洲老窖酒厂、古蔺县郎酒厂等国内名酒的高粱原料生产基地。
重庆市生产的苦荞无污染,以其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独特,是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天然成份生产的燕麦对牛、马等动物还具有提高繁殖系数的作用合川的梭沙大白豌,具有豌豆籽粒产量高、颗粒大而饱满、外观形状圆、色洁白、极易煮熟至软烂、味香浓、口感极好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因而国际市场上小杂粮价格远高于国内,经常供不应求[5]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无公害化杂粮的需求日益增长,杂粮的粮药兼用功能正迎合广大消费者“杂粮热”的健康时尚,促使杂粮一时身价百倍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大力发展杂粮生产可弥补主粮供应不足的问题,对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稳定粮价具有特殊作用[6]另外,杂粮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同时杂粮大都种植在山区、瘠薄或偏僻地方,远离污染,其产品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在产区大力推进杂粮产业发展,既能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还能为农民增收搭建致富平台[7] (三)耕制与加工优势杂粮是很好的间套作物和护林作物[8],适宜于生产条件差的丘陵山地、新垦荒地和一些旱薄地种植,也能实行间作、套种、混种,耕制类型丰富,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如蚕豆套作玉米、田埂种植绿豆,豆科作物间作在幼(果)林地等,荞麦四季均可种植,而秋大豆、秋荞是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秋冬季温光资源,在净作玉米、水稻或套作马铃薯收获后种植,不存在与粮争地,不仅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而且可以大幅度利用空闲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重庆市杂粮品质优,价格适中,受到市内外各地商家、厂家和普通消费者的青睐一是酿酒高粱,二是“怪味胡豆”,三是荞麦开发产品:如荞麦面、荞麦酒等以科技为先导,国内外市场需求为目标,积极推进杂粮加工产业建设和发展,科研、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从品种、基地建设到生产加工给予全程技术服务,开展杂粮碎粒、杂粮淀粉、杂粮加工残料综合利用(杂粮油、饲料加工等) ,逐步形成杂粮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普及的纽带,改进加工工艺,因地制宜开发以杂粮为原料的、口感好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食品 三、重庆市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潜力分析重庆的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珍稀地方资源和地方品种,且品质、风味独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几年来,在重庆市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价格不断下滑,而杂粮产品却供不应求,其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优势杂粮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名特优新产品发展的有效途径5(一)面积扩增潜力重庆直辖以来,小杂粮播种面积增长了 26.74%,单产增长了 10.13%面积主要集中在蚕豆、豌豆、高粱、绿豆、花生、荞麦、芝麻等现在全市每年有田埂地约 30×104hm2、幼林果园约2.67×104hm2、幼林茶园 0.2×104hm2、幼林地约 4×104hm2(包括金银花、巨叶桉、纸竹林、油茶、桑园等幼林地) ,还约有 20×104hm2尚待开发的冬闲田,10×104hm2左右的小麦调减田土,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撂荒土地,累计每年可供开发的耕地在 66.67×104hm2以上考虑宜耕性、合理茬口、生育进程和其它作物利用,其中 20%用于发展杂粮生产,低海拔地区水稻高磅田或水源能保证的坝田开挖 6.67×104hm2,其中可发展 1.67×104hm2秋大豆、蚕豆、花生等,玉米和薯类播种面积中可再发展套作豆科作物面积 6.67×104hm2,将使全市新增杂粮种植面积 22×104hm2左右 (二)杂粮产量潜力重庆市 2008 年小杂粮总产 41.31×104t,平均产量 1790.22 kg/hm2。
2007 年重庆种植蚕豆5.1×104hm2,总产量 8.3×104t,单产 1623kg/hm2;豌豆种植面积 3.33×104hm2,干籽粒总产4.5×104t,单产 1350 kg/hm2,通过食用豆产业技术调研,大面积蚕豆产量(干籽)普遍在 1650 kg/hm2,若集成高产优质轻简化技术或立体错季高效增收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合理布局,示范推广,杂粮增产潜力、增值空间巨大 (三)加工与推广潜力据统计,目前我国杂粮食品深加工转化量占杂粮总产量的比例为 10%左右;出口以原粮为主,约占杂粮总产量的 10%[9],增值潜力亟待挖掘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杂粮不仅是健身的食物源和功能性食品生产的原料源,也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产业和贫困地区的经济源,更是绿色有机食品的优质原料源重庆“永川豆豉”、“怪味胡豆”、“酿酒高粱”驰名全国,具有较好的加工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