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
19页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二〇一一年八月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回顾 二、面临形势 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着力提升内涵促降能力 一、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支撑 二、突出先进标准引领,强化能耗约束 三、突出市场服务机制,强化市场作用 第四章 深度挖掘结构促降潜力 一、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强化节能低碳发展 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持续提升优质能源比重 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运行系统能耗 第五章 系统提升重点领域能效 一、深化工业领域节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二、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系统推进运行节能 三、深入推动绿色交通,综合促进交通节能 第六章 提升其它领域减碳能力 一、开展农业减源增汇能力建设 二、强化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控制 三、增强园林绿化系统碳汇能力 第七章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二、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应急能力 三、增强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八章 夯实节能减碳基础工作 一、完善能源与碳排放统计计量体系 二、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 三、健全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 四、加强多方交流合作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综合保障 一、落实目标责任 二、加强统筹调控 三、动员社会参与前言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举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
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以降耗促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本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 4、其他相关规划等 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节能工作受关注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工程实施推进,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1,“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一、发展回顾 (一)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全国首位 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9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82吨标准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年均下降5.99%,累计下降26.59%,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绝对值全国最低,是全国唯一连续5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约29%,降幅位居全国前列 (二)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特征初步显现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69.6%提高到2010年的75%,低能耗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343吨标准煤,不足全市能耗水平的60%高耗能企业加快退出,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焦化厂、化工二厂等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累计推动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52吨标准煤下降为2010年的0.933吨标准煤,累计下降38.72%,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市节能工作的贡献率达80%左右 (三)能源结构优质低碳化调整成效显著 2010年,电力、油品、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12.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占一次能源比重由2005年的42.7%下降到2010年的30%。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达到11% (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成功研发新型天然气锅炉、余热余压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节能新技术连续3年编制发布《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荐目录》,推广了45类175项新技术、新产品累计推广节能灯3200万只,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家庭、公共机构绿色照明推广工作的基本覆盖;推广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1000余台建成了德青源沼气发电、全国首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等节能低碳示范项目十一五”时期,技术节能贡献率约为12% (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加强林业碳汇工作管理,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由2005年的1521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810万立方米提升优化基础设施能力和布局,城市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万元GDP水耗降至29.4立方米(2005年可比价),“十一五”时期累计下降40.46%,再生水年利用量6.8亿立方米,年雨洪利用量达5055万立方米。
(六)政策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节能降耗管理体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强化落实节能属地管理责任,开展区县、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工业、统计等部门联动不断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北京市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北京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北京市节能减排奖励暂行办法》及节能监察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制定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建筑节能等40多项地方节能减排规范和标准率先建立节能监察执法队伍,自2007年开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执法检查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和“条块结合”节能目标分解机制率先实施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累计完成712个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评估后净核减能耗27万吨标准煤率先建立清洁生产全过程工作体系,组织150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订出台合同能源管理资金奖励政策,国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达到153家构建市区两级联动宣传机制,连续5年举办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 本市“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有待提高与同纬度世界城市相比,在万元GDP能耗、制造业万元增加值电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以政府主导推广为主,企业和社会公众接受程度不高,大范围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环境尚不健全三是基础支撑工作仍需加强法规标准、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尚未健全,综合性激励约束手段仍然欠缺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的自觉性有待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公众自觉参与节能减碳的行动仍然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五是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初步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但在数据共享、形势分析、重点问题会商和重大项目联合调度等机制还需完善和固化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是本市全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更加严峻,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 (一)能源刚性需求快速增长,推进节能工作难度更大 “十二五”时期,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规模持续扩大、交通总量保持高增长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市建筑规模将达到8.5亿平方米,汽车保有量接近600万辆,常住人口规模预计突破2000万,全社会能源刚性需求大幅增加。
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必须深入推进节能减碳工作,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实现以有限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碳排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耗重点领域发生变化,结构促降空间逐渐缩小 本市能源消费特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第三产业能耗和居民生活能耗占比已达到全市总能耗的60%以上,成为新的能耗重点领域,与工业领域相比,“面广点散”的特点更为突出,推进节能工作的手段和措施仍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同时,“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以退促降”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与其他省市相比,以传统手段推进节能减碳工作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实现“以退促降”向“内涵促降”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三)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亟需深化创新工作模式 “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市产业结构步入深度转型的新阶段,需要下大力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本市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终端用能效率都需要深度优化和提升,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节能工作模式,以技术创新丰富工作手段,以制度创新实现各部门合力推进,以利益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 (四)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温室气体减排要求。
“十二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需要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本市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碳关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强化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合力推进,以降耗促发展,加快形成“内涵促降、系统促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在规划实施中,突出“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制度引导、市场培育、整体推进”,更加注重五个方面的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在依靠结构调整促降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把推进节能减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以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针对节能低碳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节能低碳技术与产品,使北京成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 ——坚持标准引领,在挖掘存量节能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量准入约束抓好节能低碳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与实施,切实推进国际国内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形成适应首都特点的地方节能标准体系,力争使节能低碳标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使北京成为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 ——坚持制度引导,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合力推进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计量、能源监测、能源审计评估、能源管理师制度、目标责任与评价考核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