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科学学科与创客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docx
7页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科学学科与创客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518000【摘要】本论文是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课题成果研究的目标是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下,构建更具有推进力的科创教育融合教育策略,填补科创融合教育在方法和策略以及体系上的理论空白以创客实验探究为研究基础,提供校本化的教育教学经验、优化科学教育与创客教育教育体系、提升科创教育质量促进创客空间的策略化构建,创客空间的构建不仅是教学环境的构建,还包括教学时间、教学氛围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从科创教育各个角度进行策略化构建,形成完整全面的教育策略关键词】知行合一、科学教育、创客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是解决目前教育融合困难的钥匙先行后知,知行合一,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更大胆的尝试引入课堂,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去理解和构建,找到新教育理念在传统学科中的价值和定位一、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科学学科与创客教育融合背景1.科学和创新素养已成为未来社会必需的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2002年美国教育协会、教育部等倡导成立了21世纪学习技能联盟,确定了21实际学生最重要的四项学习能力:合作 (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简称“4C”学习能力;2017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三模块六大核心素养十八维度”: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人文底蕴)2018年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将: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列为5C素养[1]对比不同版本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表达,其中都包含了科学与创新(创造性)素养这一重要内容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代替三维目标中小学科学学科涵盖科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综合、信息、通用技术等课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是基于学科本质凝练而成,明确学生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例举2017年最新高中课程标准中部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如下[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思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从课程目标到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对学生主体发展的认知提升和转变创客教育正是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3.深圳市大力推动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深圳市是创客之都深圳市教育局于 2018 年 3 月份颁布了《深圳市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指南》,这是面向广大学科教师提供的行动指导意见,旨在扩大学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视野,补齐学习方式变革的信息量,激发课程创新的灵感,指导教师们从创客理念出发,变革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场景,迈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在“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作为传统的科学学科,如何运用创客式学习方法,开展创客式学科课堂,更是义务教育阶段创客教育开展的核心点。
科学教育与创客教育作为当下教育中跨度最大、种类越多、涉及面最广的教育类别,也是当今教育最前沿的领域但是在科学教育与创客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科融合的困难,也出现了教育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和“顾理论,缺实践”的问题这样的模式与结构是背离科学教育和创客教育本质的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为第一推动力,从教育策略角度入手进行科学教育和创客教育的融合,研究科创教育融合的方法,更好地推进科创教育,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科创教育的教育理想2. 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科学学科与创客教育融合案例探索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深圳市南山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融合课程争当小实验家”实验课程培训: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低段学生,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精神使学生主动了解科学实验奥秘,逐步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探究性实验训练营:让学生体验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课程内容,系统学习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多个探究性小实验不断加深课程内容,使学生经验积累呈现阶梯化递进发展过程,夯实科学基础教育的每一步。
三、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科学学科与创客教育融合的一些方法1.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利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基于一个生活现象来引发问题思考,以点带面,进而在问题里扩充不同学科知识点,加深学科融合,使得科学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实践操作层面,可以教授学生标本的制作流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履行显微镜放大微小事物的功能,带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可以对其中显微镜的原理进行补充性讲解说明,横向补充凸透镜的相关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充分融合物理和生物两大学科通过不同透镜之间的组合搭配,对已有的显微镜成像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对“认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在后续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知识作出迁移和整体性、长远性的科学预见2.在教学选择上,注重学生自主的学,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学生实验的选题和进程,注意理清中小学科学教材概念之间的重复率和交叉交叉程度,匹配恰当的螺旋上升的内在逻辑结构如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有对于凸透镜的简单学习,只简单要求学生理解凸透镜的功能是汇聚光线,起到放大作用,而在初中物理透镜的学习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分析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变化,焦距、物距、像距之间不同关系所带来成像变化。
在实际的中小学科学衔接教育中,可以适当补充进相关像距变化的梯度性实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的相关知识,稳定渡过初中快节奏的科学学习过程3.在教学周期上,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取向性,探究性实验教学周课时量以一周一节或者一周两节为宜,且必须具有保持较长的持续教学周期,教学周期越长,学生在学习兴趣、思考方式、复杂认知以及实验操作方面的反馈就会越强,知识体系的构建将逐步完整,也能够建立充分的学习自信和学习力来应对科学学习以及创新活动4.在实验材料选择上,应从生活中挖掘实验课题和实验材料,如《魔法水杯》一课中利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杯、A4纸、尺子,《声音》系列课程中利用的是橡皮筋、尺子等物品,搭配课本知识,用显而易见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课外探究性实验的门槛,实现实验探究的全覆盖和全范围参与,同时横向补充前沿科技知识或者科学史、科学家故事作为内容延伸,从而获得构建知识概念的元素5.鼓励学生以一个初级实验作为起点进行射线化实验延伸,发挥其直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实验不同内涵和深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相同的小实验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发展出不同的生长点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科学学科与创客教育融合,可以避免创客教育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同时对于科学教育也能起到一定的铺垫和加深作用,对于加强学生科学学科观念的形成,科学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1. 无.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发布[J]. 中国德育, 2018, 000(007):P.5-5.2. 王磊, 魏锐.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8, 39(9): 48-5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