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结构和演奏.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073743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8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结构和演奏陈铭志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复调理论家、音 乐教育家,在从事作曲理论教学和著述的60余年里,他创 作了大量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为我国复调 音乐理论与创作技法的发展、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写于1982年的代表作《钢琴小品八首》(以下简称《八 首》)被视为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技法”写就的钢琴作品, 该曲也因完美地融合了序列音乐技术与五声风格语言,创作 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无调性音乐而在国内外获得广 泛赞誉由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体系是无调性音乐中最完 善的作曲技法在一个八度内无主、次之分的十二个半音所 构成的“音列”是这一技法的核心,而在音列中的各音按 定次序出现一遍之前,不得重复,则形成这一技法最基本的 创作原则音列有四种基本形式:原形(Original)即第一次排列 段第二句(7-10小节)虽始于“重叠法”却仍终于“纵横 法”因此,该曲偏重主调和声性风格,而多处隐伏线条手 法的运用又增添了不少复调趣味,在演奏中需表迗准确的形式,略写为“0”全曲贯穿以“纵横法”,仅A三、山歌小行板,Cantando (如歌地),3/4拍,带尾声的三段体 因全曲除尾声外皆以“重叠法”写作,故为一首对位风格非 常浓郁的对比复调小品。

      正如曲名和表情术语Cantando的要求,该曲主题极具 歌唱性,也有一定的调倾向性若不是序列音乐无调性风格 的本质,单看该主题的旋法特点,应该是一句非常传统而优 美的旋律,就如一曲悠然自得的山歌(见例6高声部)主 题的多声呈示则为听者展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用你呼我应对 山歌的方式,传递着彼此的心声,少女的歌声柔美而婉转, 小伙儿的音调深情而悠扬对位的进入可采取断连奏予以突 出上例中4-6小节为展开性的中段,其序列布局的变化颇 具复调趣味首段以高声部主题和低声部对位,即“0”、 “I”构成单对位;中段“0”和“I”的高低位置发生了转 换,仅就序列材料的应用而言,此为首段的复对位中段属 :开性段落,两次规律的音型模进(4-5小节)既像萦绕山涧的潺潺溪水,又如层迭混响的空谷回音,弹奏力度需一点 一点渐强第三段主题再现于低声部,使这一含情脉脉的主题显得 更为深情作曲家完全保留了该主题的前半,这与《田园》 之主题再现的处理方式一样,它们都为增强序列音乐的可听 性提供了有效保证第7小节的即为再现段的开始,所以之 前的D和bB应有干净利落的收束,以便给#F的进入留一个 较明显的气口11尾声的演奏应注意需在短短两小节之内完成p-pp-ppp 的力度变化,速度也随之有节制地渐慢,右手的最后四个音 要清澈透明,左手最后的bB要充分延长其音值,好像在山 间弥漫的朦胧薄雾中,男女青年两情相悦,携手同归,而那柔美的山歌在远处的山谷中余音袅绕,阵阵荡然入耳。

      四、对话小快板,欢乐地(Giocoso),2/4拍,三段体同样是全部用“重叠法”写成的纯复调小品,但与《山歌》不同的 是该曲侧重于模仿复调,将此二曲列为先后,彼此相映成趣模仿和模进在曲中比比皆是,很形象地表达了 “对话” 的音乐内容主题本身就以模进手法构成:bB-C是对#F-#G 移高四度的变奏,对位以和主题构成局部倒影模仿(略去头 二音)的方式进入(见例8a); 13-14小节的低声部为模进 关系,结束句中高、低声部构成略去头二音的“定格式”模 仿(见例8b)此外,隐伏线的写法也是该曲另一特色第一句结束后, “I”在下方声部奏出一条平滑的下行连接句,在其发展过 程中“0”于上方声部以二音连奏方式嵌入,在“I”的背景 里飘忽、闪烁,两序列共同交织出点、线结合的隐伏旋律 演奏中需将两个不同层次区分清楚,低声部为“线”,应保持气息相对连贯;高声部为“点”,以落滚的方式触键,且 适当强奏B段(9-16小节)主题始终位于高声部,情绪略显舒缓, 但低声部对主导动机的变奏重复,并未使乐曲的紧张度有过 多削减该段的特点在于多处运用“更动法”:如不调换第 9小节低声部“0”序列2、3号音的顺序,就会使高、低声 部的两个B音距离过近;若不颠倒第10小节低声部“0”序 列5、7号音的次序,则会使#C-E-#G同时出现而构成ttC小 三和弦;这些都会形成无调性音乐的“败笔”。

      而第16小 节低声部“0”序列10、11号音的对调,则显然是为了构成 一个更合理的半音级进的下行线条第三段为减缩再现,两声部均已“R”序列构成略去头 两音的紧接模仿,这种再现方式既显传统又别有趣味,显示 出作曲家匠心独具乐曲结束时的三连音可谓点睛之笔纵 观全曲,此前未曾出现三连音,而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节奏 被安排在曲终的一瞬间,显得十分意外、新奇,好像两个人 正交谈得越来越热烈时,却被突然打断一样三连音的弹奏 要略强而有弹性,时值上不应太死板,以突出调皮、风趣的 效果该曲运用模仿复调与对比复调织体的结合,给人以环环 相扣、一气呵成的感受,在演奏中需把握好音乐的层次感及 呼吸的连贯、流畅五、叙事行板(Andante),4/4拍,二段体,是《八首》中唯一 的三声部复调,它那深沉的情绪,复杂的对位,带有巴赫那 种内省式赋格的曲风,好像一个低头沉吟的老人在述说着自 己一生的坎坷与磨礙该曲集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序列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在 “重叠法”的基础上,以“分割法”为主导,“纵横法”与 “更动法”兼而有之各序列相互间在三个声部“随心所 欲”地迂回穿插,使织体显得更为错综复杂,给序列走向的 辨认带来一定难度。

      然而认清序列走向是读懂十二音作品的 根本,只有了解各声部线条错综交织的脉络,才能帮助演奏 达到层次分明、起伏适度的要求其实,如果认真研读就会发现,那些看似模糊难辨的序 列走向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每个序列的运用都有根有 据,有始有终,作曲家并未“随意”添加或省略任何序列音, 序列的完整、有序性,总体平衡性都没有被破坏为了更清 楚地说明问题,笔者将《叙事》全曲的谱例都呈示在下面,以红、绿、紫、蓝色的音符分别表示“0”、“R”“RI”六、固定低首慢板(Lento), 4/4拍,带尾声的单乐段,是《八首》 中唯一用作曲技法来命名标题的小品音乐风格带有我国民 间艺术中锣鼓戏和民族歌舞的特点,而与序列音乐风格的完 美融合,又使该曲带有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风格特征低声部为固定音型,仅用“0”的材料写成,其中以它 的1、2号音构成的大二度叠置为主要动机型它模仿了我 国民间音乐和戏曲中锣的音色,不同的弱起和切分节奏的设计,使该音型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如上例所示,这个音型很传统,以两小节为封闭结构,其大二度叠置的节奏 形式在每次反复时均为固定;它又颇具创新,因其每次循环 时低音都会改变,将这些变化的低音连缀起来,正好形成一 个“0”的3-12号音的隐伏线。

      也就是说,“0”的1、2号 音大二度叠置所构成的“面”上,镶嵌着“0”的3-12号音 所串起的“线”,其构思之巧,形式之妙,令人慨叹音型的演奏应弹性十足,单音和双音间的断连奏要有摇 曳感,断音的触键尽量弱而集中,并收束干净低音所构成 隐伏的“0”序列需适度突出,把序列音的发展脉络勾勒清高声部旋律就是在这个舞蹈性的固定音型衬托下娓娓 唱来,它基本上是单音线条,偶尔在强拍上出现一个多音和 弦这条旋律性很强的歌舞音调由四个序列的横向连接构 成,它们依次为:I-RI-0-R-0,序列的走向清晰明确该旋 律的节奏细腻而多变,与下方的固定音型构成了十分精致的 对位结合,在演奏中需注意节奏对位的准确、生动尾声(11-13小节)以“0”的两次纵横法组合而成,低 声部仍沿袭了前面固定低音的特点,只是节奏变得越来越简 化,高声部旋律则在音型模进中慢慢消散在演奏中,力度 上由mf-mp-pp到ppp的变化应表现得十分细腻最后的结 束和弦为纵向叠置的g羽六声音阶,五声风格浓郁,好似终 场时的一声锣鸣,余音袅绕七、吟唱广板(Largo),3/4拍,二段体,该曲的结构颇具特色, 在不同声部与段落间均有各种形式的卡农构成。

      首先,主题 在低声部单旋律呈示,8小节的主题均由“0”四次连缀而 成,其中之一为“0”的上四度移位形式,这是《八首》中 唯一用到序列移位的一首在第8小节的末拍,高声部再现了主题旋律,这可看作 是对低声部主题的高八度模仿,属顺行卡农而以第8小节 的小节线为对称点,低声部又倒退着重现了主题旋律,只是 第一个逆行句的音区移低了八度,从而形成一个“平面镜像 结构”单看第二段,高、低声部又构成一个二声部的“交 叉镜像结构”,其交换的对称中心就在12小节的小节线上, 音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在此巧妙地熔于一炉逆行模仿常被置于卡农曲的后部用以体现乐曲发展的 深度,而《八首》终曲前的这支《吟唱》亦采用逆行模仿的 独特手法,充分说明作曲家有意在此对前面运用的各种复调技法作一展开性的总结从前四首明晰、轻盈的织体到《叙事》复杂的三部对位,定低音》之贯穿全曲的隐伏序列,再到本曲的逆行模仿,充分体现了各分曲之间的展开层次与 发展深度八、舞曲快板,生气勃勃地(Animato), 2/4拍,带尾声的三段 体该曲描绘的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中载歌载舞的场景乐曲一开始就运用快速、紧接的倒影模仿展现了欢快的 歌舞场面起句和应句分别为“RI”和“R”。

      第5小节高 声部以“RI”的第11、12号音构成长达两小节的连续切分 节奏,伴以低声部强位上一拍一音的下行旋律,构成一个动 力十足又极具五声风格的乐句该句引导音乐以奔放的热情发展到低音区,并以一个很 诙谐的强奏音型“”结束该音型正是《诙谐》的主导动机, 在《叙事》《固定低音》中也能见到它的身影此外,该音 型的弱起形式也正是《八首》开篇之作《田园》的主题动机 这种首尾呼应以及在不同乐曲间的穿插,很好地保证了乐曲 风格的统一性第二段(9-18小节)是将第一段素材做了横向可动对位 的变化,即起句与应句的关系改为“R”在前而“RI”在后, 且模仿的距离更为紧接,由相隔一小节变为一拍之后的发亦显得动力十足,作曲家在这里又一次选取隐伏线条的手法,只是较之前的都更为复杂、激烈,恰似喜庆的锣鼓节奏, 音乐气氛更趋热烈本段的节拍颇具特色由于横向可动对位的运用,打破 了原本为2/4拍的重音周期,使乐句结构单声部来看是3/4 拍,两声部结合来看又像是1/4拍;此外,从12小节的弱 拍起,又构成5/8拍的结构多种节拍的交混使重音周期在 短时间内多次改变,节奏也因而更加复杂化,在一句流动性 很强的“0”序列之后,这种紧张、激烈音乐氛围却意外地 戛然而止。

      第三段可谓该曲最妙趣横生之处整一小节的休止后, 音乐突然改头换面,伴随着节奏、速度的舒缓,严整的对位 声部也变为自由的和声性织体,情绪显得舒适自在 (Comodo),好像一位少女正在翩翩起舞尾声的力度猛然推向sf,与第三段p到pp的处理形成 鲜明对照织体以“0”与“I”的节奏对位构成,且其节奏 律动与节拍重音参差错落,形成2/4和3/8的复合节拍,音 乐在万众齐舞的狂欢情绪中推向高潮,进而结束全曲结语《钢琴小品八首》曲风简洁明快、生气勃勃,音乐表达 洋洋洒洒、不拘一格,及那绘声绘色的民族音乐语言和真挚 热情的民族艺术情感,都使这部作品洋濫着强烈的时代气 息,充满了亘古不息的生命活力《八首》在遵循“十二音作曲法”基本技术要求的同时, 又创造性地对其语汇、织体和律动等方面做了多种艺术处 理,使作品简洁洗练、通俗悦耳,严谨的作曲技法与高度的 艺术性实现了完美结合,令人颇有极尽雕琢而又不露痕迹之 感《八首》是一部极具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十二音”作 它以相对完整的主题式旋律代替零碎分割的动机式进行,使“音列主题化”;以民间锣鼓节奏、戏曲中“板内有 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