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讲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价2..doc
20页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一、监测目的二、调研及资料收集三、拟建项目监测范围的确定!1!监测点的布设五、采样频率和釆样时间基本步骤:A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査研究,收集相关 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 网络,选定釆样频率.釆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沖提出进度安排计划和对监测结果报告的要 求等一、监测目的(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 续地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 况评价提供依据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 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3)为政府环保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 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二、调研及资料收集(一)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通过调查,将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类型、数量. 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弄清楚;• 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将由高烟囱排放的较大污染源与由低烟囱排放的 小污染源区别开来;•对于交通运输污染较重和有石油化工企业的地区, 应区别一次污染物和由于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 污染物。
二)气象资料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 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 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三)地形资料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 况等有影响,是设置监测网点应当考虑的 重要因素四)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状况是不同的,如工业区、 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还可以按照建筑物的 密度.有无绿化地带等作进一步分类五)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 居民和动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 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 的三、拟建项目监测范围的确定范围选取的原则:(1) 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 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中心、主导风向 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 西向或南北向为主轴2)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 16 — 20km9 10 — 14km, 4 — 6km。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3)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査,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4)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 区内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o #注:为了査清清洁对照点(背景点)的浓度, 往往需要在评价区外,选择拟建项目主导 风向的上风侧不受当地工业和交通污染的 地点进行监测对于评价区附近的名胜古迹、游览区等 特定保护对象,可以根据特殊要求设置专 用监测点一)拟建项目监测点个数的规定一般规定,一级评价项目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不应少于6个;如果评价区内 已有常规(例行)监测点,则三级评价项 目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二)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 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2) 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问比较明显的情 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 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3) 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 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 酌情少设釆样点。
eg(4)釆样点的周围应开阔测点周围无局 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 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 人行道边缘至少l・5m远处5)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 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釆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三)采样点布设方法1.功能区布点法按功能区划分布点法多用于了解拟建项目对不同环境功能的影响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 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再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不要求平均,在污染源集中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住区多设采样点2.网格布点法适用于面源为主的情况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网格大小视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及人力、物 力条件等确定若主导风向明显,下风向设点应 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 o#173・同心圆布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所在地风向多变的孤 立源以排放源为圆心,划出8个方位的射线和若干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周和射线的交点可以选为监测点不同圆周上的釆样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布,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 向多设一些点。
4・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 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 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作 为布点范围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也可更大些, 但不能超过90S采样点设在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 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0-20% 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215.配对布点法适用于线污染源监测(如公路或铁路建 设)o在行车道下风侧、离车道外沿0.5・ lm处设一个监测点,同时在同一垂线上的 100 m处再设一个监测点根据道路布局和 车流量分布,选择若干对监测点进行监测除选用上述方法外,还应考虑敏感点 布点,还必须在主导上风向布设对照点釆样点的具体位置应选择在较为开阔 的地带,釆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 的夹角应小于30周围20m以内应没有污 染源,离开乔木和灌木15m以上,距地面 高度3-15m o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采样频率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 釆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 的时间1) 如果经费、人力和物力有保证,应在一年中的1月、4月、7月、10月(分别代表冬 春、夏、秋)各进行1次监测;如果经费和时间受限制,则一级评价项目应在冬、夏两季各进行一次,二级评价可取一期(季)不利季节,必要时才做二 期。
2) 一级评价项目的空气污染现状监测应与 气象条件相对应,至少每次连续监测7天,每天采样次数不少于6次,时间最好能兼顾到不同大气稳定度时的污染浓度应在7:00-20:00时间内,各监测点每隔2h同步采样一次,每天采样6-8次在釆样时还要求同时进行风向、风速、气温、云量等气象条件观测3)二和三级评价项目,做条件最不利的一 个季节的监测,每次5天,每天至少采样4 次27一、 监测冃的二、 调研及资料收集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气象资料.地形资料.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三、拟建项目监测范围的确定项目的级别确定、环境保护敏感区四、拟建项目监测点的布设拟建项目监测点个数的规定、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采样点布设方法(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配对布点法)、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28练习1、大气环境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 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 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 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 通常不应少于1) 5 个(2) 10 个(3) 6 个(4) 15 个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通常不应少于O(1) 5 个(2) 10 个(3) 6 个(4) 3 个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3、对于三级评价项目, 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监测点。
1) 5 个(2) 10 个(3) 6 个(4) 个Si4、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周围应开阔,釆样口水 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 于 ,测点周围应没有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和吸收能力较强的建筑物1) 30° (2) 60° (3) 454) 65°5、大气环境监测点原则上应在—以内没有 局地污染源,在15-20m以内避开绿色乔、 灌木1) 15m (2) 20m (3) 25m (4) 30m6、我国空气质量功能区一般分为1)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和其他 需要保护的地区(2)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住区、文化区、 和农村地区一般工业区(3)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4) 四类区为高原、无人区7、 大气监测点位置的布设方法可以是1)网格布点法(2)同心圆布点法(3) 扇形布点法(4)配对布点法,功能区布点 法8、 大气监测釆样点局部环境要求包括ea(1)周围开阔,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2) 采样口水平线和建筑物高度的夹角不应大 于30度(3)测点周围没有局部污染源原则上20m 内没有局部污染源(4)离地高度大约1・5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