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1)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根基科学和应用根基科学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导、规划和管理专家 1.硕士学位:掌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根基理论学识和野外工作及测验技术,了解才干域的研究动态,根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根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根基、野外工作才能和根本测验操作技术,熟谙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受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方向 根据当代科学进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蜕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 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苦难研究与防治、可持续进展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 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 在35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40岁以内 四、学习年限 硕士学位:三年 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 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课程名称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英语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B类 自然地理学根本问题 人文地理学根本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 C类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 现代地貌学 水文过程 第四纪研究 土壤学根本问题 海岸海洋科学 流域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 D类 系统观与可持续进展 环境地理学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逢单年份) 第四纪年头学 全球变化遥感 邹欣庆 高 超 李升峰 左 平 高建华 孙雪峰 陈镜明 居为民 春 秋 春 秋 春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侯书贵 庞洪喜 韩志勇 许有鹏 李徐生 吴绍华 周生路 王 颖 张永战 乌尼曼 马春梅 陈 刚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张振克 周生路 张 捷 章锦河 张宏磊 李满春 程 亮 秋 春 春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秋 秋 春 春 春 2学分 4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任课老师 授课时间 学分数 土地评价与规划原理 周生路 水资源和水环境 张兴奇 气候变化(梦想能明年再开课) 史江峰 春 秋 秋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硕士英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B类课三门必修,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转型期课程至少选修一门,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 (二)博士阶段 1.博士英语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自然地理学进展 4.人文地理学进展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才能,提防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才能。
考核方式: 1.学位课程终止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举行学位论文工作; 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根基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日的考核劳绩; 3.通过学位论文辩论,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测验及教学工作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才能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组成片面 1.学位论文选题:应表达学科领域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并可能与国民经济创办相结合,在国家重大创办工作中发挥作用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导师的科研方面结合、为导师科研的组成片面,需选择该领域国际前沿课题,难度较大,其成果对科学进展与国民经济创办事业有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位论文的辩论:本专业将严格论文的评阅和辩论程序博士学位论文,务必反映本学科进展前沿,反映博士生已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基与系统的特意科学技术,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报道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具有确定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片面要达成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片面要达成在SCI收录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八、质量监测 1.检验本专业毕业博士生、硕士生的实际工作才能,是否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国内、国际科技界的需求及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2.对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各培养环节举行实时动态监测,按对对博士生、硕士生必需达成的量化指标(完成必需的学位前论文等)举行动态管理,使他们在校期间严格按培养目标举行学习和研究等 3.对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举行追踪管理,导师将在确定时期内对博士生、硕士生作持续扶助、指导,使毕业生早日成才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