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
4页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40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 学 分:2.5 学分 总学时数:45 学时 理 论 课:30 学时 见 习 课:15 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教 材: 1.主编:贾建平, 《神经病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 参考教材: 1.主编:贾建平, 《神经病学》第 6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6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目的和任务 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 而《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 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过神经病学教学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系统地掌握本学科 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突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讲解,使学生掌 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 定位、定性诊断思维;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各种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案 例进行 CBL 教学,并引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 力,较扎实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最终能独立防治神经内科常见病 和多发病,促进相关临床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基本要求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2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 )(3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 )2. 基本技能 (1 熟悉十二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 )(2 熟悉各种反射:包括浅、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的检查方法 )(3 熟悉肌力、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三、课时安排 总学时 45 30/15 节( ), 理论与实践比例为 1:0.5 (临床技能学包括神经病学的实验操作) 授课内容 理论课时 见习课时 第一章 绪论 0.5 0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授课内容 第三章 常见症状 第四章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页 2理论课时 5.5 20见习课时 00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1.5 0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1 0第七章 头痛 1.5 1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5 7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 1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 1.5 1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1.5 1第十三章 癫痫 2.5 1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1 1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1.5 1第十七章 神经- 肌肉接头疾病 2 1合计 30 15 注:CBL 教学可安排在见习学时中。
四、考核 1.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2.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占 70% ,见习和平时成绩占 30% 见习和平时成绩包括形成性评 价(实验报告、见习报告、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考试后标准答案讲解等) 、学生到 课统计(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均要考勤)等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神经病学定义 2.解神经病学的目标、特性、实践和发展 了[ 授课时]0.5 讲 学时 [ 内容] 教学 1. 神经病学定义 2. 神经病学的目标 3. 神经病学的特性 4. 神经病学的实践 5. 神经病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授法、讨论法 讲[ 手段] 教学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第一节 中枢神经 [目的要求] 1. 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休克症状的定义 掌握 2. 大脑半球及脊髓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掌握 3. 熟悉内囊、脑干、小脑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4.解基底神经节、间脑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了[ 授课时]0.5 讲 学时 [ 内容] 教学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 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休克症状的定义。
2. 大脑半球及脊髓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 内囊、脑干、小脑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4. 基底神经节、间脑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三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及脑神经 [目的要求] 1. 掌握脑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 熟悉脊髓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3. 熟悉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讲授课时]0.5 学时 [教学内容] 1. 脑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 脊髓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3. 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 运动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2. 掌握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3. 熟悉锥体外系统、小脑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4. 了解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讲授课时]0.5 学时 [教学内容] 1. 运动系统的组成 2. 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3. 锥体外系统、小脑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4.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七节 感觉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感觉的定义及分类 2. 掌握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的定义 3. 熟悉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 4. 了解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 5. 了解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及节段性感觉支配 [讲授课时]0.5 学时 [教学内容] 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