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9355170
  • 上传时间:2018-11-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8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整部电影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书院二小松原文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阅读题及答案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数粒、二尺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书院二小松译文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

      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