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活习题.pdf
5页1 文化生活复习测验一.单选题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可见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C.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2.下列四幅作品的设计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B.在兼收并蓄中进行文化发展和创新C.中华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D.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动力3.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 “中国文化月” 、 “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 B .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 D .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4.2007 年 10 月 24 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11 月 26 日我国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首幅月球图像。
我国首次探月成功的政治意义有①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②显示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④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 .②③5.中国 1981年出生的人口性别比( 男女比例 ) 为108. 47:100,1990年“四普”为111.3 :100,2000年“五普”为ll6.9:100,2005年 l %抽样调查为ll8 .58:100,个别省份甚至超过l30 :100,迄今仍没有逆转的迹象从文化的角度看,造成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是A .男女不平等等落后观念的影响 B.封建专制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C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D.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影响6.在现代社会,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①被称为大众传媒②具有传递、 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大体经历了口语、 文字、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④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
回答7—8 题7.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①文化与综合国力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③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8.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 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 、少写字 ( 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 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 “传统文盲”却越2 来越多据此回答9~10 题9.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否则,民族文化就失去根基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0.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A .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11. 2007 年 10 月 7 日, 《腾讯网》报道,“十一”黄金周期间,由于游客不文明行为,上海豫园九曲桥边的“国庆”花坛受损严重,花盆被踩碎,“国庆”字样花坛造型变形有关部门呼吁,希望游客能文明过节,将自己的文明行为变成节日美景的一部分上述材料启示我们A.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C.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D.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12. 2007 年 12 月,由北京奥组委,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列车奥运文化之旅”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奥运列车这个前所未有的流动平台,将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广为传播,促进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 为 2008 北京奥运会尽自己一份力量”的良好氛围。
毕竟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激荡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影响人是A.深远持久的 B.潜移默化的 C.主动感悟的 D.形式各异的1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约 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中草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全面兴起这说明①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②文化有丰富的表现形式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①②③ B.①⑧④ C.①④ D.①②⑧④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B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D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5. 在 2008 年中国人民欢庆“鼠年”春节之际,伦敦、纽约等地的外国人也高兴地过起了“鼠年”春节这说明A.文化的民族性越来越低B.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16.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火炬以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为主色,蕴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中国传统祥云图文在亮银底色下从火炬中部向上升腾。
和谐而鲜明的设计,强烈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这说明:A.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B.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文化发展必须否定传统文化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源泉和动力17、十七大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8、 《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继承 D .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19、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之所以重视民族节日,主要是因为①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②可以进一步推动“黄金周”旅游业的发展3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20.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动力C.创新是文化的源头活水 D.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21.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十一五”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这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D.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22.2007 年 10 月 2 日,上海用一场盛况空前的开幕式演出为2007 年世界夏季特奥会揭幕,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活力和爱心,响彻夜空的千人鼓乐、和谐一致的武术表演、动人的民间传说,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说明文化创新A、具有发展性,不受时代的影响 B、具有特殊性,是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C、具有主观性,是作者思维活动的体现 D、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23. 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发展大众文化①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③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④利用一切形式,满足社会各个阶层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24. 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②③④25.随着网络的发展, 《老鼠爱大米》 、 《猪之歌》等一系列网络歌曲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这说明A.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经济的反映,应兼收并蓄B.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逐渐消失C.只有现代技术和传媒传播的文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大众文化D.一种文化产品能够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26.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
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27.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文化观点正确的有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4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9.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