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医学专题—第二章-神经系统.pptx
158页第二章 神经系统(shnjngxtng)1第一页,共一百五十八页一、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进化二、神经的兴奋与传导(chundo):生物电现象 神经冲动的传导三、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与活动:突触结构 突触分类 突触异化2第二页,共一百五十八页四、神经系统解剖:脊髓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五、神经系统的功能(gngnng):感觉 运动 内脏3第三页,共一百五十八页4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shnjngxtng)(shnjngxtng)的组成的组成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感觉神经(n ju shn jn)+运动神经(书本p55)第四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神经系统常用(chn yn)术语灰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灰暗色泽呈灰暗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皮层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颜色苍白分布(fnb)与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层的深层,称髓质神经束:又称纤维束、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5第五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之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常集合在一起(yq)形成的集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6第六页,共一百五十八页分散辐射对称双侧对称脑和梯级原则建立单细胞,无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映(原生动物)多细胞(xbo),出现分泌作用的腺细胞(xbo)(原始的后生动物)7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shnjngxtng)(shnjngxtng)的进化的进化第七页,共一百五十八页原始的神经系统,分化出感觉细胞和原始的神经细胞,多个突起两侧对称(duchn)的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开始向身体前部集中,形成梯级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前脑、中脑、后脑8第八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神经细胞体集中在中枢神经(zhngshshnjng)系统,神经纤维组成周围神经系统,有原来三个脑部,前脑、中脑和菱脑发展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脊髓脑进化最突出的表现在大脑皮质古皮质旧皮层新皮层9第九页,共一百五十八页二、神经(shnjng)的兴奋与传递1、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与兴奋性刺激(stimulation)凡是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反应(response)有刺激引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冲动(impulse)快速(kui s)、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兴奋(excitation)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
产生兴奋的能力叫兴奋性10第十页,共一百五十八页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又称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cj)强度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达到这一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也是有效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是有效刺激,是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是阈下刺激11第十一页,共一百五十八页感受性感觉(gnju)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12第十二页,共一百五十八页伽伐尼论点:一、存在动物电,正是(zhn sh)动物电引起蛙腿肌肉收缩;二、存在有三种电形式,即自然电自然电,如雷电;人工电人工电,如摩擦生电;还有就是引起蛙腿肌肉收缩的动物电动物电;三、动物电流由大脑分泌,经神经运送,刺激肌肉产生收缩时间时间(shjin):1798年年地点:意大利,帕维亚(地点:意大利,帕维亚(pavia)大学)大学事件:伽伐尼事件:伽伐尼PK伏打,动物电伏打,动物电 PK 接接触论触论伏打论点:一、是不同金属相接触产生电,引起肌肉收缩,而不是动物电;二、只存在一种只存在一种(y (y zhn)zhn)电形式,即摩擦生电,电形式,即摩擦生电,金属电是摩擦生电的一种;三、用不同金属构建成电堆,即伏打电堆,可以持续产生电,这就是接触理论的证明。
第十三页,共一百五十八页 伽伐尼想方设法得到一台静电发生器和一只莱顿瓶,分别(fnbi)用于产生和储存静电,想当年,这些可都是高档且昂贵的实验仪器实验中采用了电刺激,电火花明显了,蛙腿抽搐强烈了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下午,他把实验搬到屋顶露天阳台上,当他把蛙腿用铜钩挂到庭院的铁栏上时,肌肉照样收缩,蛙腿抽搐现象仍然出现 他找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也就是没有“大气电”(atmospheric electricity)了,将蛙腿放在铁板上,用铜丝接触它,结果象以前一样,蛙腿发生了痉挛性收缩 第十四页,共一百五十八页 由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金属弧(metallic arc)金属弧的一端连着蛙神经,另一端连着肌肉,不出所料,蛙腿肌肉依然收缩 他尝试用诸如玻璃、松香、橡胶、石头、干木炭等来代替金属导体进行实验(shyn),结果蛙腿并未发生抽动现象 今天这一电刺激蛙肌收缩实验,早以为“蛙坐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所替代,是为最经典的电生理最经典的电生理学实验了学实验了15第十五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神经冲动(chngdng)的传导机制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干扰时,细胞膜保持一种极化状态(zhungti),也就是在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由于细胞内带负电细胞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神经元呈现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膜外正电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迅速去极化并于正常极化状态有一点反转的反应第十六页,共一百五十八页2)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l)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极化(polarization)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xngchng)是由细胞膜对特异离子的相对通透性不同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决定17第十七页,共一百五十八页静息电位:神经元未受刺激时存在(cnzi)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约为70毫伏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18第十八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细胞安静时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1)当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增大方向变化时超极化2)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去极化3)去极化进一步加剧,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而膜外电位变为负值反极化4)细胞受到刺激后先发生去极化,再向膜内为负的静息电位水平(shupng)恢复膜的复极化19第十九页,共一百五十八页 神经元受刺激后,静息电位的快速倒转和复原,也就是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产生的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judng)于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钠离子通道(河豚毒素)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20第二十页,共一百五十八页3)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去极化:由于大量的钠通道开放引起(ynq)的钠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所致 复极化:则是由大量钾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21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五十八页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全或无: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不能叠加不能叠加: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不衰减性传导不衰减性传导: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jngl)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其形状与幅度均不发生变化22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五十八页2、神经冲动的传导 在细胞膜上任何(rnh)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会不衰减地传播到整个细胞膜上,这称之为动作电位的传导 如果是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又称为神经冲动23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神经传导一般特征:1、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在结构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2、双向传导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3、非递减性非递减性,峰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不因距离而变4、绝缘性绝缘性,传导本身不会相互(xingh)干扰5、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与肌肉比较24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五十八页 纤维越粗,传导速度(sd)越快,兴奋阈也越低,动作电位的幅度也越大;反之,纤维越细,传导速度(sd)越慢,兴奋阈越高,动作电位幅度越小 神经纤维受药物阻滞后,受影响最大的为细纤维,粗纤维最后丧失其活动能力 感觉功能丧失的顺序依次为:痛觉、冷觉、温觉、触觉25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五十八页三、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linx)和活动突触(synapse) 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xtng)中任何反射活动,都须经过突触传递才能完成26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五十八页271)突触的结构(jigu)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五十八页1、胞体 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h rn)明显; 细胞质:含各种细胞器另有两种特殊结构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五十八页2.树突多个,多呈树状分支,分支上有许多(xdu)树突棘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五十八页3.轴突 仅一条,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 起始部称轴丘 轴丘内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但含有(hn yu)神经原纤维 功能:传出神经冲动 第三十页,共一百五十八页2)突触接触形式(xngsh)有三种: 1.轴突-树突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 2.轴突-胞体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 3.轴突-轴突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轴丘或轴突末梢相接触31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突触的分类: 电突触:不以神经(shnjng)递质作为媒介,神经(shnjng)冲动以电传递性输送 化学突触:传递过程是前一个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与下一个神经元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或者抑制的效应,达成信息传递的任务32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五十八页根据突触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yngxing)分类: (1)兴奋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33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突触的传递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最基本的形式 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突触前的膜神经递质的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失活以及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状态(zhungti)改变34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五十八页。
突触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分子(神经递质)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的受体,然后引起突触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binhu)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由于去极化电位能兴奋突触后神经元,使突触后神经元容易兴奋,加强了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5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五十八页3)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主要使用两类化学物质作为信使分子:小相对分子质量的神经递质和大相对分子质量的神经活性肽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tdng)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36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五十八页 神经递质一般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与突触后膜上受体作用并能发挥快速而精确的调节(tioji)的物质神经递质分类: 碱类:乙酰胆碱 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37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五十八页38常见(chn jin)的神经递质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五十八页神经递质共存:一个(y )神经元能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肽,在适当的刺激下可经突触前膜共同释放。
39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五十八页4)神经(shnjng)受体 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40第四十页,共一百五十八页受体的重要性:神经递质必须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