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五代南楚文考略.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0857958
  • 上传时间:2021-10-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五代南楚文考略   摘要:五代时期,南楚文人存世文章较少,以碑铭和奏议文为主,间杂疏、赋从这少部分存世文章中,亦能窥得南楚文学的情状,对研究南楚历史同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代南楚文南楚历史  南楚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割据政权之一,由马殷建立,历史上又称之为“马楚”五代时期,文人多迁徙不定,或仕于数朝,对于文人年代及其国别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界定本文中,对于南楚文人及其文学作品的界定,主要看这位文人于南楚时期在楚地是否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并在此段时期内是否取得过较为明显的文学成就如果说两者都满足的话,即将该文人及其作品划入南楚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在南楚文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以诗为主,词、文较少,其中文章以碑铭和奏议文为主据《全唐文》收录,卷一百二十九收有马希广《请发兵击朗州奏》、马希萼《上南唐元宗乞师表》,卷八百三十九收有刘昌鲁《致马殷书》,卷八百九十一收有欧阳彬《哀帝降表》,卷八百九十三收有李铎《密雨如散丝赋》、《秋露赋》,拓跋恒《谏楚文昭王书》,丁思觐《谏楚文昭王书》、《上马希范书》,李宏皋《复溪州铜柱记》,彭士愁《溪州誓文》,朱遵度《栖贤寺碑》,卷九百二十一收有齐己《粥疏》、《凌云峰永昌禅院记》,文章合计十四篇。

      现以文体分类,择取部分文章,对其内容作出初步探讨  一、奏议文  南楚时期残存下来的文章中,奏议文最多这部分奏议文既具有史料价值,一定程度反映了奏谏者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如拓跋恒性格正直,对马氏统治者多有劝谏,在其《谏楚文昭王书》[1]一文中,言辞颇为犀利,开篇就直言文昭王深居宫中,“身不知稼穑之劳,耳不闻鼓鼙之音”,不知国家现状接着又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当前的局势统治者的奢靡和较重的赋税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困苦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淮南为仇雠之国,番禺怀吞噬之志荆渚日图窥伺,溪洞待我姑息”之后,又以谚语“足寒伤心,民怨伤国”,指出百姓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文昭王能够废除“输米之令”,减轻百姓的赋役否则一旦由此引发祸乱,将“为四方所笑”这篇奏议文充分体现了拓跋恒的直言敢谏,正因如此,惹得文昭王大怒,不再接见于他另如刘昌鲁的《致马殷书》:  仆昔占籍邺中,受恩唐室,莅高三岁,遏黄巢之乱,收合生齿,堡于凉山,因深为堑,凭高作垒,攻苦食淡,以勤士卒洎盗贼平定,一境独全高凉之民,至今相戴而中原多故,岭南不宾刘隐乱常,僭兴师律举蛮貊之众,成吞噬之心仆常训励甲兵,躬当矢石扫垒一战,刘岩遁走。

      虽仗义者必胜,恃力者必亡,然而山越之人,疮痍众矣,残民以骋,所不忍为昔古公去豳,窦融归汉,千古之下,迭为推美仆虽颛愚,景慕前烈窃惟明公负江湖之固,有桓文之业,土宇至广,仁风素厚愿以所部归款於执事,谨刺血染翰,上达诚悃惟明公图之[2]  此文为刘昌鲁归附马殷时所作据《九国志》卷十一记载,刘昌鲁于开平(907年-911年)初致书于马殷,请求归于其下马殷看后甚是高兴,派人迎接刘昌鲁遂“尽辇帑库,及士卒千余人,归于湖南”[3]文章的前面部分主要介绍了刘昌鲁本人的生平经历,他称自己“攻苦食淡,以勤士卒”,“高凉之民,至今相戴”从文中可知,刘昌鲁原为邺县(今河南安阳)人,起初出仕唐朝,为高州刺史,期间曾率军抵制黄巢之乱,使得其所治境内得到保全,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遇刘隐作乱,派其弟刘岩攻打高州,刘昌鲁训励士兵,亲自率兵抵抗,刘隐败退但刘昌鲁自知接下来的战争将会打得很艰难,且“残民以骋,所不忍为”,故选择带士卒归附马殷接着,刘昌鲁在文中借用“古公去豳”和“窦融归汉”的典故,为自身的归附行为提供了历史依据古公亶父为周文王的祖父,因戎狄威逼,领族人由豳迁至岐山脚下,使周族得以稳定发展窦融为东汉大将,西汉末年,局势混乱,主动请求任职河西,据境自保,用心治理,使得河西地区发展迅速。

      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继位,窦融辖河西五郡归于光武帝这二则典故中,无论是“古公去豳”,还是“窦融归汉”,都是为了族人和国家的安定,皆被传为历史佳话刘昌鲁以此二则典故自喻,言明自己做出的选择有效仿之意文章的最后,刘昌鲁高度赞扬了马殷治国有方,仁义亲厚,故特率部属归附此文言辞恳切,借事实与知名典故说话,既写出了自己为国为民的苦心,又称赞了马殷之贤殷览书甚喜,即遣指挥使张球率兵迎之……奏授永顺军节度副使,兼行军司马”[4]  二、碑铭  在南楚的碑记铭文中,现以李宏皋《复溪州铜柱记》最负盛名另外,其他南楚文人生平抑或撰有此类文章,据《宋高僧传》记载,僧人玄泰所作的塔铭碑颂就非常多,可惜今已不传  李宏皋的《复溪州铜柱记》为铜柱铭文,今有个别字脱佚据史料记载,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率领湘西蛮族万余人寇辰、澧二州,马希范遂派将领刘勍征讨次年,彭氏愁兵败,请降马希范应诺,令彭士愁仍守旧地,并效仿汉将马援立铜柱于州界,铭刻战功与盟约,由学士李宏皋为之作记溪州铜柱文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其历史价值清代《履园丛话》卷九有记载,曰:“嘉庆四年,楚南苗民既平,有好事者拓得五代时《楚王马殷铜柱铭》至京师者。

      铭文为李宏皋所撰,吴任臣《十国春秋》、朱竹垞《五代史记注》皆引之南昌相国为装池巨册,以为至宝余题其后云:‘楚王树国建功多,《铜柱》镌书继伏波欲识五溪平复事,誓文墨拓好摩挲八百年来瘴雨零,行人指点一痕青吾家铁券今还守,敢胜溪州柱上铭’”[5]现今,亦有不少学者从文献学、历史学、民族学、法理学等多个角度对《复溪州铜柱记》做出研究,如彭武文《〈复溪州铜柱记〉辩证》、张景龙《溪州铜柱铭文中湘西彭氏土司族源考》、曾代伟《“溪州铜柱”铭文解读——以民族法文化视角》等现如今,溪州铜柱仍坐落于湖南境内,其上李宏皋所作铭文成了研究五代湖湘历史及民族问题的重要依据  三、其他  五代时的文章并不显,就赋而言,据李调元《赋话》称:“五代去晚唐不远,然风气迥然晚唐人之律赋,精密更甚[6]南楚文中,仅存赋两篇,皆为天策府学士李铎所作,如李铎《密雨如散丝赋》:  散万物者,莫润乎雨;钧百货者,莫细乎丝雨将应时,既盈空而沃若;丝将比密,爰委质以棼之原夫清毕启阴,夕阳向暮;散轻霞以成绮,矗元云而似布于是霡霂郊野,霏微草树蔽重霄之霭霭,犹委绪风;映远岫之濛濛,乍迷縠雾仿佛将久,轻盈匪疏濛蔑浣纱之际,浸淫濯锦之余织妇停梭,似曳乃轻之绪。

      舟人罢钓,疑牵或跃之鱼由是扬素彩,降碧虚忘机别天庭之睆,拂鬓惊韶发之皤如徒观其散影有经,分行无匹始斜足以色丽,俄交反而势密  轻沾素服,怀墨子之悲时遥隔布泉,误诗人之怨日皎皎容洁,绵绵体微绝而复寻,等蛛网而共挂垂之如坠,连雪絮以轻飞仰之盈目,纷如可瞩彼时泽之长悬,若天经之恒续秦台蚁术,岂惟珠曲乃穿;湘浦燕飞,不独鸟方惊触  有以洒炎炎之苦,有以慰蚩蚩之俗且晴晦之异,图牒之祥则有云如缯以遥列,星曳练而可望;布沾霈而莫能与比,齐绵密而曷足其相彼龙见而方雩,与决云而齐给或流电而未止,或破块而并集曾未若汗漫于率土之滨,表王言之泽及[7]  李铎为南楚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这篇《密雨如散丝赋》“以微密相续集布如丝为韵”[8],被李调元评为“极力形容,非不巧合,但刻画伤雅,便入纤小家数矣”[9]全文词句华丽,以布匹、蛛网、雪絮等多种物象形容雨之轻盈、朦胧、绵密认为雨可浸润万物,可引人愁绪,亦象征王家之恩泽  南楚时期文势衰微,文风极致雕刻,追求唯美,成就不高,但是通过研究南楚文,对了解南楚历史及湖湘文学的变迁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7][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22,8830-8831.  [3][4]宋路振.九国志附拾遗/丛书集成初编(第384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5.  [5]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248-249.  [6][9]清李调元.赋话/丛书集成初编(第262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35,6.-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