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下)[文].pdf
14页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下)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魏晋南北朝(下) 隋代金扣玉杯 口径 5.6、高 4.1、圈足底径2.9、金扣宽 0.6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隋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 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玉质温润而富有光泽,杯作大口平唇,深 腹,壁上阔下敛,平底,下有假圈足,口沿外一周镶金,白 玉衬托金扣,黄白相映,富丽堂皇,造型优美隋代镶宝 珠金项链 周径 43、垂珠长 3.1 厘米重 91.25 克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隋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 国家博物馆 项链由各镶10 颗珍珠的 28 个球形饰所组成,金球分为左右 两组,每组14 个,各球之间用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在两 组金球链索之顶端各有一方形金饰,内嵌“青金石”项链 下端有五件垂饰,居中为圆形金饰,其内嵌有红色鸡血石, 鸡血石一周有24 颗珍珠,左右两边各连接一四边内曲的方 形金饰,其上皆嵌有蓝色珠饰,最下端挂一心形蓝色珠饰, 其边缘的金饰作三角并行线凹入状唐代花形玉簪首 长 2.42、宽 1.42、厚 3.5 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唐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 物考古研究所 羊脂玉,月白色,微黄。
整体雕刻,单面雕器表雕刻两层, 下层枝叶较为简单,上层花朵为两枝,相邻的花缘叠压,表 现出花繁叶茂的形象唐代水晶坠饰 长 4、宽 2.6、厚 1.2 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 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 形状不规则,上嵌水晶水晶泛蓝,表面鼓起,上有几处凹 痕水晶之下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翘,上有一短柄,柄环 已残魏晋时期玉笄 长 10、宽 0.6、厚 0.5 厘米 青海省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白色,玉质细腻温润,晶洁透亮四棱柱长棒菜一头大浑 圆,一头小而尖素面,通体抛光魏镶绿松石金耳环 直径 4.8 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 原博物馆 1 对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魏晋时期玉纺轮 直径 5、厚 1.2、孔径 0.5 厘米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素面大理国 (937-1253 年)琥珀塔 高 4、底径 2.9 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深红色似枣红色,微透明,可依稀见其晶体内的冰裂纹,圆 丘形舍利塔身上有锥形塔刹,底内凹似碗,圈足底。
大理国 (937-1253 年)玛瑙念珠 枣核形珠最大件长3.2、直径 0.9 厘米 球形珠最大件直径1.8、最小件直径0.5 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 组 27 枚,多圆球形珠,另有枣核管形,扁圆管形珠,其色 以红白相间及褐白相间的多色珠为主,也有几粒为棕红,褐 色的单色玛瑙珠大理国(937-1253 年)孔雀石珠串饰 管珠长 2、直径 1.1-1.8 厘米 枣核形珠最大件长2、直径 1.4 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 串 12 枚,形态各异,打磨,抛光较粗糙大理国(937-1253 年)水晶杵 长 6.3、球径 2.1 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杵形,柄作圆柱形,杵为多棱圆球状,杵为佛教 施法之法器大理国(937-1253 年)观音石雕像 通高 14、像高 10.9、座最宽 7.5 厘米 云南省大理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大理岩,白色泛黄,表面光洁滑润,有蜡脂光泽,像身与座 分别雕成,以木签相插接,为观音像,像后饰银质火焰状背 光,观音坐于石台座上,口施朱色, 眼施墨色彩, 右手拈巾, 左手抚座,身披的帔帛,佩挂的璎珞随身姿自然垂落,显得 姿态优美。
大理国(937-1253 年)水晶佛像 高 7、底座宽 2.1-5 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阿閦佛像,结跏趺坐,高鼻深目,身着袒右肩袈 裟,右臂伸直置膝上, 右手手心向上, 平置腹前, 结予愿印 唐代 玉棒 长 6.8 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玉质莹润,颜色泛青,呈三菱形,三面磨光,与玉猪 同出,可能也是玉握的一种唐代玉猪 长 5 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以简练刀法刻出卧猪形态唐代人物抚鹿纹玉佩 高 7.7,宽 4.3,厚 1.1 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南郊邓湾里顾林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无锡 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 沁泽如甘栗, 遍布牛毛纹, 椭圆形状, 中间较厚, 边缘稍薄,通体以浅浮雕技法,琢刻人物抚鹿图,人物,侍 童,神鹿错落有致,神情并茂,旁边以卷草云纹装饰,浑然 一体南朝早期玉马头 长 4.7,宽 1.3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 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 饰玉。
南朝水晶球 直径 4 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透明无色圆球形,光洁透亮,有多处小疤痕南朝玉珩 大件长 18、宽 3.5、厚 0.4 厘米 小件长 7、宽 2.5、厚 0.4 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2 件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一大一小,造 型完全相同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 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 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东晋玉剑珌 长 3.2,宽 2.1,高 1.9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 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 物馆 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 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 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 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东晋玉剑璏 长 9.1,宽 2,高 1.6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 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 物馆 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洁滋润形体扁平,修长,下 面突出长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对螭龙纹,大小相配,嬉 戏相对,并用阴线刻绘螭龙细部,形象较为生动东晋心形 玉佩 长 9.6,宽 8.6,厚 0.3-0.4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 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 物馆 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 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 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 态之美。
东晋玉带钩 小长 5.9,宽 1.6,高 1.9 厘米 大长 6.5,宽 1.6,高 1.8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 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 物馆 2 件白玉质,质地光亮细润,保存完好,形态基本一致, 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弯钩形,以螭首作钩首,钩腹舒缓,钩 腹中间琢磨二道突弦纹,形成三块叶形弧面玉钱、玉龟五 代 玉钱:直径2.5 厘米 玉龟:长 2.3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玉钱为白玉, 表面微沁为棕黄色,一面仿铜钱刻 “开元通宝” 字样,另一面为素面,玉龟灰白色玉,表面有红色土沁为 立体圆雕,龟的形象雕琢细腻生动玉善财童子五代 高 8.8,宽 4.5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白玉,有棕黄色沁瑕扁平圆雕,头大后脑突出,眉眼鼻口 及耳廓内均以阴线刻成,内穿肚兜, 外着无领袖米字纹天衣, 下摆飘逸, 足登高靴, 立于祥云之上, 双手叉腰, 俯视凡界, 底座为扁方形, 中有长方形插孔, 用阴刻与浮雕结合的手法, 雕琢九山八海纹玉观音五代 高 4 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白玉,边缘有棕黄色沁瑕。
观音头戴宝冠,身着天衣,结跏 趺坐于如意云头之上玉钵唐代 高 4,口径 8.7 厘米 河南省伊川县鸦岭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色青中泛白,直口,圆鼓腹,圈足钵内底刻饰网格纹, 通体抛光玉鸳鸯、玉饰五代 鸳鸯:长 3.7,高 2.6 厘米 玉球:高 1.8,直径 2.1 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白玉鸳鸯由身,翅和尾组合而成,原本是用细铜丝将各部 分连缀而成,尾缺失;玉球饰由上下两个半球组合而成,以 铜丝串连,中空,外表刻莲瓣纹;球体下端用铜丝连缀一瓜 子形下玉坠玉杯三国曹魏 高 11.5,口径 5.2 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色白中泛青,玉质莹润,光洁,杯为直筒形,直口,柄形 高圈足通体抛光玛瑙璧西晋 直径 9.7,孔径 2.8 厘米 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玉瑫村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透雕勾连盘龙纹,通体抛光玉带銙唐至辽代 长 4.15,宽 4.9,厚 0.63 厘米 安徽省合肥市省粮校工地出土,现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青玉泛灰色,器呈扁平长方形,正面浅浮雕两鹿对卧于菩提 树旁,昂首对视,四肢蜷曲于腹下,双鹿中间有一三角形山 石,山石上阴刻菩提树干,背面未抛光,四角各钻一对牛鼻 孔。
玉耳杯南北朝 长径 16.95,短径 9.8,宽 13,高 4.8,壁厚 0.15 厘米 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 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 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 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痕迹,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 泽玉璜东晋 外径 6.8,内径 2.8,厚 0.6,孔径 0.12 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村六队东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 山市博物馆 一侧有两个穿孔,另一侧一个穿孔,素面表面能看到打磨 形成的牛毛状打磨痕饰金玛瑙球六朝 高 2.74,直径 2.35 厘米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紫色,玛瑙纹理清晰,球形,中间贯穿一孔,顶与底部各饰 一花瓣形金饰片,上端有一环形纽,通体抛光亮丽玉耳饰 渤海时期( 698-926 年) 直径 2.65、孔径 0.97、厚 0.32 厘米 黑龙江省宁安市莲花乡虹鳟鱼场渤海墓葬出土,现藏于黑龙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色,夹杂黑色沁斑器体呈圆形,两面光平,中部钻一 圆玘,内缘一侧外凸, 形成较窄的凹弧 通体抛光玉骨朵汉 魏时期 外缘直径 8.92-9.43、高 4.58、孔径 1.64-1.85 厘米 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乡光辉村出土,现藏于宝清县博物馆 黑色。
主体呈圆形柱状,上、下两面磨光,中部自两面对钻 一道长孔,体外侧伸出三层尖角,每层七个玉珩北齐 长 9.7,宽 4.3 厘米 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厍狄廻洛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 究所 青玉,有光泽,扁平体,蝙蝠形,上端有一孔,下边沿有孔 三个,正面线刻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空间以云纹点缀,背 面线刻火焰状的云纹玉哀册唐代 长 28.4-28.6,宽 2.8-3.2,厚 1.4 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 研究所 汉白玉质地,共出土44 枚,残断较严重,仅8 枚完整玉 册形制规整,上下两端1.5 厘米处均有3 毫米直径的小孔, 以便彼此连缀, 每枚玉册均有阴刻行书体文字,字口内填金, 其中七枚玉册背面极浅细的刻划有“哀”字,一枚玉册的背 面有磨痕,仅可辨认一个“七”字山形玉摆件唐代 长 17.7,高 9.3 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 研究所 青玉质,略带有石性山形片状,整器有自然黑白纹理,正 面随料材琢为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沟壑交纵,两边基 本对称,背面平,有磨痕玉币六朝 北京市昌平区清河绒毯厂外窑堆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润洁光亮,方孔圆钱式,钱廓微隆起,两面碾琢减 地阳起楷书, 一面为“野游重光” 四字,一面为“疾疫鬼名”。
字纹中夹有土锈,玉币方孔,边廓的锐感及“野”字虽有汉 代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