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教育课件.ppt
68页第六章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明清时期的教育明清时期教育第一节 明清的教育制度一、明清文教政策( (一一) )明代的文教政策明代的文教政策 1、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大力推崇程朱理学 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明清时期教育 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教科书 明清时期教育 2.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文化专制,禁锢思想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推行文化专制统治 删节《孟子》,将孟子撤出孔庙加强对官学的管理和控制 设置“绳愆厅” 屡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教育卧 碑明清时期教育( (二二) )清代的文教政策清代的文教政策1、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 祭孔,给孔子追加封号,袭封孔子后人 封袭朱熹后人,将朱熹配享孔庙,并命人编辑《朱子全书》明清时期教育2、笼络、利用汉族士人、笼络、利用汉族士人通过开科取士设制科,荐擢人才组织学者编纂大型书籍,笼络士人,宣传所谓的文治盛世康熙字典明清时期教育3.3.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严禁立盟结社 康熙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教育二、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一)中央官学 1 1.国子监.国子监 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 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来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名曰国子监。
至明成祖永乐元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明清时期教育 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 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明清时期教育 明代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明代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于洪武五年(第一,于洪武五年(13721372年)创立年)创立监生历事制监生历事制度度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政府各部门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先习吏事””这可以说是中国古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第二,实行积分法明代国子监为六堂三级,第二,实行积分法明代国子监为六堂三级,监生按其程度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升监生按其程度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升到最高一级时,实行积分法到最高一级时,实行积分法明清时期教育2.宗学.宗学 明代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招收世子、明代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招收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入学,称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入学,称为宗学。
为宗学 3.武学.武学 明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正统六年(明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正统七年设南京武学年)设京卫武学;正统七年设南京武学 明清时期教育(二)地方官学(二)地方官学 1 1.儒学.儒学 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府学、州学、县学;; 有按军队编制设立的有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卫儒学;; 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都转运司儒学;; 在土箸民族聚居地区的在土箸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学等 明清时期教育 明初规定学生的名额,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后来,因为要求入学者增加,便增加名额,原定生员为廪膳生员(国家供给膳食),新增加者为增广生员,名额与廪膳生员相同后又增设附学生员,名额不定,凡新录取的生员都是附学生员,再依次递升 明清时期教育 2.专科学校.专科学校n此类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n 3.社学.社学n 明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官学。
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 明清时期教育三、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n(一)中央官学(一)中央官学n 1 1.国子监.国子监 n国子监也称国学或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并仿明制分六堂教学,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可考选入监学习,满州功臣子弟有志向学的亦请送监肄业,国子监的生徒分为监生和贡生两类 明清时期教育 2 2.宗学、觉罗学.宗学、觉罗学n宗学是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宗学是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3 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n这三所学校都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这三所学校都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明清时期教育n算学 初于康熙九年(1670年)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学习,直至乾隆三年(1738年)才在钦天监附近设立专门的算学馆n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创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4.算学、俄罗斯文馆.算学、俄罗斯文馆 明清时期教育(二)地方官学(二)地方官学n主要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n按军队编制设立的卫学以及在乡镇地区设立的社学;n为孤寒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设立的义学;n在云南边疆地区设置的井学等。
明清时期教育府 学明清时期教育灵明清时期教育清代官学制度的特点清代官学制度的特点::n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置各种名目的旗学n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明清时期教育第二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n一、生平和教育活动n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明清时期教育王守仁概括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 n早年学习学习朱熹理学,后对朱熹理学产生怀疑,转而研究佛老被贬贵州后,一日静坐,忽然顿悟,认为一切知和理都在心中,这样王守仁就从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带有明显禅宗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n心即理n致良知n知行合一明清时期教育心即理n就是“心”与“理”合而为一,不可分离王守仁认为,凡事物的依据,都在人心之中,与心不相分离,世界上不存在离开人的主观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n“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济,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清时期教育 致良知 n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 世上的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不假外求n知行合一n“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n“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n如“好好色” 、“恶恶臭”明清时期教育王守仁故居明清时期教育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n提出“学以去其昏蔽”的主张n首先“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n其次, “良知”人人都具有,不分圣愚;n第三, “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n但是“良知”却可能受蒙蔽明清时期教育n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发明本心,也就是将原本具有的“良知” “天理”发挥出来因此也可以说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n““吾辈用功只求日减吾辈用功只求日减, ,不求日增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减得一分人欲, ,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明清时期教育三、 论道德教育n 王守仁认为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在于“明伦成德” 然后在“明伦成德” 的基础上发展各人不同的才能n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封建社会的“三纲” “五常”, “教者惟以此为教,学者惟以此为学” 。
明清时期教育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一)静处体悟静处体悟n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让人静坐澄心,摒去一切私心杂念,体认本心 (二二)事上磨练事上磨练n“在事上磨练即是结合具体事物,体究践履,实地用功” 是其“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明清时期教育(三三)省察克制省察克制n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四四)贵于改过贵于改过n“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n“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明清时期教育四、儿童教育思想n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善法来培养甚至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儿童就像囚犯一样 n“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明清时期教育儿童教育的教育主张:( (一一) )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n主张儿童教育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 “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n“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清时期教育 ( (二二) )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n自求自得包含三层含义:n一是自我得之,而不是靠别人包办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一了百了 ” n二是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n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明清时期教育n读书还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他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这里体现出反盲从、反迷信的倾向n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于穷理,穷理之要在于读书”的观点,认为应该“求之于心” 明清时期教育(三)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三)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n认为教学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应从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沿着儿童 “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发展顺序进行培养, “ 从本原上用力, 渐渐盈科而进 ” n另外,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教学须“随人分限所及”, 因人而异,教学就像治病一样 ,应注意各人长短处,因人而殊明清时期教育( (四四) )儿童教学内容儿童教学内容n1.诱之歌诗n2.导之习礼n3.讽之读书n此外,还应该设有“考德”课,考察儿童道德规范的遵守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n儿童每日活动的程序: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做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等明清时期教育第三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n一、生平和教育活动n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住在衡阳的石船山,所以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哲学和史学书籍二十四岁中举后意识到国家民族危机组织“匡社”,明亡后举兵抗清,兵败后曾投身南明,但终因南明政权的腐败而辞职还乡,隐居山野从事治学和教育工作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教育二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n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他主张人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n“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又说:“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明清时期教育将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n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鼻、口、心等感官的功能及其潜在的发展能力n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而形成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等,是习成之的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n无论是先天之性还是后天之性,他统称为“生” “生”即生长 明清时期教育 n“习成而性与成”,是指通过教育对天生感官的作用, “日用日生”, 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发展n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他将此称之为“习性”, “学为成人之道” “人之性随习迁” n因此,王夫之认为教育不是“复性”,而是一个“继善成性”的过程明清时期教育n教育还可以革除已成之恶习n王夫之说,人之性随习易,这就是说习性可能是善,也可能由于教之不当等而产生“恶性”,但教育可以革除这一恶习n“教是个大炉,冶与其洁,而不保其往者,无不可施 n“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明清时期教育n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n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n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明清时期教育 三、教学思想n王夫之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教、乐教,学生要善学、乐学, “施者不吝施,受者乐得其受” n同时,他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自悟, “学者,觉也” 。
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知识给学生指出一条“进善” 、 “致知”之路,而走这条路的只能是学生自己明清时期教育( (一一)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n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齐;志量不齐;德行不同;知识不等n教师必须了解和承认学生的这些差别,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情况, “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做到人无不可教,教无不可施n“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 明清时期教育( (二二) “) “施之有序施之有序”” n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躐等 n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 是个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明清时期教育n““施之有序施之有序””的作用的作用: :n①教学“因序”可使学生易懂,容易接受;n②“因序”或 “顺序”教学,可使学生由博返约,知其“要归”之所在,知其精义之所存;n③ “施之有序”,可以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知道知识的根源,使学生渐远渐达,高峰可攀明清时期教育( (三三) “) “学思相资以为功学思相资以为功”” n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
n“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循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n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明清时期教育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n(一)道德观(一)道德观n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n他把人们的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他认为只有使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在精神方面得到鼓励,就能激发人们的自爱之心 n反对禁欲、窒欲,主张节欲明清时期教育(二)道德修养原则(二)道德修养原则 n1 1.强调立志.强调立志 n主张学者首先要立志,“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n人之立志必须专一, “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明清时期教育n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教在我,而自得在彼n一要自勉,学生要有求知的欲望;n二要有自修之心, “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2 2.主张自得.主张自得明清时期教育3 3.重视力行.重视力行n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
在他看来,“行”不仅有验正道德知识真假的功效,“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而且,“行”还是衡量道德心的标准,“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明清时期教育五、论教师n( (一一)“)“必恒其教事必恒其教事””n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明清时期教育( (二二)“)“明人者先自明明人者先自明””n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n “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明清时期教育( (三三)“)“正言正言””、、““正行正行””、、““正教正教””n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 明清时期教育第四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n一、生平和教育活动n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是明末清初之际的实学思想家之一。
他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给,批驳了程朱理学注重心性、脱离实际的教育,提出了“实学”、“实行”的教育主张明清时期教育n8岁师从于吴洞云n19岁受教于贾珍,21岁立志废举业,不入仕途,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n24岁学习陆王,26岁得到《性理大全》,又醉心与程朱理学明清时期教育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n传统教育造成的祸害是“坏人才” 、“灭圣学” 、“厄世运”n所谓“坏人才”,指由于传统教育主张静坐读书和心性领悟,故所培养的人柔脆如妇人女子,毫无经天纬地之略和礼乐兵农知识明清时期教育n所谓“灭圣学”,认为宋明理学等只从章句训诂、注解讲读上用功,从而陷入一种文墨世界,丢掉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这样下去,章句训诂、禅宗教育日盛,而孔门之实事实理的学术便日见衰竭,圣学随之灭亡明清时期教育n所谓“厄世运”,即指宋儒之学败坏学术和风气n传统教育教人皆静坐、读书、著述,诚弃士农工商之业,不以尧舜周孔所倡行的正德、利用、厚生为宗,致使旷代不见一帝臣王佐之才,千里不见一礼乐和好之家,数乡不见一孝悌忠信之人学术和社会风气大坏,造成社会道德、经济和人才的腐败、衰竭明清时期教育三、学校为人才之本n“人才者,政事之本也”n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n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兵皆将”n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n“学校,人才之本也”n培养目标:“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明清时期教育n所谓“通经”是指按“六经”的真意办事所谓“致用”,是针对空疏无用的理学教育而提出的n所谓的“实才实德之士”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明清时期教育四、““真学真学””、、““实学实学””的教育内容的教育内容n大力倡导“六府”、“三事”、“三物”n“六府”就是《尚书·大禹谟》所云的“金、木、水、火、土、谷” n“三事”就是“正德、利用、厚生” 明清时期教育n“三物”则是《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清时期教育五、 ““习动习动””、、““贵行贵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n颜元“习动贵行”的教学方法直接来源于他“动”的哲学 n颜元所说的“习”就是练习,通过练习以巩固知识的一种行动过程颜元提倡“习动” “贵行”的目的是代替宋明理学家所主张的“主静”的教育方法,以习行的教育方法代替书本的讲读法,以个体的实践代替宋明理学的讲论和顿悟 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