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东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56592277
  • 上传时间:2018-10-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54.3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XX- XXXX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ICS XX. XXX Z: 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布 I 目目 次次 前 言 . 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与定义 . 1 4 工程设计 . 3 5 工程施工 . 6 6 运行管理 . 6 附录 A . 8 I 前前 言言 本指南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 1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1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山东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进水为微污染水体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以下简称为“人工湿地”),可作为山东省内新建、扩建和改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5014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869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GB/T 50979-2014 橡胶坝工程技术规范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T 15-2007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HJ/T 96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101 氨氮(NH3-N)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103 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353 水污染源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 354 水污染源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HJ/T 355 水污染源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 HJ/T 377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r)水质自动监测仪 SL265-2001 水闸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z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Constructed Wetl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人为建造的利用植物、土壤/填料、微生物等的联合作用使水得以净化的生态处理工程按照水的流态,可分为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3.2 表面流人工湿地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水在土壤/填料表面以上流动,从湿地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依靠根茎拦截、植物同化吸收以及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2 3.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水在土壤/填料表面以下流动,从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沿填料孔隙水平流向出水端,经填料表面吸附阻截、 植物同化吸收以及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 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3.4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水从湿地表面垂直流过填料从底部排出,或从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填料表面并排出,经填料表面吸附阻截、 植物同化吸收以及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 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3.5 微污染水体 slightly-polluted water 受到有机物污染,部分水质指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IV类水质标准限值但不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限值的水体,其中CODCr≤100 mg/L,NH3-N≤25 mg/L,总磷≤3 mg/L,BOD5≤30 mg/L,SS≤30 mg/L,TN≤25 mg/L 3.6 填料 Substrate 为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并对污染物起过滤、 阻截、 吸收等作用的填充材料,如土壤、砂砾、沸石、石灰石、页岩、陶粒、塑料等 3.7 孔隙率 Porosity 人工湿地填料层中,存在于填料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3.8 水力坡度 Hydraulic Slope 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3.9 渗透系数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水在人工湿地填料或防渗层中,沿水流方向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m/s 3.10 水力停留时间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d。

      3.11 表面水力负荷 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 单位面积人工湿地单位时间内所能接纳的污水体积,m/d 3.12 表面污染负荷 Pollutant Surface Loading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人工湿地去除或降解的污染物的质量,g/(m2· d) 3.13 再生水 Recycled water 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3 4 工程设计工程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工程设计应包括人工湿地类型选择、平面布置设计、集配水系统设计、填料选择、植物配置、防渗设计和附属设施设计 4.1.2 工程应根据受纳水体环境功能区、环境容量以及国家、所在区域现行有关标准及当地水污染治理整体规划, 合理确定出水水质 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汇水区域人工湿地在进水水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湿地出水水质应满足GB 3838表1中Ⅲ类标准要求 4.1.3 工程建设应充分发挥湿地水资源调蓄功能, 将人工湿地周边再生水资源进行有效拦蓄,为再生水回用提供基础 4.1.4 工程建设应结合退化湖泊、蓄滞洪区、城市循环水系的保护与修复,积极恢复河流历史走向和湖泊原有水面,重塑湿地系统生物链,丰富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

      工程应根据用地周边的生态特点,综合考虑湿地系统轮廓、单元搭配、植物配置,使人工湿地建设具有一定景观效果,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2 建设规模 4.2.1 人工湿地建设规模按以下标准分类: a) 小型人工湿地的日处理能力<3000 m3/d(或面积<50亩); b) 中型人工湿地的日处理能力3000-10000 m3/d(或面积50-150亩); c) 大型人工湿地的日处理能力≥10000 m3/d(或面积≥150亩) 注:下限值含该值,上限值不含该值 4.3 工程选址和工艺选型 4.3.1 工程选址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水文水利、再生水回用、地形地貌、土地权属及利用现状等因素,宜优先选择盐碱地、贫瘠地、塌陷地、沼泽、滩涂、废弃河道等经济价值低、便于利用的土地进行建设 4.3.2 工艺选型应根据进水水质、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要求,综合考虑各类型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工程用地等环境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适宜方案,构筑物布设间距应紧凑、合理,尽量做到土方平衡,减少土方运输量,降低土方工程费用 4.3.3 人工湿地系统可由单一或多个类型人工湿地采用并联式、串联式等组合方式组成。

      当进水污染物浓度较高且可利用土地面积受限时, 一般应建设潜流人工湿地以保证水质净化效果当人工湿地进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时,潜流人工湿地前端宜设置生态滞留塘,对进水中悬浮物进行沉淀处理,减少系统堵塞压力 a) 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出水口宜合理利用周边闲置土地和坑塘,建设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相结合的人工湿地工程 b) 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宜利用河滩地、闲置坑塘、低洼地、塌陷地等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宜充分利用河道两岸的二滩地,沿水流方向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或将非汛期河水引入周边可利用的闲置土地,根据土地面积因地制宜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或潜流人工湿地,土地面积充裕时,宜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 c) 在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处,宜将非汛期河水引入周边可利用的适宜土地,根据土地面积因地制宜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或潜流人工湿地, 土地面积充裕时, 宜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 4.4 设计要求 4.4.1 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要求 4.4.1.1 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长宽比宜控制在3:1-5:1 4 4.4.1.2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深宜控制在(0.3-0.5)m,需设置一定比例深水区,一般控制在30%以内。

      4.4.1.3 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力坡度宜小于0.5% 4.4.1.4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4-20)d 4.4.1.5 表面流人工湿地表面水力负荷宜为(0.01-0.1)m3/(m2· d),CODCr表面污染负荷宜为(0.2-5)g/(m2· d),NH3-N表面污染负荷宜为(0.02-0.8)g/(m2· d) 4.4.2 潜流人工湿地设计要求 4.4.2.1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长宽比宜控制在3:1以下 4.4.2.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面积宜小于2000 m2,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面积宜小于1500 m2 4.4.2.3 潜流人工湿地水深宜控制在(0.4-1.6)m 4.4.2.4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水力坡度宜为0.5%-1.0% 4.4.2.5 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1-4)d 4.4.2.6 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水力负荷宜为 (0.2-1) m3/(m2· d), CODCr表面污染负荷宜为 (0.5-10)g/(m2· d),NH3-N表面污染负荷宜为(0.1-3)g/(m2· d) 4.4.2.7 潜流人工湿地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构成,多个处理单元并联时,各单元面积应平均分布,并保证配水均匀。

      4.4.3 集配水系统设计 4.4.3.1 人工湿地宜采用穿孔管、配(集)水管、配(集)水堰等装置来实现集配水的均匀 4.4.3.2 穿孔管的长度应与人工湿地单元的宽度基本一致,保证补水均匀管孔密度均匀,管孔的尺寸和间距取决于污水流量和进出水的水力条件, 管孔间距不宜大于人工湿地单元宽度的10% 4.4.3.3 穿孔管周围应选用粒径大于穿孔管孔径的填料,并保证较大的孔隙率,一般不大于50%,以防止穿孔管堵塞 4.4.3.4 冬季集、配水及进、出水管的设置应考虑防冻措施 4.4.3.5 人工湿地应设置放空阀或易于放空的设施 4.4.3.6 人工湿地可设置溢流堰、可调管道及闸阀等具有水位调节功能的设施,以有效控制人工湿地水位 4.4.3.7 人工湿地进水、出水有较大跌落时,应设置消能、防冲刷设施;人工湿地总排放管进入地表水体时,应采取防止地表水体高水位倒灌的措施 4.4.4 填料选择 4.4.4.1 人工湿地填料应选择具有一定机械强度、比表面积较大、稳定性良好、并具有合适的孔隙率及表面粗糙度的填充物 4.4.4.2 填料的选择应以保证处理效果为前提,兼顾当地资源条件,填充物粒径须满足设计要求范围。

      可选用砾石、碎石、石英砂、石灰石、火山岩、沸石、矿渣、炉渣、陶粒、塑料等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4.4.4.3 为保证潜流人工湿地布水、集水均匀,防止堵塞,湿地床体应分区、分层设计,各区、各层应采用相应粒径的填料 4.4.4.4 各级填料的充填应平整,且保持不低于35%的孔隙率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层的初始孔隙率宜控制在35%~50% 4.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