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稿件.doc
10页西北师范大学 学科:语文 设计者:闫新强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稿件一、创作背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公元208年———公元1082年 相距约800多年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
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清酒祭月的达观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三、诗词鉴赏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烘托和映衬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浑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
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像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像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
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
